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濃(遼寧理工學校體育系 遼寧錦州 121000)
清代遼河流域滿族騎射研究
趙云濃
(遼寧理工學校體育系遼寧錦州121000)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在軍事發展上擁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探究其在軍事發展層面的特色對于了解清朝的軍事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文獻資料法以遼河流域滿族騎射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特點以及發展的原因和對政治、經濟、軍事等層面的影響。在研究中發現騎射是中國古代軍事發展中的重要活動。隨著歷史朝代的更替,騎射的內容與影響也在發生著變化。
遼河流域 滿族 騎射研究 騎射發展
在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包括蒙古族、滿族、鮮卑族在內的諸多少數民族,都曾經入主中原。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過程當中,離不開軍事力量的強大。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馬背上的軍事活動——騎射。騎射運動的發展除了自身民族傳統的因素之外,也與當時所出的政治、經濟發展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騎射是研究古代軍事技術與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基于遼河流域對于清代騎射進行研究,對于進一步了解騎射文化具有重要考證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大江、大河的國家,在遼闊的國土上分布著長江、珠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諸多的河流。這些河流的流經地,由于土壤肥沃,催生了文明與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城鎮,從現代的地理范疇上來看,包括現在的冀、蒙、吉、遼等省份。作為中國的七大水系之一,遼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擁有重要的地位。遼河流域幅員遼闊,覆蓋面積多達20多萬平方公里。在古代,遼河也稱作句驪河,后來在五代之后,被稱為遼河,在清代的時候,被稱為巨流河。在遼河流域,地廣人稀,歷史上的契丹,以及后來的女真、滿族都曾經在這一流域繁衍生息,并不斷地發展壯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清代的建立者是滿族,在其不斷地發展壯大的進程當中,重視騎射是其軍事發展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在軍事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優勢。在清代騎射不僅僅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訓練項目,在后期的發展中,也具有了一定的體育競技的特點。
1.1遼河流域騎射發展的特點
1.1.1重視程度比較高
縱觀整個遼河流域騎射的發展,一個主要的特色就是對騎射一貫的重視。從清軍入關,到在建立統一的大清王朝,清朝的歷代統治者,都將發展騎兵,重視騎射作為一項重要的軍事戰略部署。從皇室的培養到朝廷人才的選拔,騎射是其重要的培養及考試科目。歷史上的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是騎射的高手,康熙到了晚年,還能參加狩獵活動,并且戰果頗豐。在這種重視的環境氛圍下,在遼河流域上馬上射箭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一些滿族的兒童從小就會接受騎射的啟蒙訓練養成了比較好的騎射基礎。在遼河流域,每年都會組織專門的騎射比賽,一方面是一種節日的慶典活動;另一方面也是一種騎射人才的選拔活動。直到今天,在遼河流域的民間體育風俗旅游中,依然會看到騎馬射箭這一傳統的民間體育項目。不夸張的講,在遼河流域,幾乎很多家庭中都會養馬,騎馬與射箭。這種普及性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與清代對騎射運動的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
1.1.2有自己的訓練標準
為了更好地將騎射的戰斗力提升,清代在進行騎射訓練的過程當中,從戰馬的選擇到弓箭的制造等,都有著自己的一整套嚴苛的標準。例如:在進行會考時,參考人員會按照弓箭的重量及射中靶標的數量來進行相應級別的劃分,在整個武舉的考試中,騎射所占的比重都是非常大的。這種標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清代軍事作戰的實力,但是,過于重視騎射,在火藥等熱兵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的后期,讓清代在隨之而來的中外反抗戰爭中處于下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拋開冷兵器與火藥在自身性能層面的差異,清代在遼河流域所進行的騎射訓練,為以后的騎兵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1.2遼河流域騎射發展歷史淵源
清代騎射研究的發展,一方面是軍事發展的需要。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騎射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及一定的安全距離之外,對敵人進行攻擊。在歷史上,元朝的統治者,之所以能將自己的疆土面積延伸到黑河領域,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其強大的騎兵加上先進的弓箭。一個速度,一個準確度,讓元朝的面積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與蒙古族相比,清代的統治者也有著悠久的騎射歷史。在五代十國時期,在白山黑水之間,誕生的契丹族,也就是后來的女真族與滿族的前身,本身就是一個游牧民族,騎馬狩獵是其重要的生產與生存的方式。在這種歷史的淵源下,清代騎射發展也就在情理之中。
遼河流域騎射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清代建立之前,清軍與明軍的幾次重要的戰役的取勝,例如:著名的撫順戰役,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清軍騎射的優勢。清軍利用騎兵的速度及弓箭擊發的速度成功的突破了明軍的火炮的防線。這在世界軍事歷史上都是不可多見的。冷兵器與火槍、火炮對決竟然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這與清軍騎射的發展與壯大有著很大的內在關聯。
2.1完善的訓練制度
從軍事管理上來講,訓練是提高戰斗力的不二法門。清軍極為重視對騎兵的培養。因此,在日常的訓練中,對于騎射的訓練標準也是非常高的。首先,清軍在騎兵隊伍的選拔中也是優中選優,除了過硬的身體素質之外,其對清政府的忠誠度也是其選拔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其次,清代會設立專門的戰馬培訓機構,讓其可以在戰場中奮勇上前而不會產生畏懼。最后,清代在騎射訓練中,建立了頗具體系的騎射考評制度,培養和訓練了一大批騎射人才。這些騎兵能征善戰,驍勇異常,成為了未來清代入主與統治中原的主力。制度上的完善為清軍騎兵的強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2悠久的騎射傳統
在滿族的基因里,就有著對騎射的熱愛。在遼河流域其主要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一個主要的表現方式就是騎射。這一傳統在清代不斷地發展中,不斷地實現著繼承與發展。特別是在歷朝的清代統治者的重視下,這一悠久的騎射傳統得以很好的繼承與保全。在傳統的影響下,清代的騎射的發展,無論是從參與的人數,還是從訓練的質量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基于對傳統的繼承而發起的騎射運動是一種對傳統發展文化的重視的體現。
2.3發達的牧馬業
清代在進行農牧業發展的時候,就專門在遼河流域設立馬場,來進行戰馬的培育。先后在撫順及遼東設立了大型的馬場,來提升馬匹的質量。同時,清廷還出臺了一系列的徭役政策,來鼓勵大眾來養馬。在這一系列措施的帶動下,清代的牧馬業為發達為騎射運動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1清代騎射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在大力發展軍事騎射運動的影響下,在遼河流域的生產方式中,農牧業的發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之相關的,種馬的培育與繁殖,馬場的交易等諸多方面是其生產方式的主要內容。清政府為了更好地補充戰馬來源,在丹東、撫順等地方建立馬場,并且在蒙古等地區繁育優良的戰馬,在遼河流域圍繞騎射運動而展開的生產活動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直到現在,在遼東依然可以看到馬場的舊址,由此可以了解到清代的騎射對遼河流域生產方式所產生的重要的影響。
3.2清代騎射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歷史學者將滿族定義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基于此,在滿族的生活方式中,一個較為重要的一點是對騎射的重視。所以,從皇室到一般的滿族成員都熱衷于騎射。清代大量的御林苑的修建也是為了更好地滿族統治階級的騎射需求。同時,在民間,騎射也成為了很多地區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民間的騎射活動的軍事色彩與價值正在不斷地趨于淡化,依然成為了一種民間的娛樂項目。這種項目將馬術與射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為今后的遼河流域的民間體育活動的興起與發展樹立了一個比較好的典型。
3.3清代騎射對軍事發展的影響
騎射的發展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軍事發展的需要,清代大力重視騎射,重視騎兵其最終的出發點事將其轉化為一種軍事力量來拓展疆域,維護統治。因此,清代的騎射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軍事霸主的地位,為維護清代前期的統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在清朝統治期間的幾次大的邊疆戰役,鎮壓新疆的葛爾丹的叛亂以及雅克薩之戰等的,清軍的騎射在戰斗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遼河流域的騎射研究是研究整個遼河地區體育運動發展的重要研究點。該文從清代遼河流域騎射的發展特點入手,探究其發展的原因及對軍事、生產與生活的影響。從原因上來看,遼河流域騎射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是因為:完善的訓練制度;悠久的騎射傳統;發達的牧馬業等等。在騎射不斷發展的影響下,遼河流域的生產方式開始將畜牧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同時,騎射也成為遼河流域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清代在大力發展騎射政策的帶動下,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對于火器重視程度的不夠也影響了其整個軍事水平的提升。
[1]李三謀.清代北部邊疆的官牧場[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1):69-77.
[2]徐偉民.太平軍馬隊述論[J].歷史檔案,1998(4):96-100.
[3]李群.清代畜牧管理機構考[J].中國農史,1998(3):88-93.
[4]范傳南.“弓馬騎射”籠罩下的清代火器——清代火器發展及使用狀況述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8):100-106.
[5]趙志忠.新與舊:滿族的歷史定位[J].社會科學戰線,2008(8):176-182.
[6]程平生.清代京師八旗官學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G80-05
A
2095-2813(2015)12(b)-021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