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琴 陳敏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智慧的傳承,是千百年來傳流至今的文化命脈。湖南民俗體育是非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湖南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湖湘文化的文化沉淀。所以,在此基礎之上,對于如何普查挖掘整理民俗體育運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在湖南,許多民俗體育都打烙上歷史的紋理,看似衰敗的落后的民俗文化中都蘊藏著豐富是文化遺產。例如:屈原祭祀,舞龍運動的發展,也許這些文化遺產并不符合追求現代化追求空間形象,然而這些貌似過氣的遺產卻是祖先在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的智慧,在廣大的草根社會中擁有最為廣泛的根基。
民俗體育產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動人的神話傳說,這些與民俗文化緊緊相隨的神話傳說印證著樸素的湖湘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時這些美麗的傳說有著它獨有的文化內涵,在湖南民間舞龍與其具有地方特色的神話故事的存在與演變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很多現存關于民俗體育的傳說大多數為民間口頭傳授,這些與舞龍運動形成的早期,有些活動本身與原始部落的信仰崇拜大多有著密切關系。例如:流傳在湘東一代的平江九龍舞,是在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中,龍是被用來象征至高的人力所不能及權利,后來被用來象征帝王君主,通過民間祈雨的現象,流傳至今。
千年以來,湖南民俗體育的演繹中,三湘大地地形復雜,各區域文化生活等差異非常之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民俗體育是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為背景,在湖南民俗體育中,是人們對于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是生活差異來設計生活生存形式,基于這些,民俗文化是民俗體育地域性流變的靈魂,同時民俗體育是當地民俗文化的載體。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遷徙也是湖南農村遇到的首要問題。千百年以來中國人似乎有著“安土重遷”的傳統,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最近的10年間,轟轟烈烈的人口遷移就發生在當下。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經濟來源方式多樣化,從事其他行業的收入遠遠大于一場龍舞的表演,所以很多家族傳承人就放棄了“祖傳手藝”,而僅成為業余愛好。另外,人口的流動和生存方式的變化,農耕社會所謂戲的血緣、地緣關系也被打破,農村越來越接近城市的社會結構,民俗體育的參與者驟減,取而代之是一種新潮的西方體育、歌舞。
真實的歷史,總是會通過各種方式留存下來,虛假的歷史,縱然虛構的再完美,也是破綻百出。信仰,是人們對于世界及人生的總看法和總方針,它是一種精神紐帶,是一個組織或階層,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成員團結奮進的精神基礎和精神動力,具有生活價值的定向功能,社會秩序的控制功能,社會力量的凝聚功能。
長期以來,民俗體育通過師徒傳承、父子傳承、家族傳承這樣的譜系傳承方式,然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傳承方式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伴隨著學校體育的興起,契約似的教學觀念逐漸成為民俗體育傳承的主流方式,以學校、班級為個體單位的傳承,與當代教學規律相結合,較完整的地傳承民俗體育的精髓,培養新的后備力量。然而傳統觀念的束縛,這種傳承方式不可能在短時間完成民間舞龍較廣泛的普及工作。
與眾多產業相比,挖掘與保護民間文化是普惠性、公益性,然而經費的不足導致許多寶貴的民俗體育項目“后繼無人”難以傳承發展,同時著不僅是經費不足的問題,還是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因此,良性的“輸血”機制十分必要,不少民間藝人呼吁,民間文化的保護應配套專項補助資金,以財政撥款、以獎代補或社會冠名等方式,確保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僅靠民間的自發發展并不是長久之計。可以讓擔頻臨滅絕、稀缺拳種等民間藝人在就醫、就業、貸款等方面享受優先服務,激發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民俗體育建設中,達到雙贏的目的。
3.1.1 多方籌資
政府對民俗體育的態度對于民俗體育的保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館校專業演出團、民間習練者、業余習練者發展的主要經費來源為:首先,是商業演出掙得;其次,為習練者自籌,這樣的經費來源對于民俗體育的長遠發展遠遠不夠,需要政府的介入與財政投入。同時,民俗體育大多存在于欠發達縣市,由政府出面,搭建民俗體育與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鏈鈕就十分重要了,通過渠道多元化來籌措社會資金,是民俗體育未來發展的主要經濟保障。
3.1.2 原生態的傳承與變革同行
首先,是關于民間藝人的保護。千百年來,民俗體育的傳承、發展的方式抖來于民間藝人的口傳身授,因此,民間藝人,保持民俗體育的傳統特色,要把那些掌握原生態演遺產傳承保護人保護起來,并將他們的技藝錄音和收集,作為遺產檔案留存起來,這樣可以將民俗體育這一來自于鄉土民間的藝術奇葩保護傳承下去;其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民俗體育在帶有原生態韻味的同時帶上時代的特色,使民俗體育成為富有時代氣息且群眾喜愛的娛樂和藝術形式,使民俗體育在不同時代得到適應和傳承,增強其生命力。
從2006年開始,國務院開始層層甄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杰出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隨后掀開了民俗文化的保護熱潮。民俗體育是湖湘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記錄。這條古老民間文化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民俗體育是標志著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民俗體育申遺工作任重而道遠,積極申報文化遺產與加強民俗體育保護與管理的過程相融合,推動民俗體育的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2.1 保護人才資源
當前很多民俗體育的傳承人均為鄉野民間藝人,很多民間藝人沒有工資和勞保,緊靠技藝維持生計,由于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環境的艱難,很多民間藝人已無法將絕活傳承下去。例如:在調查過程中湖南平江九龍舞,曾經轟動一時的家族傳承活動,目前習練之人均為家族中的老人。民俗體育保護的關鍵在于藝人的保護,以及人才資源的挖掘,存世藝人越少,民俗體育的繼承與發展越艱難。
3.2.2 自覺傳承
民俗體育是活態的,具有自發自覺性的特定,這些決定我們在保護傳承民俗體育的過程中,應該關注人的現實生活,不僅依靠外來力量的保護,更要注重有生命、自覺保護。民俗體育的傳承,要遵循它的規律,了解其魅力和精髓。“不要把簡單的、割裂性的嫁接視為創新,也不要把標新立異當做創新,不能脫離民俗體育的本體。”
[1]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
[2]涂傳飛.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概論再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1):27-33.
[3]牛芳,盧玉,陳小蓉.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徽州民俗體育的傳承—以徽州嬉魚燈活動為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3):58-61,72.
[4]張基振.文化視野中民間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以濰坊風箏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8.
[5]丁懷民文化生態視野下的民族民間體育文化保護[J].吉首大學學報,2010,31(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