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釔鋼
(豐惠中學體育教研組 浙江上虞 312361)
中學是一個銜接小學與大學的關鍵階段,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備受社會的關注。近年來,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表明,廣大中學生中大都存在身體素質下降和心理障礙等一系列的問題,而新課改要求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學教師和管理者必須認識到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工作的重點。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在校園中,體育文化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其將現代教育和現代體育結合在了一起,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體育文化。校園體育文化也是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和認同的價值觀念,本身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根據體育文化和體育教育的相關原則和規律,將校園精神作為特征,創造性的對不同體育形態進行設計和優化組合的復合型群體文化。為了能夠更好的營造中學生自覺體育鍛煉的環境和氛圍,很多中學都認識到了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促使中學生比較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中學體育健康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影響,而想要學生身心健康便必須確保校園體育文化良好。所以在將來我國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將體育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作為中心和方向。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適應社會良好的總和。”毛澤東同志曾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本,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體育活動的重要性。現在我國非常重視健康,并將其作為學校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以“健康第一”為主導的實質是推進素質教育在體育工作中的開展,在教學中以求實、探索、創新的精神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積極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體驗運動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形成終身體育的健康思想。
每一所中學都有其客觀實際的情況和特點,在校園體育文化體系建設時,要參考學校自身的現實條件和體育特色,校園體育文化體系應該符合客觀規律,要有客觀的尺度,盡量得到科學的評估結果。這對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有效實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具體的各項建設指標應該根據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目標來進行設計,并且根據校園文化代表最高體育文化水平的各項具體內容構成,能夠從多維度地進行反映。
中學校園在進行體育文化建設時,應該全面的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將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應該保持體育文化建設的先進行,希望可以切實反應當前校園體育文化特征、特點和取向,發揮其導向作用,正確引導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體育物質文化是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物質性對象的總和,是在高校體育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統稱。它包含體育場館、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雕塑、體育宣傳設施、體育圖書音像資料等。中學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的水平與學校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學校的發展定位等諸多因素相關。各學校應根據自己辦學理念與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對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等進行科學的配置,要加強體育場館的管理水平,提高場館器材的使用效率,能為學校帶來一定收益的同時,也為做好場館維護和器材的維修和購置提供經費支持,從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體育活動服務工作。另外,建設校園體育標志性雕塑,設置體育宣傳專欄,開設體育知識講座,購置體育理論和文化教材與影像資料,是中學校園體育物質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體育文化環境的營造,對學生的體育文化熏陶很重要。
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由人們在體育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的建立起來的各種體育規范。中學的校園體育制度是體育教學順利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有效實施以及體育物質文化能不能被較為合理有效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保證。建設體育制度文化能夠將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和校園體育物質文化連接在一起。體育制度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從學校的政策執行開始,涵蓋了體育管理實施辦法、校園體育活動、體育文化宣傳活動,社團組織建設、陽光體育活動、運動隊訓練管理等等諸多環節。而要讓這些諸多環節的保持協調和步調一致是非常困難的,這里都必須圍繞健康第一的標準展開,以保證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為第一要務。
在學校中,其體育精神文化包含了體育風氣、體育傳統、人際關系、信息交流等和學校體育有關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一旦形成了學校體育精神文化,那么便會建立起和其配套的價值取向、形成準則以及相關的規范體系。其可以通過體育精神文化活動來對師生的心理、思想以及行為進行約束,讓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情感熏陶、思想引導、人格塑造以及意志磨練等等,從而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動學校體育活動更加協調、全面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行為文化指的是,對于內部或者外部的某種刺激人本能的回應,和自覺的為了某種需要而開展的目的性較強的活動。行為是人為了自己心理和生理產生的自覺的本能的外顯性較強的活動,其是人和環境二者作用的表現和產物,其包含了學生個人體育行為、組織行為和管理行為以及學校相關體育活動的開展。進行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給人的體育行為進行指導。首先需要重視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將學生自覺鍛煉和學習作為中心,進行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并且還能夠進行多種形式,較為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各種形式和內容比較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同時,還應該管理好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從而給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提供正確途徑。
新形勢下中學體育文化建設中心應該是體育制度建設、體育文化建設、體育行為文化以及體育精神文化建設等。具體而言:要不斷加大經費投入,保證足夠的運動場地面積,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提供充足的體育資訊;以學校領導為核心,通過專門的組織領導,建立科學的校園體育制度和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傳統,建立正確的體育導向機制,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體育態度;通過體育文化節,社團組織管理,促進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的養成。
[1] 顧春先,鄔紅麗,肖波,等.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8):41-47.
[2] 苗治文,齊鳳.體育文化發展的基本問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2):25-29.
[3]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