王小澤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地方高校民族民間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研究
王小澤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民族民間體育是我國體育文化發展至今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人民豐富社會精神和物質生活、增強彼此間交流的重要途徑。湘西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民間體育資源,但由于體育觀念落后、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不足以及地域環境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利用和更好的開發。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湘西地區高校的民族民間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優勢、體育課程的資源利用等進行調查。分析表明,湘西地區高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不足,存在著信息獲取渠道窄、開發體育課程沒有匹配教材、教學內容開發項目少等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地方高校 民族民間體育 課程資源 開發研究
民族民間體育是伴隨著人類體育活動的出現而適時產生的,沒有高度的系統化,被大多數人群所所接受的,于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受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以及民間各種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體育活動。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根據自身的歷史積累和獨特的體育文化的建立,體現各民族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各民族特有的社會形態。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都是當地地區根據自身所獨有的地理環境、人文特征、文化結構等所形成的符合人民需求的體育文化,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有它所獨具的內涵。民族民間體育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極為常見,例如蕩秋千、打陀螺、踩高蹺、霸王鞭、打苗鼓、舞龍舞獅等。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各個領域都面臨著不同的發展機遇。在教育領域的改革中,最常見的是對于課程教材的更新換代。然而,我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應試教育無法適應各個民族的不同需求,這就導致不同地區特有的豐富資源無法發揮其本身巨大的作用,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改革無法適應國家教育改革方針步伐;其次,現代的體育課程被籃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網球等體育項目所覆蓋,民族民間體育的發展空間被制約和限制,得不到更好的利用;而由于城市化的滲透,民族民間體育的傳承形式受到了挑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開辟新的途徑來滿足當地的需求,而對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主要途徑之一。民族民間體育進入學校的舉措,從教育的角度講,豐富了課堂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了解當地文化的內涵和真諦,排解學生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壓力,使其健康發展,而且能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從社會的角度講,為民族民間體育開辟了新的生存空間。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形式,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最根本體現;同時為我們教育領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
2.1 充實課堂內容,改進課堂機制
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機構之一,承載著文化輸出和文化保護的作用。對民族民間體育的整合利用,不僅實現了對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為課堂提供了新的教學元素,豐富了教學的開展形式。
2.2 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增進學生對于體育的體驗
調查表明,目前高校課程內容缺乏趣味、競技性強、重復性高,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民族民間體育中的踢毽子、舞獅等,不僅可以愉悅身心,具有趣味性,同時因為其新穎的課程形式,使之具有很強的游戲性。挑選具有一定難度的體育項目,引導學生合理地完成課程內容,在整個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體驗體育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完成任務后帶來的克服困難后的滿足感,增進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體驗,進而上升到對于人生的認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身體綜合素質以及對于社會本質的認識。
2.3 全球化趨勢以及社會發展影響了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的存在形式
民族民間體育的開展區域主要集中在農村以及邊區,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化的逐漸滲透,生活習慣和周邊環境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要開辟新的道路以求發展。把民間體育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具體表現。
2.4 傳承民族民間體育文化
民族民間體育如今已成為社會體育文化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形式之一。將其引入高校教育中,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終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于民間體育另一種形式的保護與創新,是保護民族本土體育文化的一種重要力量。
2.5 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集體主義精神
民族民間體育源于大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高校中民間體育的廣泛開展,有助于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知,對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操具有引導意義。
3.1 民間體育課程人力資源
任何活動都離不開人得參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相關人員都屬于人力資源的范疇。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學習的開展是由教師進行引導與展開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教師對所需開發課程的認識深度與掌握情況是進行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體育教學中的多面性以及復雜性要求教師要具有更加專業的知識素養。湘西地區高校教師并沒有把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素養投注到對新課程的開發和研究上。
教學開發面對的直接對象是學生。在這個高速信息化的時代,學生的眼界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針對他們不同的成長經歷以及個人喜好,合理地進行課程開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喜好因素在哪里。
3.2 民間體育課程信息資源
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不僅需要教師、學生和社會的通力協作,還需要教學信息的支撐。先進的、及時的信息資源不僅可以提供更加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能通過實踐獲得更適應學生的教學經驗。民族民間體育有其本身的傳承方式,教師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民族民間體育的優勢。
3.3 民間體育課程內容資源
目前湘西地區高校開展較多的體育教學項目仍然是現代體育為主,沒有合理、充分的利用本地豐富的民間體育資源,使得大多優秀的體育項目閑置;同時,課程缺乏針對性和導向性,影響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在湘西地區高校開設的課程中,目前開發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有踩高蹺、舞獅、苗鼓等,但其所開設的體育課程輻射范圍并不廣,只有少部分班級參與其中。
3.4 自然地理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優美,多山、多水、多樹是湘西地區的自然特征。學校雖然建有籃球、足球場,有籃、排、足球等體育設施和場地,但也符合開展民族民間體育項目。開發民族民間體育課程,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教育課程內容,還能有效地增強學生速度、靈敏、力量等各方面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敢頑強、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完全可替代很多現代體育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增加了業余活動的選擇,促使他們主動進行體育鍛煉。
利用當地自然地理資源進行對體育課程的開發是緩解經濟壓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更是具有特殊的課程價值和意義。以學校為牽頭,教師帶領學生走入自然,因地制宜的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
3.5 民族民間體育課程物力資源
教材是對一門課程的總結與詮釋,是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產生聯系的紐帶。好的教材不僅能指導教師更進一步系統地進行教學,同時可以指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程的要點,獲取知識。目前湘西地區高校中民族民間課程的教材較少,缺少對于此類型教材的整合和編著。
場地設施和器材是保證民族民間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物質基礎,是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沒有適合民族民間體育開展的物質條件,課程的創新也將成為空談。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湘西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高校的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數量和開放條件基本上符合體育教學的需求。
4.1 加強師資力量培養
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對民族民間體育進行整合編入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要使教師了解掌握進行課程開發的途徑和方法,同時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理論素質和教師個人能力。可以通過聽取報告會、進行教師間的交流研討、與其他學校交流經驗等方式來實現。
4.2 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使所受教育的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了解學生的個人特點,建立符合他們身體情況、心理情況和年齡特征的課程,最大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4.3 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
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多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復雜性,并且受天氣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調整,安排合適的課程量,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對所學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習,教師對學生的不足和問題加以指正,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學習形成對民間體育項目的清晰的認知。
4.4 學校、政府部門加大對課程開發的經濟輸入
對于新的民間體育課程的研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課程的開發、研究,教材的編寫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同時,體育器材直接制約著體育課程的開展,充足、全新的器材供給,不僅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學校硬件實力的一種直接展示。另外可以通過購入、利用周圍資源制作,改造場地等形式實現。以堅實的資金力量為保障,是對課程開發最有力的支撐。
4.5 與地方優秀體育文化傳統相結合
在開發的過程中,進行創新的同時,要因時因地的與地方優秀文化相結合,挑選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體育項目充實到體育課程資源中。在對課程進行選擇的同時,選取的內容應當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和程度,在對新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隨時根據情況更新課程的基本理論。同時,可以對優秀體育文化進行整合,以期達到更高的教學質量。經過重組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教學中要體現出挑戰性、適應性和健康性,使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其中。
4.6 擴寬信息獲取的渠道
多形式獲取民間體育信息的資源,多方面收集促進改進教學的信息。現代社會網絡已成為信息交換的主要載體,教師要學會如何從網絡信息中捕捉自身所需的教學點,編寫入授課教案,并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
[1]劉志斌.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與科學, 2012(2):83,118-120.
[2]徐金明.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思考[J].內江科技,2011(10):53,62.
[3]熊靜梅.農村中學民族民間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08.
[4]馬永通.山東高校民族民間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0(5):124-126,135.
G853/857
:A
:2095-2813(2015)09(a)-008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