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曉姝
音樂課程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直接體驗音樂活動為主要形式,重在學生的參與體驗。即學生通過教師精心組織、安排活動,參與到教學之中,主動與教師一起進行教學活動。各種音樂教學活動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紐帶,音樂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情感、認知和行為協調的過程。如何在音樂校本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體驗教學,下面以音樂校本課程“彩虹橋”為例作一探討。
為了使“彩虹橋”課程既落實音樂新課標規定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又能拓展教材,探索多樣性的音樂實踐活動的領域與方式,課程的設置分三個領域:課內音樂綜合教學、課外音樂團隊的實踐和學校音樂文化表演活動。課內音樂綜合教學最具普及性、大眾性,是“彩虹橋”課程落實的主要方式,是探索多樣性的音樂實踐,多方位的感受體驗音樂情感的主陣地,在此重點談在課內音樂綜合教學中如何進行多種音樂體驗式教學。
一、歌唱
音樂新課標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音樂感受是通過實踐性的音樂活動,使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情感共鳴及音樂感受。只有讓學生擁有豐富的音樂感受,才能使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獲得審美的滿足。歌唱是表達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種方法,孩子高興時都喜歡用歌聲來表現。要教學生唱出好聽的歌,先天的嗓音條件并不是主要的,關鍵是賦予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與感受。
只有孩子們愿意唱,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唱歌的歡樂。每學期每個年級從教材中選取五首重點學習歌曲,通過歌曲的學習重點培養歌唱的習慣及演唱技巧,當學生能夠音準正確、歌詞準確,有表情的自信的完整演唱后,就加入校本課程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
二、體態律動與舞蹈
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學生非常喜愛體態律動,尤其是中、低年級。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音樂的情緒狀態及其變化,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緩急,音色的明暗等通過動作來體驗這一過程。
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作音樂性的“動”,他們沉浸在一種游戲般的歡快之中,他們在不知不覺地接受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綜合音樂能力的體驗與訓練。
而高年級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和認知能力,他們的身體心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在教學中如果還采用中低年級喜愛的“跳跳”“唱唱”簡單的模仿、律動,他們會覺得很幼稚,很可笑;但如果教師太強調專業性,如樂理知識、曲式結構、旋律起伏等,他們又會感到枯燥無趣。這時,教師就要花些心思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既喜愛又感到具有挑戰性。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邊播放樂曲邊播放剪接好的動畫版“鴨子拌嘴”,學生們全情投入的欣賞;接著我向學生們展示主要的打擊樂器镲、鑼、鈸,并向他們傳授這三種樂器的基本敲奏方法(鴨子走路怎樣敲、扇翅膀怎樣敲、水聲怎樣敲);當學生基本掌握后,我出示幾個主要片段的節奏譜,讓學生自愿組合進行練習;最后加入旁白,學生來表演打擊樂片段。一節課既緊湊又熱鬧,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開心。
在“彩虹橋”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還加入了許多新的舞蹈內容,來拓展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如在校本課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設計了一節踢踏舞體驗課——《腳下的律動》。首先借助視頻向學生展示踢踏舞與芭蕾舞、民族舞的不同,接著介紹了當今世界三種踢踏舞,讓學生找出三種踢踏舞的不同,然后重點聽辨愛爾蘭踢踏舞的節奏,并讓學生和著音樂用自己的手拍出踢踏的節奏,進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腳和簡單的手部動作來表演愛爾蘭踢踏舞。這樣不僅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踢踏舞,并且通過自己的參與表演體驗踢踏舞帶給身心的愉悅。
三、欣賞聆聽
音樂新課標提出:“音樂的關鍵在于聽,聽是一切培養的開始。兒童音樂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放在理性上,而應放在感性上。” 創設聆聽氛圍,體驗音樂的美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欣賞,更應注重學生親身的實踐與體驗,以此來培養學生感受與鑒賞音樂的能力。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通過聽、唱、演等藝術實踐活動,積極創設學生語言表達的氛圍,鼓勵學生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說感受,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