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飛(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系 廣東茂名 525000)
休閑體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研究①
——以廣東省粵西地區為例
張宇飛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系廣東茂名525000)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粵西地區休閑體育文化的地域特色進行研究。主要結論: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粵西地區歷史、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與粵西獨特的地域環境有關;在分析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產生的農耕地理條件、水文化條件、舞蹈和民俗條件的基礎上,總結了粵西地區休閑體育文化的4個地域性特色:農耕文化、水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
體育文化 特色研究 粵西地區 休閑體育
21世紀是準休閑時代,休閑體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休閑體育文化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粵西地區休閑體育文化具有實用性、大眾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反映了粵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具有鮮明的粵西地域特色。該文擬從文化的視角,將粵西休閑體育置于粵西文化生態背景下進行研究,以期對粵西休閑體育的獨特的地域特色,即農耕文化特色、水文化特色、舞蹈文化特色和民俗文化特色做一探討。
粵西其獨特的地理及氣候條件,加上特殊的民族構成和文化發展途徑,使粵西文化具有不同于粵東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特質。
首先,粵西文化是廣東第四文化區[1],屬于嶺南文化的亞文化。粵西文化以俚文化為底層,雷州文化為主體。粵西人具有獨特的生活風俗習慣:說粵語(白話)、看粵劇雷劇、喝功夫茶、普遍食粥、吸煙用“大碌竹”,具有很強的信仰意識和群體認同感。其次,粵西文化是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是多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帶。在古時是官員獲罪后被流放的地方,居民大多是不同時代的移民后裔;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不斷吸納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具有多元化特色,有極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2]。
休閑體育是人們在工作之余從事的以愉悅身心、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和文化活動[3]。休閑體育活動是塑造自身并努力使自己更好“成為人”(become human)的活動[4],即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復歸過程”(馬克思語)[5]。休閑體育表達了人類向往自由、探尋生命意義的精神自覺,是人類著手建造的“美麗的精神家園”[6]。休閑是一種幸福,體育休閑化是社會和諧和小康生活的象征和標志。
粵西具有絢麗、獨特的休閑體育文化。休閑體育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玩的文化,是集休閑體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一體[7]。粵西休閑體育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來體現,粵西休閑體育活動是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特殊反映。粵西休閑體育文化大致分為民間傳統體育和近現代體育兩類。
民間傳統體育主要指與生產民俗密切相關的體育活動內容。粵西多個傳統體育項目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化州跳花棚、吳川飄色、湛江遂溪醒獅、東海島人龍舞、陽江風箏、廉江舞鷹雄、麻章儺舞等。這些傳統項目具有娛樂化、人性化、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游戲性、群眾性、傳統性和民族性。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其在日常體育活動中的比例逐步下降,更多地變成了一種節日體育文化。
近現代體育項目成為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調查表明,粵西民眾經常參與的休閑體育項目活動項目主要以健身性、球類項目和棋牌類活動為主,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緩解壓力。花錢少的如跑步(含散步)、做操的參與人數最多;對體育設施要求不高、花費不多的羽毛球、排球,大眾參與度非常高;游泳項目也很普及;網球,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有條件和興趣參與,發展較快。性別差異非常明顯,女性則喜歡不太劇烈的項目如跳操、舞蹈、瑜伽等;男性多選擇富有對抗性、強度較大的籃球、足球。越來越多的人有錢有閑,傾向去大自然中進行休閑活動,如郊游、漂流、泡溫泉等。
3.1農耕文化特色
粵西休閑體育文化有著深深的農耕文化的印跡。粵西的農耕自然地理條件獨特而優越。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于熱帶或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充沛,適宜作物全年生長。
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資源為粵西地區的農耕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本條件。粵西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粵西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農耕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又孕育了自娛自樂的傳統體育形式。粵西農民創作了許多與農耕活動有關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休閑娛樂項目,并廣為流傳。如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等。這些活動賦予娛樂性、趣味性和競技性,使用的農具簡單、隨處可尋,既強身健體又陶冶了性情。
3.2水文化特色
水文化特色是粵西休閑體育文化地域性的另一特色,粵西有著悠遠的海洋文化的積淀。
粵西面向南海,港灣優良,海洋資源優勢明顯。粵西特有的水文環境,形成和發展了多項水上體育運動,如游泳、跳水、潛水、劃船、垂釣、賽龍舟等。粵西每年農歷5月初五都會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比賽,其中“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已自成品牌,每年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國龍舟精英隊參與此項賽事,共同感悟齊心協力、奮勇爭先、團結拼搏的中國龍舟精神。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賽場是設在海上,別具一格,非常具有粵西特色。粵西人民“勤奮勞作,順應自然,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水吃水,耕田而食,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觀,正是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水文化的表現。
側面及整體發展水平的指標群。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意義在于,其具有普遍應用性,可以適用于國內大中小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中,使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合理、有效。基于此點,筆者認為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3.1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3.1.1實事求是原則
指標是對事物或現象的量化描述。但并不是所有物質或現象都可以量化的。為了確保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可以具有普遍應用的特點,設計評價指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實事求是,從國情省情地情出發,分析學校體育現狀,客觀的設計評價指標。
3.1.2人本原則
之所以說,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設計要遵守人本原則,主要是人力資源在學校體育事業發展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對于規避學校體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人為錯誤有很大的幫助。
3.2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2.1理論模型的構建
構建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首要的工作就是構建理論模型,通過理論模型可以對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進行篩選,選擇客觀的、合理的、切實有效的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完善的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由于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體育存在物質條件落后、體育資源短缺、學生體育需求不一等問題,致使學校體育現代化現狀不佳。基于我國學校體育普遍現狀,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構建的理論模型為“條件—結果”模型(見圖1),即由學校體育現代化發展條件、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可能獲取的結果構成。根據此,模型可以發現學校體育現狀與學校體育現代化發展的距離,并且有效的衡量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的意義,對于合理的構建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有很大作用。
3.2.2指標的篩選的確定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該文所構建的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的篩選,總體上采用綜合性評價分析法,根據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選擇的原則和評價層次的要求,分部篩選評價指標。
首先,參考國內外學校體育現代化研究的實際經驗,綜合社會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體育評價指標體系等體系構建成果,總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特點。再結合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理論模型,確定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進而形成經驗性評價指標體系。
其次,根據理論模型中學校體育現代化發展條件,制定經驗性評價指標體系調查問卷。問卷對象面向專家、學校體育現代化工作人員。對所得到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確定經驗性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的可能性。在進行一次問卷調查,擴大人數,確定此次調查的調查結果。
最后,根據兩次調查問卷結果,筆者將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進行簡易程度設置,制定了三個評價指標體系方案,借助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學校體育教學信息(見圖2),對三種方案進行評估。
結論,綜合三中評價指標體系方案,可以確定的是:
資源系統是學校體育現代化的基礎,是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條件。資源系統所包括的體育財力資源,可以為學校提供體育設施,并且保證學校師資力量足夠;體育物力資源,可以保證學校體育活動合理開展;體育人力資源,可以保證學校體育擁有教師、校領導、管理人員的支持。
管理系統是促進學校體育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措施。利用學校體育制度管理,可以對學校體育教學制度有效監管,確保體育教學制度有效實施;學校體育教學管理,可以對學校體育教學進行監督和控制,確保學校體育教學規范開展。
公平系統是學校體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學校體育和諧程度充分的說明了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資源分配情況,體育資源分配公平與否可以真實的反應出來;學校體育交流程度,可以充分說明學校體育現代化程度,是否與國際接軌。
總之,從國情省情地情出發,綜合學校體育現狀,借助科學理論模型,構建的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資源系統、管理系統、公平系統,可以使學校體育現代化評價能夠利用體育客觀狀況指標來評價,真正說明學校體育現代化存在的不足,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目標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國家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導向保持了一致,為促進學校更好的發展創造條件。
[1]張茂泉.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2):103-106.
[2]胡柏平,宋偉.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體育活動組織能力指標體系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6):100-105.
[3]許婕,王曉芳.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運動,2011(2):22-24.
[4]周其珍.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計算能力[J].東方教育,2011(12):94.
G812.7
A
2095-2813(2015)12(b)-016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60
①2014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2014GXJK126);
2014年度茂名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J201403)。
張宇飛(1969—),男,漢,湖北竹山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