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忠舜 沈建麗
(1.江西中醫藥大學體育教學部;2.江西省中醫院 江西南昌 330031)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健身氣功與中醫養生的研究在我國蓬勃興盛起來。[1]然而,當下的移動互聯時代,各種社會的創新性與交互性的特征,又使得個體與世界互動成為常態。移動互聯時代語境下健身氣功思維習慣、中醫養生方式的嬗變,影響了健身氣功長足發展。也正是囿于此種限制,我們認為,進一步強化理念培養,提高健身氣功傳播的媒介素質,做好平臺搭建,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國健身氣功的發展。這是該研究的起點。
新興媒體對于健身氣功練習個體以及中醫養生文化傳播的影響更為全面而深刻,健身氣功作為一種傳統性質運動項目同樣也必然在基本套路的選擇、傳播途徑等方面遭遇到移動互聯時代的諸多影響,進而具有了某種時尚化的特征。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健身氣功是一種隱含著傳統中醫養生文化的身體文化運動形態。健身氣功練習的過程不是為了搏擊,相反,健身氣功的練習過程應該是文化養成和中醫養生修養提升的過程。我們通過健身氣功理解了中醫養生講究的人類自身生命符號意義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互動。然而,當下的時代是一個伴隨著信息海量化的內容與碎片化的存儲方式的開放性、虛擬性、即時性、交互性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健身氣功的身體文化意義與當下多元媒體形態的互動,中醫養生也具有了新的價值取向的意義,健身氣功要滿足自身的身體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健身氣功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簡單、直觀、實用是其最為本質的核心意義之一,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崇尚簡約的基本理念下,健身氣功借由信息多樣化傳播態勢,形成了健身氣功演變與中醫養生的高覆蓋性等諸多特征。
健身氣功強調“以禮始,以禮終”,尤其是在具體的實戰訓練中注重仁義道德以及尚武尚禮精神的引導,由此能否養成謙虛、恭敬、虛心、謙讓的習慣,對于與中醫養生相關聯的鍛煉精神塑造具有極強的意義和價值。健身氣功自身對于“武德”的重視仍然是明顯的。我們不妨稱之為道德的交互性。[2]在移動互聯時代,各種鍛煉運動共性化特征背后同樣強調了其本身個性化發展路向。各種運動項目與健身氣功發展一樣,從健身氣功精神與中醫養生理念的傳播角度來說,人際交往信息互通逐漸實現了即時傳輸的效果,這對健身氣功新發展具有極強的推動價值。
健身氣功精神理念中一個核心的因素被稱為忍耐、克制,天人合一。與此同時,對于中醫養生者而言,克制不僅是發生在與對方的爭執與對抗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克制是對于自己情緒和感情的控制。在健身氣功發展來看,倘若沒有謙虛和節制,那么,健身氣功精神氣質的傳承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基于這樣的核心理念,我們也進一步認識到,健身氣功的發展是社會中某個群體利用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限制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影響。健身氣功習練者健身氣功訓練對于幫助學員樹立健身氣功理念理想信念,對于其思想觀念等的形成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移動互聯時代健身氣功習練者的練習方式更為靈活多樣,解決問題時候展現出的方式方法更趨自由。僅就健身氣功文化發展與中醫養生傳播的國際化路向而言,交際雙方因為隱匿性交流方式的存在便于減少個體與社會其他因素的干擾。健身氣功以公共的文化認同作為其自身理念傳播的重要路向。基于此,健身氣功恰恰迎合了當下中醫養生缺失的傳統文化的回歸性教育,也是對于交叉性質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整合。換言之,健身氣功文化吸收了中醫養生的精髓,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分析、重具體的基本特點。新興交互式學習自主提升能力的進步就變得更為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健身氣功實現了對于個性塑造的強化,健身氣功習練者本身穩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尚未形成,他們對于中醫養生的獲取信息同樣存在著一定獵奇心理,具體到個體行為的時候難免缺乏相對理性的判斷,于是走向了追求個體的絕對自由的路向。
要認同并接受中醫養生給健身氣功習練者生活、學習帶來的積極的影響,正視當下環境下健身氣功發展對于樣式過度依賴的困境,從思想上提高認知的深度、廣度。氣功導師要正確地完成自我定位,真誠地展示自身情感,在與習練者的課堂交流中了解習練者的所思所想,進而調整教學思路。氣功導師應該采用言語、動作、標志多種強化手段,根據不同習練者的情況進行肯定或者批評,實現中醫養生全新理念建構模式。第一,提高信息化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既要在課前充分熟悉教材和習練者的基本情況,把握提問問題難度和邏輯性;又要采取多樣而靈活的提問方式,讓習練者對于問題的探究避免停留在淺層次的表面認識,而是能夠較為自覺地自主探究和學習。同時,要根據中醫養生全新理念建構模式的轉變,及時轉換提問的立場和角度,在提高提問的效率的同時引導習練者興趣,讓習練者對于基本的課堂內容又更多的興趣。尤其是,在提問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習練者要求,做到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提問,讓每個層面的習練者都能有所收益。第二,師生交流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一是氣功導師要制定清晰而完整的中醫養生全新理念建構流程,讓習練者能夠把握氣功導師的基本思路,從潛意識中跟隨氣功導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做到跟氣功導師教學思路的對話與交流。二是氣功導師要豐富信息化的教學,把難于理解的長句改成短句、積極選用精練的進行小結,以免造成習練者理解障礙。
在移動互聯時代,網絡技術悄然改變了健身氣功文本的存在及影響范圍。網絡文本實現了對于傳統文本的擠壓,大眾對于互聯網的認知經歷一個概念體系創生到積極與現實媒體形態互動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新技術的支撐使得媒體(比如:數字雜志、手機短信以及移動媒體、桌面視窗等新興觸媒)應用更為普及。與傳統意義上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四大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終端對于時代與數字化生存的個體健身氣功的形成影響更為全面而深刻。一是積極接受并善于利用網絡文本。要適應廣大習練者群體試圖通過圖畫、動畫、聲音等多媒體技術,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戶端的迅猛發展,創新健身氣功的文本形式。二是營造適合習練者群體參與并互動的網絡微環境。要通過網絡文本的互動性、創新性、集群性,營造習練者群體在場的健身氣功現場,讓習練者群體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實現交互層面的動態性質的審美需求。三是創新健身氣功網絡傳播途徑。要廣泛利用紀錄片、專題影像、學術論壇、社會網站,實現傳統文本正統性向當下網絡文本靈活性的轉變,淡化網站類的宣教色彩,以網站作為主要平臺,圍繞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引領習練者群體主流健身氣功認同度。
健身氣功主要指一定社會結構中用以引導公眾言行的鍛煉體系。互聯網技術及多媒體特性,通過圖像、文字的多重整合,消弭了健身氣功文本的文字載體的邊界,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誠如哈耶克所說:“只要我們使用錯誤理論建構的,就會不斷犯錯,并成為永恒。哈耶克提醒我們,要重視健身氣功特征的新變化。在設計上,強調受眾對于既有的健身氣功的遵守,企圖通過內心的感動出發,觸發并形成受眾的共鳴,進而實現其自身的導向性與影響力,繼而滿足不同受眾對于廣告存在與發展的價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視覺形式設計要旗幟鮮明地倡導或者反對某種觀點,進而勸導習練者能夠摒棄之前的陋習,塑造具有正效應的鍛煉意識。
[1]劉建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J].湖北鍛煉科技,2006(3):21.
[2]黃強,潘曉波,論武術國際傳播系統控制[J].湖北鍛煉科技,2006(3):4-5.
[3]王守都.淺談健身氣功俱樂部的推廣對散打運動普及的借鑒[J].吉林鍛煉學院學報,2005(3):18-20.
[4]丁峰,王明建.中國散打與健身氣功之比較研究[J].成都鍛煉學院學報,2005(6):40.
[5]劉云安,劉福起.從健身氣功、泰拳看散打如何體現民族傳統特色[J].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200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