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淮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安徽淮南 232038)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營造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社會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在1993年天津體育學院試點,教育部在1994年正式設立社會體育專業,2013年更名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目前全國共196所高校設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的專業人才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體育人才需求。但是,作為新興的體育專業,存在著專業發展時間短,培養體系發育不成熟,培養目標不準確、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同時,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娛樂需求又對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原先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產業發展的需求,使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陷入的發展的瓶頸和困境。
1.1.1 學生對專業認識不足,第一志愿報考率低
與傳統長線專業相比,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歷史短,在國內辦學只有20年時間,因此,學生對該專業的了解程度較低。在對部分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調研時發現,參加高考的體育生對該專業的了解程度僅為5.1%,而不了解的比例達到57%。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僅為67%,使得該專業的錄取分數低于體育教育專業。
1.1.2 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追求大而全。社會體育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同時,每個培養方向都需要不同的基礎設備支撐。因此,一個院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不可能培養全才的社會體育人才。但是,國內大多數開設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地方院校,制定的專業培養方案追求大而全,不僅缺乏特色,而且也沒有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撐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緊缺的高級社會體育專門人才,造成了供求之間的矛盾。
(2)人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除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專業體育院校外,大多數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都是師范院校或地方高校,學校資源和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相關課程的開設;而在課程體系設置時,沒有能夠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導致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能力、水平不高。因此,要培養高質量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必須設置符合有特色的、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辦學近20年來,招生問題和就業問題始終伴隨,而當前,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十大難就業的專業名單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部分省市上榜,并且,我國社會體育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雖然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規模越來越大,但是,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社會體育人才卻一直處于緊缺狀態。能夠為社會體育人才提供就業崗位的地區多集中于華南、華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就業市場發展一直處于需求低潮。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多流向沿海地區或者不從事社會體育工作,如:考編制、公務員、自主創業。因此,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就業質量不高成為困擾專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職業資格證是通過理論與技能考試,并由國家統一授予的從業資格證明。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說明學生在行業中理論和技能都達到了從業水平,具有權威性。而在市場經濟中,90%以上的企業認可職業資格證書。由此可見,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在將來的就業中將具有較大的優勢。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體育的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各用人單位對從業資格證書將會越來越重視,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
隨著黨的十八大召開,我國體育產業,尤其是社會體育市場發展尤為迅速,短短的兩年時間,大量的健身俱樂部成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對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但是,面對蓬勃發展的社會體育市場,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的社會體育人才培養不足,制約了專業的發展,降低了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當前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中,存在著專業認識不足,專業能力不強,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因此,在社會體育人才培養中,需要加強專業認同感教育,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形成高水平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來說,能夠迅速進入工作角色的畢業生必修具備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識體系、健身技能結構和指導能力、實際應用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商業營銷、組織策劃、人際交往能力等。只有培養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健身技能、良好交際能力、較高組織協調能力、營銷策劃能力的社會體育人才,才能促進學生就業,解決就業難題,提高就業質量。
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設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同時,還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并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并能夠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
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包括符合市場需求的核心課程體系和選修課程體系,其課程體系可以是多層次的。除學校本身資源外,應該引進企業優質資源應,設立課程,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重視學生所學知識能力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將企業經營活動的實踐與課堂教育緊密結合,合理安排專業見習和專業實踐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時間段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是保障高素質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根本。注重人才培養過程,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達到以上目標,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較為重要。現行的評價體系建立在傳統的成績評定基礎上,一切以分數為依據,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新的評價體系,應該包含理論和實踐等多方面能力評價,形成綜合的評價結果,促進學生發現自身不足,了解自己的有點和缺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培養質量。增加創新學分比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創新,通過各種從業資格證的考取,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轉化。
以前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由于多種原因,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與市場需求不符,教學質量和就業質量較低,使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遇到了瓶頸。社會體育人才的供給出現了較大的矛盾。只有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合理課程體系,依托企業實踐教學平臺,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高質量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提高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促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良性發展。
[1]夏貴霞,舒宗禮,夏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4):95-98.
[2]舒宗禮,夏貴霞.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為例[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