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實行小組合作學習制,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找到撬動“支點”的助力。這樣,語文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合作學習的模式與現狀
合作學習是目前許多國家較多采用的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方略。它特別強調教學動態因素(教師、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在師生關系上,把原來的“權威——服從”變成“指導——參與”的新型關系;在教學評價上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境界。合作學習在以“人文性”為基本特征的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廣泛而實在的意義。
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感到最困難的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由于缺乏訓練和熏陶,大多語文生缺少“主動出擊”的思考、質疑、答疑的習慣和膽量,總是被動地聽、記,課堂實際上成了老師唱獨角戲的地方。基于此,我采用分小組學習方式,每組由三至四人異質組合(根據學生性別、個性、成績、愛好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進行異質搭配),通過組員與組員之間的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來實現學習目標。
我鼓勵學生以小組參與課堂活動。學生上課時可以自由調換或搬動座位,使小組成員盡可能坐在一起,便于討論問題。每個小組成員有責任代表本組并促動本組其他成員去積極參與全班性討論發言,每電個成員在課堂上發言次數的多少、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小組的形象,而小組形象又直接影響著小組的期末評價記分。對小組的表現,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隨時觀察和記錄。這樣一來,課堂表現便成了小組與小組之間競爭的焦點,由于每個組員力求對本組有所貢獻,一些平常內向膽小的同學在同伴的鼓勵下,也變得主動起來,課堂氣氛有了極大的改觀。
二、語文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步驟
1. 教師介紹一些有關課文的外圍知識(如背景資料、作家經歷、相關內容等),對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交給學生,由各小組討論后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例如在《斑羚飛渡》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實行“車輪戰”的PK賽中,實行朗讀、復述、表演、深化主題的觀點闡述中,實現真的分工合作,同時,在各小組的PK中,彰顯團隊力量的所在。讓大家如同身臨其境的體會羊群為拯救族群做出的自我犧牲精神。從而學習在集體中要學會顧全大局、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引發對人類獵殺動物的行為的反思,觸及到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主題教育。
2. 就課文內容,提出若干討論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作適當引導、補充、評價和總結。
3. 教師列出課文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落實,教師在各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梳理。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用“且聽下回分解”懸念來吸引學生,啟發式教學,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
這樣,就不知不覺中,留給了合作小組學習的任務,讓各位同學得到思考的空間。隨后各小組間,積極行動起來,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書,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每位學生各抒己見,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懸念中被激發出來了。
4. 由小組主持課文教學。各小組可根據自身特長和愛好提出上課申請,教師把有關參考資料(《導學案》,內含預習案——探究案——達標測評案)復印給小組,課文教學的全程都由該小組解決,并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教師只作適當的指導和點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