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革中的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朱小楊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保定 071000
[摘要]戰后,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下逐漸建立、發展和完善。本文通過論述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過程及其特征,提出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特征;啟示
在少子老齡化、雇傭狀況、家庭形態的變化情況下,當今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主要依據戰后復興期已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骨骼而逐漸建立和完善。戰后,變革中的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初始階段
戰后,日本整個社會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基礎設施嚴重欠缺、國民的生活水平較低,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日本政府對此做出了及時的應對措施,對生活貧困者實行緊急救濟,盡快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在1946年制定了《生活保障法》,這為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提供了嚴格的法律依據。隨著《兒童福利法》、《醫療法》、《身體障害者福祉法》的相繼制定,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有所拓展,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雛形。
2、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階段
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日本經濟高度增長,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和系統的完善。1958年對《國民健康保險法》的改革以及1959年《國民年金法》的制定,標志著日本國民皆保險·皆年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全確立,在相當程度上為所有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之后通過相關法律制定和改革,實現了老年人的醫療費的免費化,年金制度改革也使得年金給付水平有所提升。這一階段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從以救濟為主發展到防貧,逐漸步入了全覆蓋、高給付的發展階段。
3、社會保障制度穩定增長的過渡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增長時期已經接近尾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進入了穩定增長的過渡期,從1982年開始,相繼對健康保險、年金制度、醫療等相關法律進行改革,逐漸改進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社會保障。
4、少子老齡化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改革階段
20世紀90年代,人口少子老齡化快速發展,現役世代的保險費負擔逐漸加大,代際間不公平問題日益突出,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公共年金制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伴隨著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時期,失業人口逐漸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大大增加。因此,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進行改革和完善,才能切合實際的構筑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該階段,社會保障制度全面進行改革,改革的力度加大,其中最為深刻的是2004年年金制度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保障制度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少子老齡化急速發展、經濟長期不景氣的背景下,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面臨的挑戰也將不斷加大。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的變革中進一步完善,已經較好的實現了社會保障的普遍化、法制化、多元化,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效組合、責任明確
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年金、醫療和護理占有重大的比例,均以保險的方式運營。其中,公共年金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目前,日本高齡者家庭收入的70%來源于公共年金,60%的高齡者家庭100%的依靠公共年金給付,4個國民中就有1個國民領取年金。可見,公共年金制度對于高齡者生活保障的至關重要性。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實現了普遍化,不管是誰,隨時隨地都擁有醫療保險,其受用群體是全體國民。護理保險制度的被保險者主要包括兩種,一是65歲以上的第1號被保險者,其不管是何原因,只要是需要護理狀態便可享受護理保險服務。二是40-60歲的醫療保險者(第2號被保險者)患有晚期癌癥、風濕、關節炎等因老化造成的疾病,可以享有護理保險。這三個制度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的組合有利于社會保障實現廣覆蓋的基本目標,并且各制度分別明確責任,使得社會保障更有針對性,實現高效率運行。
2、覆蓋面廣、針對性強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依然保持國民皆保險、國民皆年金的體制,其保障的群體覆蓋面非常廣、分類清晰,可分為上班族(在職者)和個體經營者等兩大團體,并根據各團體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實施相關的保障制度。其中,上班族的職域保險包括健康保險和養老保險,而個體營業者等團體的職域保險是國民健康保險和國民年金。
3、行政職能分工明確
社會保障制度的行政運營主要由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三個行政中心,各自責任分工明確,即公共年金行政、醫療行政、福祉行政分別由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管理,民間主體在醫療福祉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1、建立從上到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管理機制
為了解決社會保障地區間不平衡,代際間不公平等問題,應該由國家統一進行管理,不管是在宏觀把控上,還是在微觀調整上,都能夠公平、公正的進行統籌。建立由國家直接負責和管理的社會保障機構,并由其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下設省市縣等多級別的社會保障機構,由國家社會保障機構進行監管。在此基礎上,明確各層次的責任,建立各層次的監管機制。該機制一方面,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管理,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各地區一視同仁,遵循統一法律法規,使得社會保障制度趨于公平化。
2、拓寬社會保障覆蓋面
我國是人口大國,并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極大挑戰,城鄉社會保障力度也存在較大差距,盡快實現高強度、全覆蓋、公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伴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要結合我國現實國情,不斷的拓展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使得社會全體成員逐步享有社會保障的各項權益,并且逐漸增加農村居民的保險項目,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
參考文獻
[1]趙巍巍.美國、日本國家公共養老保險“國家統籌”及其啟示.中國社會保障,201307.
[2]柳清瑞.基于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社會保障改革經驗與借鑒.人口與發展,201211.
[3]姚春德.日本和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比較.人力資源管理,201301.
[4]張玉棉.日本稅制-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的思考.經濟,201303.
朱小楊,女,1991年9月18日,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世界經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