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騰昆(1.廈門大學 福建廈門 361005;2.臺灣國立體育大學 臺灣桃園 33348)
攀樹運動發展的簡介①
駱騰昆1,2
(1.廈門大學福建廈門361005;2.臺灣國立體育大學臺灣桃園33348)
摘要:2012年廈門大學把攀樹運動引進高校體育課程,讓全國開始關注攀樹運動這個新興的戶外運動,人們也開始了解和認識攀樹運動。經過3年的發展和沉淀,攀樹運動從一開始媒體和大眾熱議,到現在趨于平靜,攀樹運動真正回歸體育、休閑、職業的功能屬性。但是攀樹運動到現在為止還是處于一個民間活動,不隸屬于任何業務主管單位,廈門大學作為攀樹運動的引進方和推廣者,致力于推廣攀樹運動和樹木保護,期待攀樹運動可以真正在中國內地得到重視和推廣,中國的古樹、名樹、城市綠化樹木、庭院遮陽樹得到正確的修剪和保護,不會發生安全隱患,同時讓攀樹運動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和運動的選擇之一。通過文獻梳理、專家訪談、詳細闡述了爬樹與攀樹的關系、攀樹運動和攀樹比賽的介紹、攀樹的發展歷程,以及攀樹運動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攀樹爬樹樹木廈門大學
攀樹起源于爬樹,是從爬樹演繹和發展獨立出來的,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業和體育活動。
爬樹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我們人類早期,猿人居住、生活、工作在樹上,具有很強的攀爬能力。凡是有樹木的地方可以在樹上、樹與樹之間自由移動、往返、穿梭。我們人類祖先,爬樹是一種本能。爬樹對于早期人類的作用是: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躲避危險、爬高望遠、觀察和警戒;獲取豐富食物,采摘果實。因此,人類是具有攀爬的優秀基因。爬樹主要是通過身體的四肢達到上下樹和樹木間的移動,在樹枝之間移動如履平地,那時候的人類四肢非常的長、肌肉也非常的發達等特點。爬樹的目的是人類最初為了獲取食物和躲避獵物,爬樹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以及生命保障。
人類的祖先猿猴是常年在樹上,以樹上的果實為生,因此,樹林間移動就如同在現在的人類在地面上行走一樣的自如,地球出現一些重大的變化,導致猿猴們無法繼續在樹上生活,被迫從樹上下來。[3]由于地面上兇猛的肉食動物太多,猿猴還是處于食物鏈的底端,是被獵食的對象,因此,猿猴為了躲避地面猛獸的攻擊,爬樹避險。先前人類是群居生活,一起采集和漁獵為生,為了聚居區的安全,人類爬樹警戒。日常工作中人類還會采集樹上的果實,但已經不住在樹上了。因此,人類的爬樹能力還是得以保持。但是隨著人類學會使用工具,慢慢的在地面成為事物鏈的頂端時,爬樹的技術就慢慢的退化,導致人類的下肢粗壯、高和長,手臂變短而靈活,人類開始不太擅長爬樹。有些科學家預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人類是頭巨大,而四肢變短。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運動技能卻慢慢退化,健康越來越惡化。因此,呼吁大眾參與體育運動,提高健康的生活品質。
人類為自身的發展和健康,就把人類與生俱來的技能:跑、跳、投、發展成為一個體育、競技比賽項目。例如:人類在戶外勞作中為了攀爬阻礙的山體,演化成了攀巖運動。徒手爬樹具有很大的難度和危險性,因此爬樹難以得到發展。一些戶外探險愛好者,他們通過結合攀巖、探洞等戶外技術,為了滿足攀爬樹木的好奇心和攀爬樹木安全性,發展演變成相對獨立和區別的一種職業、運動、休閑娛樂形式。爬樹最終演化成攀樹運動也符合人類的自身的發展和健康的要求,同時攀樹還具有修剪樹木、保護樹木的職業屬性,同時還有親近自然、保護環境的特點,因此成為現代人類越來越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
2.1國際樹木協會簡介(InternationalSocietyofArboriculture)
在19世紀的北美和英國就有一些零星的、個人的攀樹活動,直到192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樹木保護和檢查委員會召集一些從事樹木工作或者是樹木研究人員召開一個美國遮陽樹會議(TheNationalShade TreeConference),會議討論遮陽樹的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法。會議通過討論決議收集樹木保護管理的信息,并提供一個宣傳途徑。至此出現了以管理和保護樹木為目的的攀樹組織[1]。在二、三十年代美國的經濟經歷了低谷到不斷轉好的影響下,美國遮陽樹協會也同樣經歷從萎縮到人員劇增的景象,同時美國遮陽樹協會在經濟好轉的時候,開始走向國際化,他的成員已經不再局限于美國公民。因此,1968年為了更好的反映其國際屬性改為國際遮陽樹會議(InternationalShadeTree Conference)。隨著協會專業化和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寬,專注樹木從業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經驗、技能的研究和傳播的發展要求,1976年,為了更加準確得反映它的規模和行業范疇改名為國際樹木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Arboriculture)。
2.2國際攀樹錦標賽TheInternationalTreeClimbingChampionship(ITCC)
1978年ISA國際攀樹協會在美國的加利福利亞舉辦第一屆攀樹比賽。該比賽的初衷是訓練攀爬能力和技能的方式,僅利用一根繩子外無任何的裝備保護的攀樹者就有能力在樹上救援需要拯救的生命。直到1994年第一位歐洲攀樹者參加比賽,歐洲為攀樹運動的推廣帶來新鮮的技術和理論,同時加速了攀樹運動的復興和發展,攀樹比賽改為國際攀樹比賽,同時創新添加了大師賽,增加了攀樹比賽的觀賞性和激烈程度。[1]
如今,ISA除了組織舉辦國際攀樹錦標賽,還舉辦了每年在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進行的地方賽事,這些賽事的冠軍以及ISA分會和全世界相關組織舉辦的比賽的冠軍,都將被邀請參加ITCC比賽。到2015年為止國際攀樹錦標已經舉辦39屆。國際攀樹錦標賽已經是一項成熟、專業的行業檢驗從業人員的攀樹技術與安全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交流與推廣攀樹的最為重要賽事活動。全球ISA成員也就是樹木管護專業人員超過2萬人。初賽項目包括:投擲繩索、速度攀、空中拯救、工作攀、雙繩腳鎖。
2.2.1投擲繩索(30分)
考驗比賽者的準確拋擲能力,在同一棵樹上每邊已設立了4個不同高度的位置,從最低到最高分別得到3、5、7、10的得分,而高度介乎于20~30 m,共兩棵樹供選擇。比賽者使用投擲鉛袋能在設立的位置每個點安裝攀樹繩一條共4條。
2.2.2速度攀(20分)
主要考驗比賽者的攀爬速度和攀爬策略的運用。用指定的方式去攀爬到指定位置及拍響事先安裝在樹上的各個鐘聲,以最快時間響起最后一個鐘聲的比賽者為勝。攀爬高度為18 m高以內。
2.2.3空中拯救(50分)
考驗比賽者的樹上拯救和應急能力。用正確而安全的救援動作把受傷者拯救及安全運送到地上。受傷者的位置在6~7.5 m高,限時男子組5 min;女子組7 min。
2.2.4雙繩腳鎖速度攀(20分)
綜合考驗比賽者的速度、力量和協調的能力。使用上樹的其中一個方法:雙繩腳鎖式來上樹,男子組以15 m高較快者勝出;女子組以12 m高較快者勝出。
2.2.5工作攀爬(80分)
測試參賽者使用攀樹繩索、安全帶等工作裝備在樹上移動的能力。男女比賽項目設置相同。參賽人員從樹上(通過設備將參賽者送到樹上)出發點開始,在樹木間移動并到達指定的位置完成規定執行的5個任務,比賽內容較為全面和客觀的體現和檢視樹木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技術和能力。任務包括以下幾方面。
(1)使用手鋸:參賽人員達到指定的位置,正確使用安全短繩,確保人身安全,先準確的發出“Standclear”或“讓開、危險”,然后用手鋸敲響鈴鐺。
(2)枝條投擲:參賽人員達到指定的位置,正確使用安全短繩,確保人身安全,先準確的發出“Standclear”或“讓開、危險”,然后用手鋸敲響鈴鐺,才可以向地面指定的目標(一個靶心圖)拋擲枝條。
(3)使用高枝剪:參賽人員達到指定的位置,正確使用安全短繩,確保人身安全,先準確的發出“Standclear”或“讓開、危險”,然后用雙手持高枝剪(可伸縮1.7~4 m的長剪枝剪刀)的工作端敲響鈴鐺。
(4)行枝技術:參賽人員必須至少一只腳觸及樹枝(一般較細不能直接承擔一個人的重量的橫枝)預先設定的出發點的標志,選手必須行走在枝干上,達到可以敲響鈴鐺的位置,正確使用安全短繩,確保安全。發出“Standclear”或“讓開、危險”,然后用手鋸敲響鈴鐺。在枝干上走回,并再一次接觸標志,整個過程不能讓觸動蜂鳴器(一個測試樹枝承重后,樹枝向下彎曲、傾斜的設備)。
(5)著陸技術:最后比賽位置,參賽者發出“Standclear”或“讓開、危險”,然后用手敲響鈴鐺,然后準確進行控制下降及著陸至地面規定的目標范圍(一個靶心圖)。
根據以上的要求給出參賽者相應的得分。
2.2.6大師賽
根據初賽5項比賽得分累加起來,五項初賽的總得分最高為200分。獲得較高總得分的比賽選手便可以進入錦標賽的環節——大師賽。
大師賽是最為精彩和激烈的比賽環節,大師們竭盡所能展示自己的攀爬技巧、技能。同時可以學習到最新攀爬技術、最新裝備、同時驚嘆于大師們的路線設計以及裝備在他們手里的價值。
1983年一名攀巖愛好者彼得·詹金斯是,被叫做Treeman的人發起以休閑、娛樂、交友活動性質的攀樹活動,并成立一個國際攀樹公司TreeClimbersInternational(TCI),可以看作攀樹開始朝向娛樂化和休閑化方面發展的標志。這個理念讓很多的人參與到了攀樹活動中來,攀樹成為一項新穎的戶外運動,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因此,攀樹得到了快速的發展,TCI也因此走向了國際化,并制定一系列攀樹的相關安全和訓練規則和要求。
2007年,一場由科羅拉多的亨利·泰特爾鮑姆和美國的亞伯·溫斯特組織,彼得·詹金斯和一些高級攀樹者、教練參與,旨在討論成立第一個服務于娛樂、探險、體驗、教育性攀樹群體組織的會議在美國卡羅拉多進行。根據會議討論,最終成立慈善、非盈利的全球攀樹者組織GlobalOrganizationofTreeClimbers(GOTC)。現如今,GOTC提供的培訓課程和攀樹安全指導方針在世界范圍內使用同時適用于包括體驗式教育協會在內的體驗性組織和戶外運動[2]。
20世紀末,攀樹運動發展如雨后春筍,世界各地出現各式的攀樹組織,以挑戰巨樹為樂、以親近自然、家庭休閑、以玩耍、娛樂、健身為主要目的。在俄羅斯,攀樹運動成為戶外技能比賽中的一個項目,屬于野外生存技巧并加以推廣。據了解歐美等國家許多學校(不光是大學)都設有攀樹運動課,光美國有近一千家學校有開設此類課程。港臺地區也較中國大陸早引進攀樹運動。其中,臺灣地區更傾向康樂型大眾化發展方向,而香港地區則建立樹木協會,加入了ISA更多的人向著更加職業化的方向發展,也有少部分人員加入TCI為了純粹攀爬的快樂感。
2008年香港開始去新加坡參加ISA組織的亞洲區攀樹比賽,2010年香港攀樹學會承辦ISA中國地區分會主辦的第一屆香港攀樹賽,因此,ISA在香港的影響較大。
隨著ISA的發展和推廣,香港有了職業攀樹師,他們以樹為工作對象,為樹木修剪和治病。樹木從業人員可分為樹藝師和攀樹師一文一武,相互配合。樹藝師負責樹木檢查、美觀和整體方案的設計與規劃,攀樹師負責攀爬并實施修剪和醫治,當然樹藝師和攀樹師可以集合于一人。
攀樹師和樹藝師必須經過ISA認證和注冊,其職業資格得到ISA世界各地47個成員國的承認,目前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也有ISA的官方機構。攀樹師和樹藝師特殊的工作環境:戶外高空作業以及單次較長的工作時間、非硬需求,決定從事人員較少,單次報酬較高的特點。只是進行調查、修剪等,日薪較高4000~7000,出檢查報告等相關數據和信息更高。
同時也有較少一部分人是ISA會員同時也玩TCI,TCI基本是以組織攀樹活動,和培訓攀樹技能為主。
2013年以前臺灣攀樹以體驗戶外運動、親近自然、康樂攀爬為主。2013年臺灣雷時生老先生去香港系統學習ISA的攀樹知識,回到臺灣以修剪樹木、保護樹木為職業。以及退休后去美國學習攀樹運動的蘇俊郎開始組織兒童少年的攀樹活動,以及以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推廣攀樹運動。讓臺灣的攀樹有了多樣化的發展。
攀樹一開始玩家基本是戶外探險愛好者,他們通過結合攀巖、探洞等戶外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滿足其攀爬樹木的好奇心,發展相對獨立和區別的一種職業、運動、休閑娛樂形式。但是攀樹進入中國內地卻是以運動的形式得到蓬勃的發展。
攀樹于21世紀初由香港攀樹從業人員在廣東和福建等地區的植物園和公園進行保護樹木、修剪樹木的專業交流。但并沒有引起內地相關行業和部門認可和接納。主要是內地從業人員普遍專業素質較低,基本是環衛工人,樹木工作的也是工作范疇。環衛工人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修剪,對于高一點的樹基本常年無保護性修剪。同時內地人工成本較低,從業人員無任何專業技能,只要身體健康、靈活就可以上崗,工作時幾乎無保護攀爬、無保護作業等危險作業,長期存在且沒有引起關注。只有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人們才能意識到人力成本高昂,以及對生命的重視、對自然的尊重。所以攀樹在內地的職業化進程就此停滯不前。
2012年廈門大學以攀樹的運動特質:親近自然、童年爬樹記憶、逃生技能、靈活、協調、刺激、勇敢、速度、力量等特質為載體,率先以運動形式引進高校課程,并獲得的同學追捧和喜愛。2012年廈門大學駱騰昆把TreeClimbing翻譯成攀樹運動,攀樹運動成為一個專業名詞、用于區別徒手爬樹、和其他攀爬行為(如通過梯子爬樹)。攀樹運動是一項必須穿戴安全裝備通過繩索、繩結、器械配合身體四肢運用上升下降、行走、跳躍在樹木之間進行攀爬的一種職業、競技、休閑的活
動。2012年9月廈門大學正式開設攀樹運動課程,標準攀樹運動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個里程碑。攀樹運動課程一選課就會被學生秒殺。[4]到2015年6月約800位學生學習過攀樹運動。攀樹運動課程作為一門體育課以新穎的運動形式、驚險刺激的樹上運動,以親近自然、保護環境、挑戰自我的理念,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運動,讓學生們有了一種新的活動項目的選擇。攀樹課程以2~3人一組的小團隊在開心愉快的氛圍中一個人攀爬,另一個人作保護,第三人欣賞觀看和拍下登頂和挑戰中影像。讓小團隊學會相互保護和支持、以及培養責任心。因此,攀樹鍛煉學生的力量、速度、協調、心理素質、團隊協作等軟、硬實力的培養。所以攀樹運動集運動、休閑、教育為一體的高校課程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2012年廈門大學第一次代表內地參加香港攀樹錦標賽,駱騰昆進入大師賽,獲得最佳海外新秀男運動員。廈大其他老師學生也獲得了最佳女運動員獎;投擲繩索男子組第二名,女子組第一名、第二名;雙繩腳鎖女子組第一名;速度攀爬女子組第三名;空中拯救女子組第三名。2014 年5月24日廈大舉辦中國內地首個國際標準攀樹運動賽事——第一屆廈門大學攀樹錦標賽,近80%位參賽選手從數百名報名學生中脫穎而出,女生比例高達40%。女生數量突破任何一次攀樹比賽的人數。本次比賽吸引了中國各大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的報道,廈門攀樹成了國內民眾家喻戶曉的大學體育課程,為攀樹運動在國內的蓬勃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12年至今得到了教育部相關領導的視察、前外交部部長李肇興的題詞、以及全國30多個高校來廈門大學交流和學習。
[1]http://itcc.isa-arbor.com/home.aspx.
[2]百威.http://en.wikipedia.org/wiki/Tree_climbing.
[3]趙延齡.地球上四季氣候形成說[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S1):149-152.
[4]駱騰昆,鄭達雄,黃惠玲.關于在普通高校開展攀樹運動的可行性報告運動[J].運動,2014(19):112-113.
中圖分類號:G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248-03
作者簡介:①駱騰昆(1982,2—),男,漢族,福建泉州人,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戶外運動、體驗式培訓、攀樹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