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勇 閆 魏

梅蘭芳的戲劇扮相
梅蘭芳以一出《霸王別姬》與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四人并稱為“四大名旦”,享譽中外。他們的表演各有特色,為弘揚國粹藝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都在藝術上有極高的造詣,而且藝德高尚,在中國京劇藝術界地位顯赫。
1913年,梅蘭芳在上海演出《武家坡》《女起解》等轟動上海灘。爾后梅蘭芳又演出了《孽海波瀾》《霸王別姬》《黛玉葬花》等新劇,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梅派”,也奠定了他在京劇界“四大名旦”之首的地位。
1914年,梅蘭芳率團赴日本演出,成為民國后第一位將京劇帶出國門的藝術家,爾后他又兩赴日本演出,成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使者。此外,梅蘭芳還曾赴香港、美國和蘇聯演出,并游歷歐洲。尤其是1929年的赴美演出,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親自迎接,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還授予梅蘭芳博士學位。《時代周刊》評價說:梅蘭芳用自己的聲音與優雅的藝術形象,首次將京劇推廣到歐洲、美國,并使其成為一門重大的得到西方確認與迷戀的中國國粹。梅蘭芳是20世紀成功地向世界推銷中國的兩位大使之一,另一位是宋美齡……
抗日戰爭爆發后,梅蘭芳遷居上海、香港,蓄須明志,不為日偽演出,表現了寧可餓死也不失節操的凜然氣節。其間,他閉門謝客,專心研詩、臨帖、學畫,甚至決定以賣字畫為生,圖1便是1939年他在上海時所作的五首詞札:
減字木蘭花
共寄菴談感而賦,此即以奉呈。
其一
中年易過,
檢點從來真少可。
無盡無休,
來者堪追底用憂?
平生志業,
不負當前風與月。
莫問兒曹,
足與吾流未易遭。
其二
濁醪清醴,
風味平生應視此。
不惠不夷,
人物前頭食蛤蜊。
翰林風月,
各有千秋何用說。
能者得之,
一笑相看盡我師。
其三
巴山夜雨,
做盡愁聲仍解止。
葉底殘紅,
明日晴來未要風。
瀘州白酒,
半盞一杯時在手。
爭比茶香,
鄉味杭州不可怠。
盤行山徑,
隔嶺人家看卻近。
一樣江天,
不似江南好放船。
三年問俗,
堪笑平生思入蜀。
萬里橋東,
難得情懷勝放翁。
調倚浣溪沙
用易安詞韻。
日射油窗霧乍開。
黛螺山色壓闌來。
闌前萬一見江梅。
攬鏡年華思錦瑟。
巡檐歡意托金杯。
他鄉體負好樓臺。
己卯嘉平月 梅蘭芳書于申江

圖1:梅蘭芳詞札
梅蘭芳的這五首詞,前四首是《減字木蘭花》,后一首是《浣溪沙》,以蠅頭小楷寫在特制的絲欄格宣紙上,字體工整、嫻熟,詩文、書法皆精,可見一代國劇大師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
梅蘭芳的書法以楷書見長,小楷尤精,其書韻源白《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碑帖,并有唐人書經筆意。梅蘭芳的書法像他的京劇經典劇目一樣,功底扎實,清麗娟秀,風格高古,加之他藝名遠揚,因此,他的書法作品也是當時名人雅士爭相珍藏的尚品。梅蘭芳也常以書法作品贈與友人雅賞。圖2就是梅蘭芳贈給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190l—1966)的北宋詞壇怪杰賀鑄《陽羨歌·山秀美蓉》的楷書條幅:
馬連良先生雅正
山秀芙蓉,溪明罨畫。真游洞穴滄波下。臨風慨想斬蛟靈,長橋千載猶橫跨。
解組投簪,求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少時豪,耳根清靜功名話。
畹華梅蘭芳書
馬連良與梅蘭芳同出于喜連成科班,是著名的京劇老生,梅蘭芳曾與馬連良合演過《打漁殺家》《寶蓮燈》等名劇,友誼深厚,這幅楷書寫在精美的暗紋黃絹上,楷書功力深厚,筆致精到,堪稱梅蘭芳的書法杰作。

圖2:梅蘭芳致馬連良手書條幅
1950年后,梅蘭芳以發表《舞臺生活四十年》為標志開始著書立說,其后,又有《梅蘭芳文集》《梅蘭芳舞臺藝術》出版,印證了被中國戲劇理論家黃佐臨確立的“梅氏戲劇體系”的存在。這一體系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斯氏戲劇理論體系”、布萊希特的“布氏戲劇理論體系”并稱為“三大戲劇理論體系”。
1961年8月8日,“國劇美神”梅蘭芳在北京病逝,他不僅給后人留下了“梅派”京劇藝術,而且還留下了100多首精美的詩詞和許多不朽的書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