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薇 張劍宇
(1.云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開放大學 云南昆明 650223)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對發展民族健身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德宏州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在我國約有12.51萬人,德宏州景頗族人數占全國景頗族人數的95%以上。古代景頗族在南遷途中經過不同的區域,吸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在娛樂、器樂、歌舞中得以充分體現,形成了景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德宏州民間文藝工作者根據景頗族的器樂、舞蹈元素,編創了具有多元化、大眾化的景頗族健身操,將健身操科學的練習方式、歡快的節奏、時尚的韻律氣息與民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蘊相融合。
景頗族舞蹈種類很多,景頗族的舞蹈首先是總體的風格特點表現為“粗獷樸實、內在深沉、剛柔相濟、柔韌有力”。其次景頗族舞蹈的胯部是擺胯式運動,且為橫繞八字式擺胯。男性以刀為道具,女性以扇子為道具,形成景頗族舞蹈獨具特色的舞蹈形態。男性握刀,刀表為“日恩途”,意思是“生命力”。
景頗族舞蹈中女性的動作與男性不同,強調膝蓋帶埂顫步,動作的剛勁與膝蓋的顫動,肩的前后擺動均要有力,尤其是女性,因衣服肩部飾有銀泡,甩動起來較之擰步幅度要大。
景頗族健身操運動時間為5分23秒,其中融入景頗族舞蹈中了揉肩、揉背和健美操基本步伐等動作;強調踢踏、腿部、腳部動作多的特色;胯、腰、肩向相反方向扭、斜、偏的典雅優美舞姿;以及擰、傾的舞姿等等景頗族特色舞蹈,又加之健美操節奏感強的音樂和全身運動融為一體的運動特點。適合在民族地區開展。
在被調查的91人中,男性占23人,占總人數25.27%,女性68人,占74.4%;研究中也有一部分男性參與健身鍛煉,就參與鍛煉人數而言,女性人數多于男性。
性別對身體鍛煉與身體吸引力的關系存在調節作用,即身體鍛煉與身體吸引力在男女之間不存在一致性,對身體鍛煉與整體自尊和身體價值感的關系無調節作用[4]。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1)女性在形體塑造方面較男性有更高的積極性,加之動作編排更傾向于女性,并且能更好的塑造完美身材,所以受到很多女性歡迎。
(2)可能因為男性較多時間用于交際應酬,男性受傳統世俗觀念的影響,更主要的原因是男性在潛意識里認為民族健身操是只有女性才進行的健身練習,而不愿和不好意思參加。
(3)女性比男性長壽、中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年齡對身體鍛煉與身體價值感的關系存在調節作用,年齡對身體鍛煉與身體吸引力和整體自尊的關系則不存在調節作用[4],在對鍛煉群體年齡結構進行研究,調查表明,參與活動者的年齡在40~60歲者最多,約占65%;在相對于較少參與鍛煉的男性人群中,在40~60歲這個階段,參與人數最多,由此說明此階段男性的健身意識提高,余暇時間增多。在參加健身操鍛煉者中,以40~60歲這個階段的中年婦女居多。一方面因為她們有自主支配的閑暇時間,同時退休的空閑也使她們需要尋找一種方法與手段來打發時間,有了基本的時間作為保障;另一方面,子女已遠離身邊,進行集群性健身活動,可以結交朋友,互相交流,緩解孤獨感,是豐富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
調研表明,參與鍛煉的退休人數最多,約為總人數的39.56%,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大,中老年人對自身的身體健康問題關注度提高,統計分析表明大多數60歲以上的人群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衰老特征。55~60歲之間患病率最高,慢性疾病也在增加,對健康的需求增加,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節約醫藥開支。另外這部分人余暇時間增多,成為參與運動的主要客觀基礎。其次是工人的人數次多,占總人數的21.9%,客觀原因是由于自2009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條例”“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快樂生活一輩子”這個觀念深入人心,培養了終身體育的意識,加之此部分人收入偏低,醫療制度改進的同時,迫使這一部分人積極主動參與鍛煉。這從側面說明民族健身操的最大收益者是基層的人民群眾。
運動強度,指身體練習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是構成運動量的因素之一。常用生理指標表示其量值[5]。
根據調查得出以下幾方面。
(1)從參加鍛煉的時間來看,每次鍛煉時間在30 min~1 h的人數最多,占總數的39.56%,說明鍛煉者注重單位時間所要達到的體育目的,而不是盲目的去參與體育活動。
(2)由于景頗族健身操運動時間為5分23秒,動作幅度較大,肢體語言豐富,運動負荷為中等強度,運動時間不宜過長。由于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以加速脂肪分解供能,可以使身體形態產生良好變化。中等強度以上的健身運動對提高心肺功能潛力有幫助。同時肺通氣能力改善,肌組織攝取及利用氧的能力也相應提高,心肺運動潛力得以加強[6]。符合人體鍛煉的要求。
(3)鍛煉人群中每周鍛煉時間2~3次的人數最多,占總數的42.25%,研究表明每周運動3次,最好漸漸達到每周5次,可使運動效果較高,繼續增加運動次數意義不大。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景頗族健身操成套動作時間為5分23秒,運動強度屬中上,動作強度分布均勻,運動量隨練習次數控制,可以增強體質、娛樂身心。
體育場地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教學、體育競賽、體育訓練以及課外體育活動基礎物質條件。就鍛煉場地來看,民族健身操對場地設施的要求不高,選擇在任何場地上都能進行訓練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49.4%,只需一塊平整的場地可以開展,具有經濟實效的優勢,民族地區大多屬于邊遠地區,體育場館建設相對不足,在鍛煉中鍛煉主體對健身條件一般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改善一下現有條件,如對有條件的個人或團體開放一些體育場館,提供更好的場地設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因此,對民族健身操的合理利用顯得很有必要,也能很好的彌補邊疆地區場地設施不足。
運動動機是指激發一個人從事運動活動的內在動力[7]。民族地區群眾對參加民族健身操的動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最主要動機為減肥,占總人數38.3%,其次是健身,占總數19.07%,以此說明,鍛煉人群總要是以間接興趣為主,景頗族健身操動作多樣,能夠全面鍛煉身體各部位。融入了揉肩、揉背和健美操基本步伐等動作;強調踢踏、腿部、腳部動作多的特色;胯、腰、肩向相反方向扭、斜、偏的典雅優美舞姿;對中年女性的腰、腹部減肥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使參加者從頸部到腿部,特別是胸部、腹部、臂部全身都能得到很好鍛煉,身體也較前挺拔,并對聳肩、扣胸、頸屈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民族地區在開展民族健身操活動中,專職的輔導較少,師資力量缺乏。
(2)從參與主體來看,在參加景頗族健身操的群眾以中老年為主,鍛煉的頻次為每周1~2次;時間選擇在傍晚進行;每次半小時~一小時。從事鍛煉的動機是增進改善體形與強身健體。
(3)鍛煉者對健身活動場所的條件要求不高,可以在任何場地上進行,在技術指導方面,缺乏體育技術指導員,群眾對體育消費的意識較為淡薄,花錢買健康的觀念不強,說明德宏州景頗族健身操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4)組織類型以自發組織為主,由主要負責人組織,選擇在公園、廣場等地,活動點的成員多數來自附近居民。練習點規模小,場地比較簡陋,再加上社區內民族健身操專業指導員缺乏。
(1)優化動作與編排,使之更適合群眾體育的開展。
(2)各街道辦事處每年應投入一定資金,對社區活動點的教練(領操)員和組織者進行培訓,提高健身操活動的指導和組織水平。
(3)德宏州群眾對民族健身操有著較深的鄉土文化的認同,要利用德宏州大中專院校體育專業的師生,建立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機制,改善了指導人員缺乏的局面,從而更好的促進民族健身操活動的健康發展。
[1]張建章.德宏年鑒[M].方志出版社,2001:145-175.
[2]杜熙茹.民族健身操進入第八屆全國民族運動會競賽項目的可行性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7-28.
[3]黃詠.民族健身操與健美操之比較探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120-123.
[4]邱達明,殷曉旺.年齡和性別對身體鍛煉與自我觀念關系的調節功能[J].體育學刊,2009(1):35-38.
[5]鄧樹勛,王健,喬德才.運動生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劉建,孫龍奎.宗教與舞蹈[M].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