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
(1.華東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 200237)
中華體育基金會和體育基金籌集中心都于1994年成立,其中體育基金籌集中心在2000年5月更名為體育基金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實行“三金一保”的保障思路,即“優秀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基金、優秀運動員在役獎學金、助學金和國家隊老運動員教練員關懷基金”。2000年我國首次提出“運動員社會保障”,當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優秀運動員社會保障機制研究”課題成果中提出了“運動員社會保障”概念,作為一個總概念,運動員社會保障包含了多個具體項目。
運動員保障的目的是解決運動員后顧之憂,分擔職業風險,保證體育人才的可持續性,對國家體育事業持續性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運動員作為特定的職業人群,他們的保障是社會保障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職業身份,與普通人的社會保障存在諸多區別。中國、日本同為東亞國家,在地緣和文化背景上相似性較高,而且中日都是亞洲體育強國,介紹并學習日本的運動員保障政策,有助于學習日本的先進經驗,為我國運動員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出合理建議,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日本文部省在1988年制定《關于面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策略》,確立了終身體育和經濟體育兩大體育事業發展方向。伴隨大眾體育事業的建設、體育文化的發展、體育管理體制的完善,日本建立了相對健全的運動員社會保障制度,建成了由政府、社會、社團、個人“四位一體”,責任共擔的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
運動員可以參加的普適性社會保險。日本的社會保險主要有年金保險、醫療保險、雇用保險、勞災保險、護理保險。年金保險相當于養老保險,包括國民年金、厚生年金、企業年金。其中國民年金法規定,所有生活在日本、年齡在20~60歲之間的人,必須加入國民年金,學生、運動員、無職業者同樣適用,所有職業運動員以及學生運動員都要參保。醫療保險按照職業類型分為健康保險和國民健康保險,健康保險相當于職工醫療保險,國民健康保險相當于居民醫療保險。雇用保險相當于失業保險、勞災保險相當于工傷保險。護理保險是日本和我國保險體系不一樣的部分,由于日本高齡老人比例較大,護理保險主要為了解決生活無法自理老人的護理費用,年滿40周歲的日本國民均需參保。
政府性的體育保險。日本的運動員除了可以參加一般社會保險以外,還可以參加國家專門制定的政府性體育保險,這類保險一類針對在校學生,一類針對運動項目。針對在校學生的保險主要包括,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學校災害互助支付制度。不同于我國,日本的運動員在大學畢業之前都是邊讀邊訓,所以運動員可以參加針對在校學生的保險。《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制度于1976年開始實施,保障對象是具有學籍的大學生包括留學生,如果參保人在教育研究活動中,由于發生激烈且偶然的外來事故造成身體傷害,將給予保險金賠付。根據保險解釋,“教育研究活動”包括經學校允許的課外活動,如,文化活動、體育活動,所以在校大學生運動員在體育訓練和比賽中受傷屬于賠付范圍。學校災害互助支付制度保險是1960年根據《日本學校安全法》為義務教育階段設立的保險制度。保險主要面向高中以下,已經加入日本體育、學校健康中心的各類學校中的兒童和學生。除了上述兩種主要的保險,還有國市長會學校災害賠償、補償保險,日本都道府縣立學校管理者賠償責任保險,都適用于學生在校體育活動中的意外事故。這些保險都具有政府性質,有學校和政府補貼,保費較低,一年只需交納幾百日元,一旦在體育活動中受傷或者造成后遺癥甚至死亡,就可以領到醫療補貼及上億日元的賠付金,這極大解決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后顧之憂。
此外,體育安全保險是日本體育安全協會設立的專門體育保險。體育安全協會創建于1970年,是日本文科科學省批準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經過40多年的發展,該協會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體育保險公益法人。目前,日本田徑聯盟、足球協會、棒球協會、體操協會、乒乓球協會等53個體育單項協會已加盟該安全協會,會員人數已達930萬。該保險具有保險范圍廣、保險選種多的特點,可以說是對體育的全方位保險。內容主要包括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賠償責任保險、互助安慰金等,它不僅適用于高水平的競技運動還適用于群眾體育活動,并且包含突然死亡等險種,對于我國的體育保險有著很現實的借鑒意義。
日本運動員培養模式和我國培養模式有較大差別,我國實行“少體校、體校、優秀運動隊”的三級訓練網模式,而日本的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緊密結合,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級學校都有體育社團。大學畢業之前,日本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是在學校邊訓練邊讀書,運動員把學生作為第一身份,必須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日本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文化素質,為了不讓運動員荒廢學業,甚至規定成績太差的學生運動員不允許參加體育比賽。奧運會冠軍在學業上也沒有便利通道,一樣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畢業。體育社團會鼓勵運動員堅持訓練,具有運動特長的學生達到最低錄取分數線的可優先錄取,但不進行降分錄取。大學畢業后,運動員可以繼續在大學體育俱樂部邊訓練邊學習,也可進入企業邊訓練邊工作,不適合繼續從事競技體育的運動員和普通學生一樣,可以繼續讀書深造,也可以直接就業。因此,日本運動員在受教育上和普通學生沒有區別,文化素質較高。
日本政府對退役運動員就業不給于資金上的補助。日本運動員本身就是接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畢業的大學生,所以和普通人一樣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取得合適的工作。日本奧委會等部門會設法創造條件,通過讓在職運動員增加曝光率,提高社會知名度,提升其商業價值,為退役后的再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少知名運動員退役后,都在體育相關部門或者企業的體育部工作,或者成為體育主播、解說員、教練等。近年來日本企業推行“推遲入社”等方案,運動員大學畢業后自尋職業,被企業錄用的運動員可以推遲入職的時間,一般3~5年,以便于運動員能夠專心訓練和比賽,不用邊工作邊訓練,而且運動員的職業培訓和資格考試等費用都由企業負擔。
日本的運動員第一身份是學生,在學校體育俱樂部訓練比賽的運動員可以得到學校提供的獎學金,而已經畢業的運動員自尋職業,大型企業也有體育俱樂部,這些就業運動員有的以訓練為主,有的邊工作邊訓練,作為企業員工和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包括所屬合同和職業合同等形式。所屬合同是終身聘用制,平均收入和普通員工差不多,但是會有額外的成績獎勵、出場補貼等。職業合同相當于非終身普通聘用制合同,肖像權歸個人所有,頂級運動員商業價值較高,一般選擇此合同,收入也較高。此外,和我國一樣,運動員在國家大賽中取得好成績也會得到政府的獎勵。
(1)日本固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十分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高度發達,社會保障政策惠及各類人群包括生老病死方方面面,所以日本運動員作為日本公民,本身就處在這樣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下。完善的基礎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豐富的社會保險,涵蓋了各類人群人生各階段的需要,這使得運動員即使沒有成為知名運動員,退役之后也有一般社會保障的支撐,不會出現生活十分艱難的狀況,基本的生活水平足以得到保證。
(2)學校體育保險豐富,有多種專門針對在校學生的政府性的體育保險。上文提到,日本的學生教育研究災害傷害保險和學校災害互助支付制度,都是專門針對參加體育訓練或比賽的在校學生。學校體育保險一方面對普通學生給予了意外傷害的保障,這樣可以打消普通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顧慮,也降低了家長承擔的風險,使得學生可以放心大膽的參與體育運動,家長也會支持自己孩子的興趣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體育事業在青少年學生中的開展。另一方面對于學生運動員來說,學生運動員沒有正式的工薪收入,高額保費的體育保險保費壓力較大,而此類學校保險的保費較低,所以對學生運動員來說也有了一份很好的保障。此外,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組織體育活動的風險壓力也較小,如果出現意外,會有保險金賠付。
(3)日本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文化素質。由于和我國運動員的培養模式不同,日本的運動員都是和普通學生一起培養的,各級學校都有體育社團,運動員始終把學生身份放在第一位,學業為重。而我國大部分都是通過體校培養出來,由于金牌至上的思想觀念,學生從小進行體育訓練,往往全力訓練荒廢了學業,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水平偏低,這使得其退役后再就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4)日本政府對退役運動員再就業沒有任何資金資助。這是由于日本運動員本身都是經過正規學校教育畢業的,有著較高的文化素質,這使得日本運動員就業技能并不匱乏,退役后和普通人一樣能夠找到合適的職業,再就業問題并不存在,而且日本奧委會和有關協會通過增加運動員的曝光率來提高運動員的知名度,從而發掘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即使退役后運動員平均收入也較普通職工較高。我國的舉國體制決定了運動員的再就業需要國家給及關心和幫助,較低的文化素質水平制約了運動員的再就業,不能像日本一樣不給以任何資助,日本發掘運動員商業價值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從日本的運動員社會保障政策中可以看出,我國和日本相比運動員社會保障有的部分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通過比較日本和我國主要的不同點,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公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應當覆蓋到所有人群,運動員社會保障是這個大體系中的一部分,通過完善整個國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為運動員提供一份最基本的保障。(2)加強體育保險建設。運動員不同于普通職業,只有基本社會保障政策是不夠的,應當開發多種針對運動員的專門體育保險,分擔運動員的風險,解決傷殘運動員的醫療負擔,而且體育保險的實施不光為優秀運動員提供保障,更要為廣大默默付出的普通運動員提供保障,普通運動員才是亟需照顧的大多數,他們退役后的再就業更加困難。(3)建設完善學校體育保險。體育人才的培養是從小開始的,競技體育應當和大眾體育緊密結合,競技體育的人才培養需要良好的大眾體育基礎。學校體育保險為學生體育運動提供保障,為學生、家長、學校三方解決后顧之憂,讓青少年可以從小就放心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從而促進青少年體育事業的發展,保證體育人才的持續性培養。(4)重視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教育。體校的文化課程不能只停留于形式,在訓練的同時,文化素質應當達到同等學力標準,這是為運動員的終身發展負責,切實提高運動員的職業技能,鼓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為再就業打下良好基礎。(5)發掘運動員商業價值。增加運動員的上鏡機會,提高其商業價值,市場化經濟的今天,可以更多運用市場手段增加運動員商業價值,為運動員再就業提供便利。(6)運動員保障要實現主體的多元化,逐步引入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政府社會社團個人互動的格局。日本的市場經濟高度發達,運動員保障并不是政府獨家包辦,企業和社會團體的參與更為活躍。
但是由于日本和我國運動員培養體制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在借鑒別人經驗的時候要考慮到我國的舉國體制政策特殊性,絕對不能照搬照抄,更不是全盤否定我國的體育政策。日本體育文化堅持以人為本,大眾體育發達程度遠超我國,從日本體育事業發展可以看出,競技體育是根植于廣大的群眾中的,是依托大眾體育發展為土壤的,高度發達的大眾體育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國的舉國體制弊端日益暴露,但是不能以此抹殺舉國體制為我國體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完全否定舉國體制。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也是有其優勢之處的,在發揮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優勢的同時,通過完善運動員保障,分擔運動員的傷殘意外及養老醫療風險,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在廣大社會中培育體育文化,只有孕育出以人為本的大眾體育文化,培養出深厚的大眾體育基礎,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
[1]李娜娜,劉錚.我國運動員社會保障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8(4):21-24.
[2]張玲玲,李恒江,陳煉.論我國運動員的社會保障[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0):66-68.
[3]陳林祥,李業武.我國優秀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12-15.
[4]陳彩飛.日本體育文化和運動員保障現狀分析及啟示[J].浙江體育科學,2012(3):9-12,107.
[5]周愛光.日本學校體育保險現狀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6):7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