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富興(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珍珠球運動的研究①
向富興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30)
自1991年11月廣西南寧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始,珍珠球作為競賽項目首次出現于競技場上,并活躍在隨后的歷屆運動會中。但由于珍珠球的發展歷史較短,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較少,對此項目的研究還未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成果。筆者認為我們應充分借助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大環境的影響,重點依靠校園體育這個支點,擴大珍珠球項目的宣傳與開展,以及對珍珠球所蘊含的背景文化的平等看待和保護。最終使教學、比賽、科研以及文化傳承各方面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形成良性循環,為更深層次的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民族 民間 體育 珍珠球
在我國民族民間體育賽事蓬勃開展的過程中,越來越來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發掘和整理出來,并隨著各類、各級、各地區的賽事的舉辦而逐漸被大眾認識和了解,參賽人員也漸漸地擴大到了全國的各個省份。起源于滿族人民采珍珠活動的珍珠球運動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逐漸發展壯大為民族民間體育的重要成員之一,并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必不可少的競賽項目之一。
珍珠球是滿族人民流傳了300多年歷史的民間游戲,20世紀的70~80年代,才被挖掘和整理成為一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1991年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被列為正式的競賽項目。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珍珠球被列為了我國非文化物質遺產名錄。為了淡化功利色彩,自第八屆全國民運會開始取消了金牌榜和計算總積分。時至今日,全國民族運動會已經開展到第十屆了,珍珠球項目都不曾缺席始自第四屆全國民運會及隨其后的歷屆運動會。除全國范圍的比賽外,很多省份舉辦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珍珠球項目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奧林匹克群體工作的技術官員對它的評價是——珍珠球是可以向全世界推廣的運動項目。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珍珠球,不僅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還逐漸為大眾所知曉。但是畢竟珍珠球的發展歷史還是比較短的,與珍珠球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報告也較少。目前,還難以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成果,這也對珍珠球項目的進一步推廣、普及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作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珍珠球運動,不拘一格的同時還具有如下特點。如,孫娟等人[1]提出珍珠球運動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一個重要代表,參賽人數多,比賽場面即活潑又激烈,有著很高的鍛煉價值,建議把珍珠球運動作為滿族傳統體育的精品項目向全社會推廣,讓國人了解。吳建遜、宋志敏、關毅、林允陵等分別對珍珠球運動的特點進行了概括:較強的參與性、競技性、趣味性、娛樂性、觀賞性和普適性[2];內涵多元、對抗性強[3];作為“土生土長”的體育運動,對場地的要求簡易而靈活,其技術更具有容易掌握的獨特優勢[4]。張霖、韓二濤等認為珍珠球運動不僅有利于提高人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反應能力[5],更能較好的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及呼吸系統的功能,對發展各項身體機能和素質起到較好的鍛煉價值[6]。此外,通過參與珍珠球運動,有助于提高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珍惜,有助于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從而促進“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使人具備更全面的社會屬性[7]。
張國棟等人將民族傳統體育分為鄉土民族傳統體育、校園民族傳統體育和依附民運會而存在的政府層面的民族傳統體育三大組成部分,政府層面的民族傳統體育主要依附于各級各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而存在,參與的主體則由各個地方的民族傳統體育精英組成[8]。
珍珠球項目若要取得長足的發展,筆者認為,其立足點必然是校園體育。其原因有五種:(1)各大賽事雖然為珍珠球項目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推廣平臺,但是參與面與學校相比,畢竟有限,只有參與競賽中的運動員、教練員才能更深刻的體會珍珠球項目所帶來的身心變化,更多的人只是停留于知道、了解、欣賞、觀看層面,如果沒有更多設施的提供,基本上沒有機會真正接觸珍珠球運動。(2)校園,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校園,主要人群是關系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兒童、青少年,他們視野的開闊、身體素質的提高和我們息息相關,珍珠球運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還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所以,校園體育必然是珍珠球項目開展和普及的重要陣地。沈茂金等人在公共體育課選項班中納入了珍珠球項目的相關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在立定跳遠、1200 m跑、握力和體前屈等4項基本素質的測試成績與實驗前相比較有了較大的提高。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引入校園體育課堂,豐富了體育課程內容[9]。在校園體育中開展珍珠球運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項基本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增加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10]。(3)校園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專業后備力量的培養基地,珍珠球運動也不例外。校園體育相關課程的多種教學內容的開展,不僅僅是要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體育意識和習慣,更為重要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為運動項目培養專業后備力量,這也是體育專業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4)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奧林匹克體育項目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民族性和傳承性,所以,在我們嘗試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現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健康水平這一目的的同時,我們理應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歷史意義,因此,我們要平等看待和保護各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其包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即從根本上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繼承和發揚。申齊、張霖、易燦輝等人認為高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依托學校這一領域得以普及和弘揚[5,10],民族體育走進校園,可以作為當前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在校園體育中開展珍珠球運動,可以使此項民族運動得以傳承,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8]。(5)高校是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重要場所,其生源遍布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學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此外,在民族院校中,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眾多,更是生源的重中之重。無論是普通高校、還是民族院校,學校中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從小就受到了本
3.3舞蹈文化特色
粵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41項屬于舞蹈,在民族傳統體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民族傳統體育是休閑體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舞蹈特征極其顯著。
有的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慶賀,如茂名的春牛舞,跳花棚,禾樓舞等;有的表達對美好生活、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如肇慶的麒麟白馬舞,湛江的公母龍等。有的舞蹈則以祥瑞動物如龍、獅為主題,表達粵西人民驅除邪惡、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粵西“人龍舞”被譽為“東海一絕”,是“慶盛世、迎豐收、娛佳節、樂民眾”的民間娛樂活動,并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湛江遂溪醒獅,被譽為“中華一絕”,以“險、難、驚、新”聞名海內外,并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3.4民俗文化特色
粵西傳統體育既是體育活動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活動的一部分,如元宵節舞龍舞獅,端午節賽龍舟,清明節外出踏青、蕩秋千、放風箏,重陽節登高望遠等。民俗體育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8]。粵西傳統文化底蘊厚重,很多傳統體育活動都和當地保留的宗教祭祀活動、民風民俗活動有不可分割的交融關系。如冼夫人信俗、潘茂名傳說、合江梧村廟會、年例習俗等。
年例,民間素有“年例大過年”之說,是粵西特有的。以一系列的儀式活動來體現當地村民信仰和宗教認同,其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9]。年例是一場民間藝術交流的盛會,一項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隨著體育活動元素比重的增加,更是民族體育傳承的載體之一,是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競爭的今天,研究探討粵西休閑體育文化的地域特色,可以弘揚我國休閑體育文化的民族特色,使其成為民族的文化,全人類的文化。
[1]姜永興.粵西——廣東第四文化區芻議[J].嶺南文史,1998(3):10-12.
[2]李剛.基于粵西民俗體育的大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12):8-12.
[3]許宗祥.休閑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59-161. [4]盧鋒.休閑體育活動的分類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2):59-72.
[5]孔祥華.“休閑體育”的概念及理論詮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3):70-72.
[6]石振國.精神視域中休閑體育的意蘊解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26-29.
[7]張德勝.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方式研究[J].當代傳播,2007(4):24-26.
[8]涂傳飛.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8):27-29.
[9]蔣明智.鄉村社會的人情盛會——以粵西高州的“年例”為例[J].民俗研究,2008(9):84-99.
G849.9
A
2095-2813(2015)12(b)-017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70
①向富興(1977,1—),男,維吾爾族,新疆烏蘇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