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星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我國傳統項目學校是開展學生體育活動形成傳統,并在1~2個體育運動項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學校,也就是說,傳統項目學校是具備群眾性和競技性培養功能的學校。廣東省是我國開展乒乓球運動較好的城市之一,據資料顯示,1997年廣東省傳統項目學校共有16所,經過10年的時間,2006年廣東省傳統項目學校共有28所,從增加數量中看到,廣東省乒乓球運動有所發展。但在,從2010年的廣東省乒乓球傳統項目學校比賽中看到,參賽學校的數量下降至24所,為何在最近短短5年的時間里,傳統項目學校的參賽隊伍不升反而有所下降了呢?該文就是在這前提下對我省乒乓球傳統項目學校的分布的區域與數量、教師基本情況、經費情況等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為有關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促進我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
佛山、中山是參賽最多的兩個地區,筆者認為原因是:(1)珠三角是競技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精神文明的發展;(2)中山市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和前世界冠軍江嘉良的家鄉,并且是我國廣泛開展乒乓球運動的傳統地區之一,由于中山市政府對乒乓球運動的重視,于1995年被國家體委,全國乒協評為“全國重點乒乓球單位”;被廣東省體育局定為“廣東省乒乓球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因此,乒乓球運動在中山市蓬勃發展;(3)佛山市曾成功舉辦全國第六屆運動會,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中國香港代表隊奧運會雙打冠軍高禮澤,是佛山市隊的本土球員,說明中山市和佛山市的乒乓球運動不但有乒乓球運動的群眾基礎,而且有著乒乓球文化的沉淀。
廣州是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在2006年廣州有4支參賽隊伍,是參賽隊伍最多的地區之一,而2010年下降至兩只隊伍,為什么近年來參賽隊伍卻有減無增呢?對此方面,筆者將學生對乒乓球訓練的態度和學生家長對乒乓球訓練的態度進行研究。調查發現,有65%的教練認為學生訓練是積極。在對教練員感覺的程度分為非常積極、積極、一般、不積極幾方面,發現51%的教練員認為家長配合教練訓練的態度是一般,筆者認為,這就是近年來廣州參加省傳統項目比賽隊伍逐漸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學校教師的年齡以四、五十歲以下的教師居多,說明,教師隊伍屬于有經驗、責任心強的教師群體,有利于學校工作的開展;教師的文化程度以本科(含函授)和大專為主,這部分教師當時大多是中專畢業,但由于現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教師經過自身的努力,許多教師都參加了大學本科的學習班,提高文化層次,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師類別種類較多,說明目前乒乓球傳統項目學校開展乒乓球訓練采用方式的復雜性與手段多樣性。(1)在編教師,指的是正式編制的教師,在校內主要擔任學校的體育課及學校相關事務,享受在編教師待遇;(2)聘任教師,指的是沒有正式編制的教師,工作任務與在編教師相同,但屬于學校出資聘任,通常每月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并不享受國家規定給予教師的福利待遇;(3)長期聘任專職教練,學校領導出于對乒乓球項目的重視,由學校行政撥款,聘請乒乓球專項專職教練1年以上;(4)短期聘任專項專職教練,學校平時訓練以學校在編教師為主,但由于學校經費緊張,沒能聘請長期聘任的教練,為了在比賽中取得更好成績,在比賽期間,學校出資聘請臨時教練帶領隊伍參加比賽。
調查學校對教師發放的訓練補助發現,只有59%的教師有定期發放訓練補助,金額也在每年發放600~1200元之間,這對于每天學生上完所有課后,教練需要訓練兩小時以上,而且有些教練還在學生上早讀課前加練,顯然,教練投入到訓練中的時間和精力與發放的報酬不符,導致削弱了教練長期訓練工作積極性。因此,如何拓寬體育經費來源,增加教師收入是更好開展乒乓球運動的主要問題。
我們調查的許多學校新建了乒乓球體育場地,較大地改善了乒乓球體育設施,除了乒乓球訓練隊訓練的專用球臺外,還有專供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打球的球臺。廣州地區在專供訓練隊訓練的球臺都在8張以上,其他地區的球臺在10張以上。說明:(1)管理部門通過對傳統項目學校的管理,學校按照《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評估細則和評估辦法》的規定做了相關的工作;(2)廣州人多地少的地區,學校仍然安排了專用訓練場地,足以看出,學校領導對傳統項目學校工作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每所學校都有8張以上的球臺,但是,所有教練員都覺得這種訓練條件只能滿足一般訓練的需要。
佛山、中山是參賽最多的兩個地區。家長支持和配合的態度是影響廣東省傳統項目比賽隊伍數量的主要原因。學校乒乓球教師以年齡以四、五十歲以下的教師為主。只有59%的教師有定期發放訓練補助,金額也在每年發放600~1200元之間。廣州地區在專供訓練隊訓練的球臺都在8張以上,其他地區的球臺在10張以上。
[1]廣東體育信息網.廣東省志、體育志概述[EB/OL].http://www.gdsports.net/main06-02.asp.
[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管理辦法(體群字〔2000〕086號2000年7月28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41308/n41323/n41345/n41426/n42527/n42707/171570.html.
[3]馮斌,于久玲,王新滿.湖北省業余訓練現狀調查及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4(1):89-91.
[4]劉鳳巖,張曉蓬.中國乒乓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3(1):48-52.
[5]杜娟.國球、名校與產業共同牽手北大方正乒乓球俱樂部掛牌成立[EB/OL].北京大學校園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