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寧
提高人大理論研究的學術化水平,是人大制度改革與創新的需要。人大制度改革與創新,也需要高水平的人大理論研究成果的支撐。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的政治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也不斷健全和完善,體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與此相應,人大理論研究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繁榮:各地人大工作中出現的實踐創新和工作亮點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討論和總結;人大制度實際運行中遇到的多種疑惑和問題得到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和探討;人大制度歷史發展中的實踐探索和豐富經驗得到了認真的梳理和提煉;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立法、決定重大事項、監督、選舉和人事任免職權及實際操作中的法律與實務問題得到了比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出現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理論含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堅定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制度自信、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指導我們堅持做好人大工作具有良好的作用。
反思這些年來我們的人大理論研究,其主要的局限和問題也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理論研究和工作宣傳混同,限制了理論研究的思維空間。理論的功能在于對實踐的解釋與預見、規范與引導、批判與創新,而工作宣傳的功能主要在于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推動實踐。由于二者的功能不同,二者所秉持的原則也就不同,理論研究無禁區,工作宣傳有紀律。理論研究要提倡的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也就是要有自由寬松的環境條件和政治氛圍,鼓勵大家解放思想,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和研究各種問題,突破各種束縛思想的主觀教條,提出富有創見性的理論和觀點。而工作宣傳則必須考慮社會和政治效果,應當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因此必須堅守政策法律底線和紀律要求。有鑒于此,就有必要明確區分二者的不同功能和原則界限。而在人大理論研究中,我們往往誤把對人大工作宣傳的紀律性要求也用來框范理論研究,這就使人大理論研究受到了局限,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被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了,一些應該深入思考和討論的問題被簡單化地、武斷地處理了,一些應當理直氣壯予以強調和發揮的觀點也被說得軟弱無力。這樣的作繭自縛,使人大理論研究視野封閉,思路狹窄,思想僵化,方法保守,思考探索的領域不寬、深度不夠。
第二,學術成分比較稀薄,感性經驗的東西缺少理性的抽象和提煉。首先,理論研究的學術化,最主要的體現是對現實問題的準確把握。我們的人大理論研究缺少對人大制度實踐中最根本、最主要的現實問題進行準確把握的理論自覺,沒有意識到去深刻地、不懈地追問人大制度作為我國的特色民主制度面臨什么樣的現實問題,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改革何以可能等這些根本性的現實問題。其次,理論研究的學術化,體現在形成基本的概念框架和話語系統。我們的人大理論研究,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框架和話語體系,經驗性的名詞多于明晰的概念和范疇,政策性的、意識形態性的術語多于理論性的命題,主觀性的獨斷多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更遑論能夠形成相互自洽的理論體系了,這就削弱了人大理論本身應有的邏輯力量和說服力。其三,理論研究的學術化,體現在理論形態的客觀實在性上。理論研究中,只有經過哲學的反思與過濾,研究對象的本質性、深刻性才能夠即刻顯現出來。我們很少在人大理論研究中看到哲學思維、批判性思維的運用。由于研究方法上的欠缺,人大理論對于實踐問題的把握大多處于感性經驗的層次上,深入不到研究對象的本質性的維度,使人大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客觀知識的成分少,而主觀精神的東西比較多,導致人大理論學術層次不高。
第三,人大理論研究存在明顯的瑣細化傾向,缺少宏觀上的總體性把握。我們的人大理論研究,比較多的是以人大制度設計和運行中的某一個局部、某一個環節、某一個問題,或者從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和工作內容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職能、某一個細節或某一個現象,孤立地開展一些專題性、碎片化的分析研究,不注意從研究對象本身的辯證聯系和辯證運動中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錯失了發現重大問題的可能和契機,使人大理論研究缺少一以貫之的東西和宏觀性的理論視野。比如,對于監督法規定的七種人大常委會實施監督的程序方式,常見的是對這七種監督程序(方式)及其某個問題孤立地進行個別的研究,卻沒有見到如何理解這七種監督程序(方式)的實質性聯系,如何形成從知悉政情、合法性審查到處置決斷的完整周延的程序鏈條,即從柔性到剛性嚴厲性漸次加強的程序進程中去總體上把握人大監督的研究方法。再如,對于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總是責怪“一府兩院”及其有關部門對代表意見建議辦理工作重視不夠、辦理落實不力、辦理落實率低,而很少從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的實際內容的辦理可能性與計劃、財政預算的審議與批準二者的聯系中,去深入地思考代表意見建議有沒有可實施性。孤立的、片面化的思維方式,使人大理論研究往往走偏,其理論思考的實際價值也就降低了。
第四,人大理論研究與工作實踐脫節,人大制度改革創新及人大工作實踐缺少豐厚的理論滋養。人大工作實踐的背后,其實是受一定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前提支配的。理論前提和認識上的誤區,必然導致實際工作中的偏差。比如,在人大選舉和任免工作中,由于對選票實際蘊含的意義認識上的偏差,許多人包括候選人在內往往認為,贊成票比例越高越好,而沒有從認識上廓清贊成票蘊含意義的復雜性。實際上,從理論上廓清思想前提問題,對理性地做好人大實際工作至關重要。我們的人大理論研究對實際工作中根本性的問題把握不準,而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技術性、細節性的問題上,給實際工作中迫切的現實問題提供不出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即使是人大理論研究中出現的有一定見地和價值的思考成果,也缺少應有的重視和推介,對實際工作發揮不了作用和影響,研究成果和理論觀點只在少數理論工作者或思考者的小圈子內自娛自樂、自我消遣和欣賞,有限的理論資源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和利用,對人大實際工作起不到滋養。人大工作的探索和創新空間之廣,與在這種廣闊背景下實際上的長期無所適從和停滯形成鮮明對照。
基于以上對人大理論研究現狀和實際水平之分析,我們有必要對人大理論研究的作用和意義作進一步的再認識。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開掘和強調:
(一)人大理論研究賦予人大工作以意義和價值。由于目前人大理論缺少客觀知識的有力支撐,加之人大理論研究的水平和所涉問題域所限,人大工作的實際意義和價值沒有得到理論上的充分闡釋。同時由于人大及其常委會在行使法定職權上不能盡如人意,如選舉和任免工作有形式無內容,監督工作疲軟乏力,代表作用不能有效發揮等問題,使人們對人大工作頗多微詞。作為人大工作者,盡管我們處于職業感情可以對 “橡皮圖章”“第二老干局”之類的說法予以辯解和反駁,但這確實掩蓋不了人大工作缺力度、缺創新、缺實效的現實。年復一年基本相似的工作內容,程式化的話語環境和工作節奏,消解了人們對人大工作意義和價值的認知,使得長期在人大機關工作的從業者,失去了對人大工作的職業激情和思考興趣。凡此種種,都亟待人大理論研究重新賦予人大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并以新的理解。
(二)人大理論研究給人大制度改革以勇氣和自信。這幾年,人大制度改革和工作創新雖有一些進展,但多屬細節之變,比較重大的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基本上沒有觸及,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大理論研究沒有在這方面取得大家一致比較認同的成果,沒有給大刀闊斧進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可行性提供可靠的根據和不容辯駁的說服力,沒有給制度改革提供可供選擇的方案和路徑,應當說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之故,人大制度的實際運作就只能在墨守成規中維持,或者在細節之變上做文章。改革的決心和勇氣來自制度運行本身所蘊含的矛盾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之嚴峻,來自理論研究對矛盾和問題的深刻揭示,而改革的底氣和自信則來自對解決重大體制問題擁有了成熟的方案和可行的路徑。這些都是人大理論研究面臨的緊迫任務。
(三)人大理論研究敞開人大工作創新的各種可能。在人大制度運行和人大工作中,我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于認同性的思維方式,即對現有的制度和做法是一致認同的。在大家一致認同的氛圍中,發現真正重大的矛盾和問題是比較困難的。正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把我們塑造成了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直接體現。而哲學思維的本性是反思和批判的,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方式,能夠使原有的制度本身蘊含的內在矛盾和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凸現出來,使大家習以為常或者已經麻木的神經敏感起來,使僵化的思想和習慣性做法的弊病充分暴露出來,使大家的創造性智慧迸發出來。在人大理論研究中注重運用哲學思維,可以為人大制度改革和工作創新打開思考空間、敞開多種可能。
提高人大理論研究的學術化水平,是人大制度改革與創新的需要。人大制度改革與創新,也需要高水平的人大理論研究成果的支撐。人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應當責無旁貸地肩負起這個責任,堅持以宏觀性的視野,深入思考人大制度的現實問題,運用反思批判的思維方式,提高人大理論研究的學術含量,創造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的人大理論成果,使人大制度改革創新成為有思想的實踐,使人大理論研究成為有實踐的思想。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