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月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吳沁月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隨著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在英國出現,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文明時期,即工業文明時期。工業文明在帶給人類社會極為豐富的商品的同時也制造出許多全球性問題,引起全球關注。中國始終很重視生態環境環境。興安縣華江瑤族鄉是著名的漓江的發源地,具有重要的地理生態地位。本文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華江瑤族鄉生態環境的現實狀況和需要,以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通過對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剖析,以期為瑤族鄉的后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也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借鑒,進而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華江瑤族鄉;民族生態觀;“十三五”規劃
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文明時期后在加速消耗自然庫中的原料。自20世紀30年代起,各種全球性問題不斷出現。 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之后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道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興安縣華江瑤族鄉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內,是著名的漓江發源地,生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華江瑤族鄉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問題。本文便是在這一情況下,通過對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剖析,以期為瑤族鄉的后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把華江瑤族鄉作為一個研究樣本,也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借鑒,進而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認識到規律的客觀性是第一性的,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下,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條件認識和利用規律,從而達到發展的根本目的[1]。
1984年在《莫斯科大學學報·科學共產主義》第2期文章《在成熟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培養個人生態文明的途徑》中,蘇聯學者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1987年,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中國學術界首次明確使用“生態文明”概念,并認為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2]。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生態文明建設被首次寫入黨的報告;2009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戰略地位,將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歡迎宴會上致辭時表示,生態環境文明建設是中國夢中很重要的內容。2015年11月3號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必須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作為著名的漓江的發源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的生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瑤鄉地處興安縣城西北部,位于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南麓,距桂林市66公里,距縣城42公里。總面積為442.28平方公里。這里地處越城嶺山區,屬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瑤鄉境內河道縱橫交錯,水利資源十分充沛,礦產資源蘊藏量大。這里耕地面積1.36萬畝,林地面積54.5萬畝,森林覆
蓋率高達96.5%,是全國十大毛竹生產基地之一。華江瑤族鄉成立于1985年,是興安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總人口約1.7萬人,居住著漢、瑤、壯、苗、土家等民族,其中瑤族約占26.6%,民族習俗以“過山瑤”為主[3]。依托著豐富的竹木資源,華江瑤族鄉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毛竹深加工的路子。有一定規模的竹器加工企業72家,40多種產品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際市場,打造了“通貴”、“竹奇”、“鐵炮串”等多個知名品牌。瑤族鄉還開發了多個景區景點,如桂林超然派生態景區、貓兒山景區、瑤苑等。逐步形成了以毛竹生產加工、水電、旅游為支柱產業的經濟模式,成為廣西民族鄉的第一富鄉。
1.促進毛竹加工業與毛竹林維護的良性循環。瑤族鄉一方面依托著豐富的竹林資源,大力發展竹產品加工業富了起來,一方面對于林區的維護保護工作更加重視。2.認真落實“城鄉清潔工程”工作,自覺改善了生活環境。3.大力發展民族生態旅游。把民族生態旅游作為全鄉經濟發展最重要產業,著重弘揚瑤族文化,形成了集農家樂、紅色旅游、民俗風情、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圈。4.科學保護漓江源。重視漓江源的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設施,不斷加大節水、護水環保意識的宣傳,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實施退耕還林工作。5.著力打造鄉村生態景觀道路。建設集綠化、美化、生態為一體的生態化、景觀化的農村公路風景線。
雖然華江瑤族鄉緊跟時代步伐,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實際問題需要重視。1.缺乏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意識。生態系統里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一個細微的變動就會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不利于生態文明的發展。2.建設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還大量依靠高消耗、高污染企業,綠色產業如服務業發展還不夠成熟。3.民眾生態文明意識薄弱,參與度低。鄉政府“家長式”的宣講管理,忽略了民眾在建設工作的主動權和參與權,無法調動其積極性。4.對本地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的能力不強,甚至出現山寨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瑤族鄉始終把自然生態放在第一位,樹立了人與自然協調永續發展的理念,在華江的發展思路和實踐中,保護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始終與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緊密結合;其次,樹立長遠眼光,做到了社會經濟發展反哺生態文明建設,人為實現生態資源的增長,延長產品加工產業鏈,實現對有限資源的增值;再次,通過宣講、立法、考核機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最后,把民族生態旅游業作為支柱型產業重點發展。豐富了瑤族鄉的文化內涵,促進了民族生態文化的豐富和永續。
瑤族鄉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要更深入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發展綠色經濟。瑤鄉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度超前地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逐步形成基礎產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強本鄉本土服務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2.引進人才,提高生產管理的科技含量。用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管理和生產的科學性,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改變已有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3.對少數民族優秀生態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弘揚。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的生態文化遺產,對于搞好少數民族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4.貼近群眾,調動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要意識到群眾的主體地位,調動個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要立足于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好能夠建立獎勵機制,不僅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獲利更多地回饋給人民群眾。5.充分發揮政府的科學管理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政府應當認識到自身認知和能力的有限,更多地發揮服務管理的能力,比如可以組織民眾成立討論小組自主協商,最終由政府統一處理問題,省去了不必要的直接沖突,也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總之,少數民族鄉在力爭崛起的同時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夠實現民族鄉的永續發展[4]。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對生態文明概念的理論闡釋》[J].徐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62。
[3]華江概況[Z].華江瑤族鄉人民政府網,http://hjx.xazf.gov.cn/ html/zjhj/hjgk/。
[4]《黔東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蘇慶華,云南大學。
F205
:A
:1671-864X(2015)10-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