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崑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防險救生系軍事體育教研室 山東青島 266042)
文化的發展依賴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更多的是人們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以后所追求的精神需要。少數民族的文化源自于少數民族歷史發展和自然的演變,為滿足少數民族自身的精神文明需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了少數民族自身的信仰,是少數民族的人民在追求健身性和娛樂性的智慧結晶。現如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繼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標志著中國也開始加快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中國的傳統經濟和文化受到國際世界各國先進經濟和文化發展模式的沖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文化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就變得尤為艱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如同全球化大海中的一葉扁舟,風雨飄搖,不能夠完全的把握自己的方向,國外的各民族文化傳入中國,當代青少年受到此類文化的沖擊,由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轉而探尋國外傳入的文化。這樣他們就會失去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不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經歷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人類經歷生老病死,口口相傳的文化已經面臨尋找傳承人的危機中。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人,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能給自己帶來經濟上的收入和生活生的改善,迫于生活和經濟壓力,放棄自身從事的和繼承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改去做其他的事業,使得這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被遺忘和埋沒。現在我們很多時候聽到的都是某某文化的唯一傳人,某些文化的遺址等等,當這些東西出現的時候,給予我們的警示就是不要把今天的傳人變成了明天的遺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人面臨危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沒有人繼承和發展,更是得不到重視和保護,這些經歷千年傳承的文化即將消失了。
我國的少數民族多集中于西部地區,如:新疆、西藏、內蒙古、四川、云南等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較東部地區落后。經濟發展狀況影響文化的發展,在物質需要不能夠得到滿足的地區,其當地的居民對于精神需要的程度也不高。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由于多處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該地區多處于為生活所迫,追求溫飽的環境下,對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不高,甚至沒有,致使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停滯不前,這些都是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緩慢,當地的少數民族沒有一個能加快文化發展的模式,多沿用的自然的優勝劣汰。傳承方式也較為簡單,多為口口相傳,沒有一個詳細的發展模式,嚴重制約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國外的體育文化也傳入中國,給中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了重大的壓力。國外的體育文化發展較為成熟,擁有自己的發展和推廣模式,并且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均優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狀況。國外體育項目的盛行,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中國的發展更加的舉步維艱。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利于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了,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靈魂,作為中華兒女的靈魂在改變。如何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使其能夠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避免被淘汰,就要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市場化經濟政策,商業、農業、金融行業等都接受市場化調控,文化也應該作為一項產業,實現市場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加快市場化進程,適應現今社會市場經濟的浪潮,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市場化運作的關鍵在于發展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的體育產業,只有在有利一定的產業基礎上,才能有資金和人才,制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策略,更改陳舊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模式,改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或組織的現狀,在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發展更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形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鏈,改善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從而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轉型。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也要向國際化發展,讓世界都能認識到,中國不僅人擁有博大精深的武術和太極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不是無根浮萍,它依托于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擁有堅強的后盾,亦將走出中國,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國際化道路。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集結了辛勤的少數民族智慧與力量,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中依然屹立,可以稱之為去偽存精后剩下的精華,經受了時間和人民的考驗,相信在國際化的路途中也能把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2011年10月15至1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上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旨在通過提升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增強在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同時顯示文化建設在國家戰略層面意義的進一步凸顯。國家的文化戰略的提出,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福音,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機會,抓住文化強國的機遇,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黨和政府對于國家的文化建設都非常重視,文化的發展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這也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手段之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增加投入》的政策,《關于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中,“在邊境建設費和民族地區發展經費中應有一定比例用于文化事業建設”的政策以及增加萬里邊疆文化走廊建設補助經費的政策等,都針對西部貧窮、落后地區文化加強對外交流,努力擴大開放。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同時,就突出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且明確了文化建設在國家戰略中的戰略地位、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更為發展社會主義體育文化,特別是民族體育文化指明了方向。同時,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國家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詳細情況,給予其政策支持。保護并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有各個方面的幫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1982成立,以4年為周期的全國和各省市少數民族參與的體育活動。部分省市還將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中小學體育教材,很多民族院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成立了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心和訓練基地。民間自發組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健身協會(如:秧歌、彩龍船、腰鼓、舞龍、毽球、抖空竹、毽球等),很多項目的國際國內相關的表演、研究、整理和旅游文化功能開發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光鮮艷麗的背后,仍有許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危機。由于地區政策的保護不當,傳承方式和過程存在不足,已經有許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對于現存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我們應該對這些文化和體育項目進行分類整理,對于不足之處加以完善,用文字和圖像等現代技術加以保存。有條件的地方更是可以運用電影、電視等媒體加以宣傳和記錄,解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的危機,使其能夠長遠的流傳下去。
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保持文化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在交流中能夠取長補短,互惠互利是文化進步的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要與國外的優秀文化進行交流,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吸納國外文化的精髓,去除自身的糟粕,保持文化自身的先進性,有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是文化能否發揚光大的重要步驟。西方的體育文化在世界上的推行是有目共睹的。遍布的籃球場、足球場和各種場館,無疑說明了這些體育文化的成功。在與國外體育文化的交流中,汲取其傳播推廣的措施和經驗,有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西方體育文化以競爭為核心的精神價值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如何在保證民族特色的情況下,體現其精神價值,吸引人們參與到其中,需要更多地人才和資金投入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研究和現實推廣中,從而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1]宋寶珍.發揮文化優勢、提升國家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8-11-26.
[2]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全文).[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6 /001923361344.shtml,2011-10-26/2012-1-15.
[3]張建新,白晉湘,田祖國.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的困境與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5(4):108-110.
[4]孟峰年.全球化時代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征及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1):58-61.
[5]姜玉澤.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走向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