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馬志君 于瀟 張彥龍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更多的信息技術技術手段應用于體育教學的實踐過程,我國體育教育事業也隨之不斷發展,人們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愈加重視,不少專家與學者紛紛加入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這是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和效果的關鍵所在。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關系到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我國體育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建立科學的體育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體育人才,使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所增強,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讓體育教學真正實現“健康體育”和“終身體育”的歷史任務,這是所有教育部門以及高校體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收集和分析國內外有關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資料,以及國家及省內有關體育教學模式的會議紀錄,并進行歸納、演繹、整理和分析。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親自到各地市高校進行調研,對有關領導、專家、學者進行實地訪談,并隨時記錄。
綜合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環境所形成的Opportunities、Threats、Strengths、Weaknesses四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尋找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
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仍然沿用多年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以傳統的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的在教學過程中抹殺了積極性與互動性,雖然這些體育教學模式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功效,但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進一步融合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培養出更多“創造型”體育人才,因此,很有必要對各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利弊得失進行全面分析。
現階段大多高校仍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模式,有些學校雖略有改動,但都是以傳統的老師教和學生學這一被動思想為主體構建的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體育課堂應有的積極和互動性。舊的教學模式曾經發揮過一些作用,但面對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社會現實,這些落后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其弊端愈加明顯,對教學效果的掣肘顯得愈加突出。要想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效果,培養合格人才,就必須對舊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這種教學模式源自蘇聯,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系統全面批判和否定人本主義思、完全吸收蘇聯經驗的結果。是對蘇聯教學模式的照搬,其特點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主張教學的統一性,不但教育制度要進行統一計劃,連教學內容也要統一計劃。該教學模式把學生、教師、教材作為教學基本要素[1]。應該說,這種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體育專項技能是有幫助的,但其中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點。首先,這種教學模式僅僅是看到了太重視教師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抑制的同時也減少了對知識的渴求程度,在體育課堂中學生會表現出不愛運動怕累怕苦的行為,對體育教學起到了負面的影響。其次,由于教學上只重視章節片段的教學,從而忽視了知識的內部銜接和知識的整體統一性,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在接受教學內容上效果也不盡相同,是難以很好地完成教學內容的。最后,無論是模式、方法,還是內容,都顯得十分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尤其是女同學更是對體育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進一步導致老師厭教的情緒滋生,使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目標難以完成順利完成。
該模式是一種適宜互動交往的體育活動模式,它既強調教師的指導,也重視學生的參與。這種教學模式出現在我國教育和教學改革的社會大背景下,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指導學生先初步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然后開展通過相互合作發揮群體合作功能性,共同解決或討論某一問題。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實踐式的學習方式比較重視,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競爭意識、合作精神都比較重視[2]。我國現階段教育改革的先驅指導思想是完成素質教育的轉變,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各領域的通力支持與合作才能順利進行體育教育教學,同樣也需要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才能完成?;窘虒W程序為:分組→設置問題→尋求解決方式→協調合作→競賽→體驗合作樂趣。大大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對促進體育教學改革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也經常被稱為“成功體育教學模式”是近年來國內“成功學”思想指引下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主要面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群體,所有體育項目都以引導學生自主體驗為主,引發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明確的操作過程,要求學生全情投入才能獲得最大價值,主張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運動學習樂趣,同時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心理素質的考驗也很嚴格,要求學生跨越心理極限,挑戰能力極限,增強班級同學的凝聚力,樹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和“群體合作”意識。通過這種訓練,學生能夠獲得發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以及奮發學習的信心。
這種教學模式于20世紀引入我國,它重視素質教育和快樂體育的結合,但因為引入時間短,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尚不成熟。它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將教師置于輔助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要求和意向,有利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和全面發展[3]。這種模式能保持體育教學與課余體育活動的連貫和統一,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但“俱樂部模式”是在歐美一些國家制度下引進而來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中有些具體的措施和辦法需要辯證的分析,使其“東方化”本土化才能適應中國的高校體育教學發展要求。在我國高校顯然引進后的消化、再造工作沒有做好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適合這種體育教學模式,發達地區的高校和師資較高的學校可以先進行試點,然后有的放矢推行到全國,對于一些師資力量薄弱地區國家投入較少的高校現階段難以全面普及。
通過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利弊研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21世紀的學校體育教學將朝著自主化、現代化、全面化、終身化、開放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未來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將會更加地開放、合理,將采用多種途徑、方法、形式來滿足學生不同體育教學要求,向社會開放,向國際開放,體育課堂也將擴展到社會,擴展到大自然。在此基礎上需要教育工作者樹立人才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秉承優化教學結構的思想,共同為未來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做出新的努力與貢獻。
[1]楊丹.關于學校體育階段交叉型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2(3):60-62.
[2]仝東峰,何少鈞.競爭合作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4):78-80.
[3]王燕桐,徐成立,杜光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及改革思路[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5):80-82.
[4]董勝利,林克明,徐虎潑等.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和發展對策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體育科技,2001(1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