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江西省體育運動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6)
制約江西女子舉重后備人才發展的因素和對策①
沈玲玲
(江西省體育運動學校江西南昌330006)
舉重后備人才的保障,是制約江西省競技舉重的可持續發展。江西女子舉重隊于1986年成立至今,已有27年。在這近三十年的時間,女子舉重培養了世界冠軍邱紅梅,世界亞軍熊美英,全國冠軍薛娟、李娟,以及全國前三名沈玲玲、馮虹,和多個全國前六名等國家級健將。該文通過專家訪談法、歸納比較法、文獻資料法對制約江西女子舉重后備人才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對策。
舉重 后備人才 因素 對策
江西女子舉重隊于1986年成立至今,已有27年。在這近三十年的時間,女子舉重培養了世界冠軍邱紅梅,世界亞軍熊美英,全國冠軍薛娟、李娟,以及全國前三名沈玲玲、馮虹,和多個全國前六名、國家級健將。女子舉重成立后,各地市體校也辦起了女子舉重班,為一線隊伍輸送優秀后備人才。邱紅梅、熊美英、李娟、馮虹等都來自不同地市體校,女子舉重隊員由剛起步時幾個人發展至全省賽近百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地市體校女子舉重班也逐步有了一定規模。但隨著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影響,地市體校女子舉重班現有的規模受到不小的沖擊,全省賽由近百人參賽急劇下降到目前的二、三十人參賽,嚴重制約了江西省競技舉重項目的發展。
根據研究需要走訪了體育局相關的領導、重競技中心和基層教練員,查閱了江西省各舉重訓練基地和比賽的相關資料。
通過對江西省女子舉重現狀調查,制約江西省女子舉重后備人才的發展有以下幾個因素。
2.1各級領導對女子舉重基礎訓練重視不夠
江西的舉重網點少、目前僅有撫州.宜春,南昌三個地市女子舉重基礎訓練班開辦較好一些,其他地市的女子舉重基礎訓練班名存實亡。女子舉重基礎訓練班的配套質量差(包括教練員待遇、訓練設施、營養條件等),即談不上好的普及,更談不上訓練質量的提高,以至于長期在低谷徘徊,這已是多年存在的問題。雖然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前期有所改善,但后期基本停滯,而全國的其他許多省市在不斷地加大改革力度和激勵制度,以至于江西和其他許多省市的距離越拉越遠。由于女子舉重基礎狀況的薄弱和落后而嚴重制約了我省女子舉重高水平的提高,導致優秀人才過少,整體水平一直上不去。
2.2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運動水平與教練員的水平以及培養部門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
國家體育總局下發《有關教練員管理工作暫行辦法》等一系法規性文件,對教練員的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一些基層部門并不盡如人意。個人做出的貢獻于所取得的報酬的公平性、合理性。如教練員的資格,教練員的竟升,教練員的待遇,激勵機制等問題,影響到很多教練員的積極性。工作平平無進取,不愿丟下鐵飯碗的現象依然存在。在體制或運行機制方面存在嚴重弊端。長期以來,我省舉重界缺乏競爭和淘汰機制,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和監督,各個地市體校及一、二線均各自為政,是好是壞無人過問,即無更多利益可得,也無絲毫懲罰可言,教練的位置一旦確定,便上不得上,下不得下,占著位置,從一而終。在這種機制下,教練員缺乏積極性,領導也缺乏積極性。一個地市、一個訓練網點就像是獨立王國,選材和訓練是封閉似的,明明是些廢料,明明沒有多少效益,明明這個訓練班沒有什么質量,但還是我行我素,數年如是。如此上下不通達,管理不統一,內外不溝通,好壞不區別,如何能改變江西女子舉重基礎訓練的落后狀況呢?
2.3目前,基層業余訓練單位都把競賽成績作為衡量自己訓練成效的唯一標準
究其原因,是涉及到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利益的沖突,這也是長期以來基層單位和教練員一直抱怨和呼吁但又始終未能得到解決的現實問題。基層業余訓練的開展,本應滿足國家對競技體育運動后備人才的需要,是國家利益所在,但牽涉到基層單位和個人的具體利益時,卻并不與國家利益需要相一致。不少地市體校和訓練班只完成各地市領導的省運會任務,其目光往往只盯著一個省運會甚至于一個全省比賽,為此不惜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養著一批并不優秀的苗子,以圖個眼前利益。一旦任務完成,這些運動員的壽命也告結束。
2.4地市教練員也反映女子舉重招生難,很多家長擔心女孩子訓練舉重身材變形,小孩退役后沒保障,就業低
全國高校招收舉重的學校很少。江西也是僅有井岡山大學和宜春學院偶有招收,且名額非常少。今年也就只有井岡山大學招收了二名舉重的,而且還是男生。加上一些教練員水平低,責任心不強,有的教練員訓練抓得不力,對業務缺乏少鉆研,不僅對女子選才標準十分模糊,訓練上也顯得盲目、粗糙。有的苗子可能并不差,但由于抓得不緊,或缺乏科學的基礎訓練,而出現技術動作的錯誤定型,力量發展上的延誤或骨骼發育上的畸形,導致苗子過早淘汰。有的教練員濫選苗子,有的苗子按行家的話說,根本就不是舉重的料,但也被選進來,而且一練就是好幾年。這種浪費精力、財力的現象,并不只是少數,有的教練一心二用,身在曹營心在漢,訓練只是圖個形式,有的甚至連形式也不要了,經常不來訓練房。這種現象不僅下面有,上面也有。如此種種現象,雖然不應僅僅歸咎于教練員本身,但不少教練員素質低卻也是造成我省女子舉重基礎狀況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以上的分析,要改變我省女子舉重基礎狀況,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建立教練員的崗位定期培訓制度,聘請高水平的教練員和運動訓練學專家對教練員進行輪訓
可以采用專家授課和專題討論的形式進行。成立全省女子舉重招生選材領導小組。該小組在項目辦公室的領導下,著重對全省舉重網點的選材工作進行具體指導和監督。該小組負責制定選材標準,負責對各舉重訓練班學員進行每年一次或考核和評定,并以此為依據對該訓練班的選材工作與評估,考核和評估結果報上級的主管部門備案,作為主管部門了解掌握全省女子舉重基礎情況,制定相應政策和措施的事實依據。這樣做可以變選材上的放任自流、分散管理為集中指導和控制下的有效管理,改變過去那種盲目選材、育材和上級主管部門又情況不明的混亂局面。
3.2要變各地市的省運戰略為全運戰略、奧運戰略,要通過青少年的賽制改革,引導業余訓練單位把目光放在培養高水平后備人才上
放在他們成年后在競技體育最高層次的比賽——奧運會上奪取金牌和獎牌上。使參賽單位的短期利益與實現奧運戰略的宏觀目標相一致,使競賽與培養后備人才的訓練目的、任務相統一,以促進業余訓練提高質量,提高成才率。以出優秀苗子,出高水平舉重人才為各地市舉重訓練班的最高目標,并以此為衡量各級舉重訓練班效益的唯一標準。每年進行一次達標賽,將全省舉重苗子統一集中測試,訓練經費按達標數和達標水平分級發放。達標越多,達標等級越高,發的就越多,反之就少發,甚至不發。并以此衡量教練員的工作業績,并以此衡量各地市體校的工作成績。
3.3加強對全省舉重教練員的集中管理和指導,變從一而終的終身制為可上可下的流動制
要設立這方面的機構,或加強項目辦公室這方面的具體職能,以對各級教練員實行有效的管理、制約和人員調動。凡不能勝任教練員工作的,要堅決罷免,或降級使用。同時要選用那些責任心強、熱愛舉重事業的人放到合適的教練位置上。這方面要有個標準,有個章程,使有關部門有章可循,此外,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班,著力提高教練員的業務能力,為他們提供造材或訓練方面的學習材料和有關信息。概括地說,對教練員隊伍一要整頓,二要充實提高。
3.4要增加女子舉重訓練網點,擴大普及面,有條件的地市可以新增女子舉重訓練班或多增加幾個點
舉重項目投資少,見效快,只要領導重視就好辦。例如九江市、上饒市完全可以成立舉重班。如撫州,宜春,贛州地區可以多增加幾個點。首先可以鼓勵自辦,對自辦的要給予指導和扶持,幫助發展。一個點就要有一個點的質量,對自辦的也要有質量,不能放任不管,像原來的信豐、鉛山等訓練班,時間不算短,但見效并不大,原因就在于幫助不夠。
3.5要立足于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并要有適當和八一,北京體院合作
加強新聞媒體的宣傳,呼吁各級領導關注我國的拳頭項目.全國高校能多招收女子舉重學員.利用外面的條件提高我省的女子舉重水平。權宜之策有其積極作用,但所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過分依靠勢必會影響自己教練員的積極性,而且不加控制,也會產生高投資、低效益的現象,此外,在管理方面恐怕也會帶來更大的難度。所以,作為對策和八一,北京體院合作是必要的,但從長遠計,把自己的女子舉重基礎訓練搞好才是最根本的。總之,要改變江西女子舉重基礎的落后面貌還要做許多方面的努力,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下大的決心,在舉重方面推進改革,江西也是個出舉重人才的地方,從邱紅梅、熊美英,李娟,馮虹等一些優秀運動員的出現來看,也不應妄自菲薄。只要政策對頭,一系列改革、舉措能真正落實,相信江西的女子舉重舉措狀況會大大改觀。業余訓練成才低,固然與訓練條件,教練員水平等有關,但是各方面利益沖突對訓練的介入,影響了訓練的系統性被公認是主要的原因。業余訓練如果長期缺乏物質利益的驅動,不管有多么偉大的目標,完備的法規,也難以順利的進行。要正常順利地開展訓練,首先要使單位和個人感到進行訓練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可能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人民服務的需要,也可能是生活和就業的需要。競技體育要發展,必須對舊體制實行改革,敢于沖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思想,舊觀念,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體制。只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才能激勵和調動基層單位輸送人才的積極性,才能增強管理者和教練員的事業心,才能為競技體育輸送大量高質量的后備人才。
[1]鄧民威.廣東省撎褰探岷蠑運行現狀及對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103-106.
[2]王向宏.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整合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G884
A
2095-2813(2015)12(b)-002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024
①沈玲玲(1972,6—),女,江西南昌人,本科,高級教練,研究方向:舉重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