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鋮鋮
(集美大學 福建廈門 361021)
市場經濟體制戰略轉折開啟了中國體育事業的新篇章,體育作為一種符合大眾健身和延長健康壽命的行為引起了國家的極大重視。“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統籌城鄉、區域健康服務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加強公共體育服務、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城市化進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關注人的發展。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是通過對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向公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保證公民基本體育權利的實現。健康作為一個亟需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如何分配體育健身設施,體育設施的建設應該怎樣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在以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的中國現代都市群中,中、小城市的體育健身設施應該如何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公平供給,加快體育發展,融入全面建設體育強國理念的步伐。這些問題的提出都為本文研究體育設施的供給問題提出思辨性的闡釋。而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的主要問題不在于資源的匱乏和缺失,恰恰在于盤活存量資源的分配價值上陷入困境,這為我們研究體育健身設施供給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作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下位概念,是一種相對的要求,一般是指公共組織考慮到公民的生活娛樂需要,能夠按照全國一般和一致的標準,提供基本的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有效擴大在于政府要加大對群眾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給,實現群眾基本要求的物質保障。體育健身設施作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一部分,在供給的有效擴大方面應該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最基本的物品需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核心是機會均等,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國家在體育設施的設置方面首先要機會均等,沒有土地支持,沒有健身設施的建設,人民群眾無處健身,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之下,有購買能力的人可以通過購買達到健身目的,無購買能力的人的體育健身權利必須要通過政府來買單才能逐步縮小健身要求的不平衡,我們缺的不是人民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而是政府在大眾體育發展上的資源配置的政治抉擇問題,核心問題是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下國家對體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
體育健身設施的有效供給一方面在于國家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供與給的有效契合。國民體質的不斷下降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階級的分層導致公民享有物質財富的不均等化,在這種不均等化下,作為服務性的政府就要在人本、尊嚴的前提下促進社會矛盾的轉化。統籌城鎮化發展,保障社會底層群眾的基本需求,縮小貧富差距,緩和階層矛盾。“解決老百姓身邊體育場地、設施欠缺問題的關鍵在于制度供給的有效性”。我國居住社區體育用地的法律法規擁有10余部,各個配套法律法規的涉及部門之間的利益權衡過于繁雜,導致相互制約,相互推諉造成了供給效率的不足。
政府在城市居住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中的角色地位是政府權力及資源來源所決定的。只要在公共權力問題上持有委托與被委托關系的價值理念,就會邏輯地推導出被委托者必須負責的結論。在現實的公共產品經濟活動中,國家這個實質主體是以間接主體身份參與公共產品經濟活動的,真正直接參與公共產品提供全過程的形式主體是行使權力的政府。
作為制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政府在城市社區體育設施配套中的地位和權威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是擁有全部控制權的一方。政府應該在體育健身設施的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從預防社會風險的角度和全面發展人的健康問題的角度為目標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但在現實的執行過程中政府職能的轉換造成了政府定位的缺失,職能轉換并不是意味著削弱政府的職能,造成政府監管的缺位,相反的要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淡化和弱化那些不適應、不符合不利于經濟發展的政府職能,逐步達到政府對資源的合理配置。
社會分層導致貧富差距拉大,市場機制不斷完善使得市場只追求私人經濟效益的有效化,要保障人民的健康權必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體育的權力,給與體育配套設施建設的權力。不應將體育設施建設當一般性的商品或服務,或者只是有消費能力群體的“特權”,更應該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制約下大力發展“人人享受生存、發展、健康和自由”的權利。如果這種價值觀念被社會廣泛關注,并將其轉化為政府職能列入政府工作的清單之中,那么實現全民健身運動和全面發展體育運動便可水到渠成。
英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制定了社區體育中心的基本標準;在美國,幾乎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社區活動中心。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在公共建設配套建設中體育設施的建設成為“空架子”。或者一部分社區原則上有體育場地設施規劃,但在建設實施過程中,多被占用或改為其他用途。體育健身設施的法律法規、國家政策的相繼出臺具有制度上保障,但由于實施性弱,在規劃部門審批體育設施時,缺乏有效的監管機構,導致“上行卻不下效”,只是應付上級硬性指標以致出現“籃球場曬谷子”這樣尷尬的現狀,公眾的實際需求得不到切實滿足。造成建設資源的高度浪費,健身成效得不到有效提高。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從重視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在某種意義上政府也逐漸認識到完全從市場經濟中退出所導致的經濟和社會的失衡。在公共產品提供中,政府是主角,是積極參與主導的角色,它的舉措得當或失當,其影響從來都是全局性的。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僅要在規范市場和建設社會組織方面起作用,更主要的還要在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公民,以及構成社會的構成要素之間以及各要素之間的利益關系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的角色和責任。
提供基本體育服務,首先應當“問需于民”,政府給予的公共產品如果不符合群眾的健身需求,健身設施形同虛設,健身設施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健身理念也就失去理論價值。圍繞著建老百姓身邊場地的問題,政府責任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須承擔居住區體育設施建設的主體責任,為老百姓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的基本保證。“人民主體”也是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實踐的邏輯歸宿,在供給實踐中,政府及相關組織不僅要保證投入,還要充分尊重民眾訴求,給公眾預留出充分體現其意愿的選擇空間。政府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喜好、考慮到群眾日常健身的實際需求。公眾需求成為全民健身運動的主要著眼點。對于公眾來講設施建設并不需要高端、復雜、覆蓋面積寬廣的設施,關鍵是要就近、符合群眾興趣愛好,能夠為群眾喜聞樂見。設施雖然很全面,但是并不能為大眾所接受,不能根據當地群眾的現實需求建設也不能成為公民的選擇。密切關注公眾需求,在公共體育設施供給方面充分尊重公民健身權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提供人民群眾樂意參與健身的體育設施。
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要參考人口的區位密度情況、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口未來增長模式和趨勢、社區地域規劃及設施建設情況等綜合因素合理分布。政策法規不是“空頭文件”,細則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鍵在于執行力。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當前我國政府亟待要解決的問題在于設置相對能夠執行和合理規劃的供求平衡估算方式,而不僅僅是概念性的指導意見。
體育設施的建設問題關系到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當前我國的體育設施建設一定要立足我國國情和體育事業發展實際,從結構上對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問題在法律規制層面上初步總結和提煉,以政府為主導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作為政策保障,解決公共體育設施供給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我國體育事業、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實踐的發展,推動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實踐的基本邏輯,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權,不斷提升公民的健康指數。
[1]《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文件[Z].2013.
[2]范宏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10,6:18-20.
[3]梁德友.倫理學視角下弱勢群體關懷問題探索[J].探討與爭鳴.2012.3:30-31.
[4]程宇.當代責任政府理論的分析框架[N].學習時報,2008-02-07.
[5]李慧莉.從城市擴張軌跡探討體育設施的可持續策略[J].建筑文化,2014(2):149-150.
[6]馬劍.體壇觀瀾:公共體育服務應問需于民關于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之二[N].人民日報,2014,1(15).
[7]石巖.論我國政府“建老百姓身邊場地”的法律責任[J].山東體育科技,2006(6):38-39.
[8]張金橋.我國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實踐的內在邏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8):7-10.
[9]《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國發[2014]46號[Z].2014.
[10]任丑.應用倫理學視域的生態倫理學何以可能[D].第16回韓中倫理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2008(7):104-105.
[11]吳焰.論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轉變[N].學習時報,2011-03-07.
[12]趙立.我國城市新型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套建設法律規制及執行狀況探討:以北京市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11):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