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 玲

柯玲東華大學教授,國際漢語教師

莎士比亞可以說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外國大家。上世紀80年代初,在鹽城市伍佑中學讀書時,語文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自編的課外讀物《莎士比亞劇作選》,同學們看得愛不釋手,不僅知道了莎翁十大悲劇、十大喜劇,而且還讓腦瓜子里充滿了精靈、巫婆、羅密歐、朱麗葉、李爾王等等。現在想來在一所農村中學能遇到這樣的語文老師真乃平生幸運。因為當時恢復高考不久,人們大多心思都用在提高升學率上,那時候五六十人的班級僅有幾個能升入大學的,很多農村中學動輒被“剃光頭”(無一人考中)。而伍佑中學是農村重點,一個班竟能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升入高校或中專,當時真正是鳳毛麟角了。不過那時正式編制的教師工資每月也就五六十元吧,愿意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編書、寫書,并且不是編高考復習資料而是在常人看來百無一用的文學書,能這樣做的老師實屬罕見。后來聽說這一批老師其實“成分”都不太好,其中有汪精衛的秘書,有國民黨的將官,據說剛下到伍中時他們身后還有幾個荷槍的士兵押著。不過憑心而論,在伍中學習語文,倒感覺是真正地在學語言文學。一個普通農村中學的學生說起莎士比亞能夠滔滔不絕,這種優越感一直保持到大三學外國文學時。大學時代真的可以博覽群書了,不過常常一天一部長篇,食而不化,結果反倒像過眼云煙,遠沒有中學看過的記得牢。到了英國一下子感覺離莎翁近了許多,來牛津后又發現莎翁故居近在咫尺,從牛津去莎翁故居交通十分便捷。牛津中國學聯每年都會為新來的同胞組織莎翁故居一日游。
莎士比亞故里是一座古老的英倫小鎮叫斯特拉福德(Stratford),坐落在英國中部沃里郡的埃文河畔,秀美怡靜、清新自然。它不僅孕育了天才,而且賦予了莎翁極具魅力的創作靈感和極致浪漫的愛情故事。莎翁的故居就在亨利街的北側,是一幢兩層木磚結構的英國都鐸式建筑。就在來莎翁故居的前一日,在喬治的英文課上還剛剛聆聽了英國著名話劇演員朗誦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深情的韻律猶在耳邊。踏著木制樓板,感受著空氣中莎翁的音容笑貌,內心的敬意越來越深。莎翁故居中保存了當年莎士比亞的一些遺物,以及他的家人所用過的物件;樓上房間中一張舊床,正是莎士比亞誕生的地方。那間坐落于綠樹叢邊的優雅山房是莎士比亞夫人的舊居,屋內同樣保持當年的模樣,火爐旁的靠背長椅,相傳是莎士比亞婚前與其妻互訴衷情的地方。時過境遷,曾經的甜蜜和溫馨仍能在觸手間依稀感受。
在斯特拉福德小鎮共有五處莎士比亞故居,莎士比亞出生地、安妮·哈瑟韋小屋、瑪麗·亞登故居暨莎士比亞鄉村博物館、荷爾小園和納什故居,都各以獨特的視野展示這位文學巨匠、戲劇泰斗的生活環境時代背景。地靈人杰,莎翁作品中的蕓蕓眾生大多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埃文河是斯特拉福德的母親河,平靜而舒緩,質樸而含蓄,它賦予了莎士比亞創作的源泉,也見證了莎士比亞眾多傳世之作的誕生。故居的周圍點綴著賞心悅目、精致秀美的小花園,有些盆花還能出售。
莎翁的祖上是制作皮手套的,這個工藝至今還在。游客想買手套也行,從高大上到短小俗各式各樣,滿足各色人等的需要。有位學哲學的同胞仔細看著那些琳瑯滿目的手套,突然發問:“請問,這里真是莎士比亞的故居嗎?”工作人員鼓腮瞪眼看了這位仁兄好一會兒,突然哈哈大笑:“這里是他的出生地,他生在這里,后來去了倫敦,但他又回來結婚,死后也葬在這里,當然是真的,絕對是真的!這也是通過了英國莎士比亞研究中心認證的。您——為什么會提這樣的問題?”我們這位老兄倒也毫不避諱:“對不起,因為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假的名人故居……”“您是哪國人?中國?”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突然覺得臉上掛不住了,趕緊繼續前行參觀,不想再聽下去。
斯特拉福德小鎮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英語“Birthplace”一看就懂毫無歧義。但漢譯為“故居”后就不一樣了,對一個人而言,他的出生地只能是一處,而故居卻可能有多處。漢語中,“故里”、“家鄉”、“故鄉”、“老家”、“故居”常常混為一談。更有“原籍”、“祖籍”等詞語容易混淆視聽。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人經濟意識的強化,國內的名人故里之爭幾近白熱化。比較近的名人,比如周恩來總理,出生江蘇淮安,原籍浙江紹興,于是兩家就都說是總理故里。再比如胡錦濤總書記,出生于江蘇泰州,祖籍安徽績溪,于是這兩處都成了總書記的家鄉。本來很清晰的問題,卻無緣無故地起了爭議,原因歸何?
中華民族是個故土情懷深重的民族,人杰地靈,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也是國人的一種人生理想,其情可感。但人的籍貫、故里或者其他類似問題終究是個史實問題。既然是歷史問題,就應具備歷史考證的嚴肅性。要讓名人故里之爭走向理性,唯一的辦法是在學術層面進行論證。其實,名人故里之爭在其他國家也曾有過。英國也曾有各種各樣打著莎士比亞旗號的旅游景點,但大家公認只有經過英國莎士比亞中心認證的名勝古跡才是貨真價實的。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只有一處,那就是斯特拉福德鎮。提出不同看法必定有所依據,要通過真正的學術來證明,并由權威的學術機構去認證并引導民眾。當然,為了防止歷史研究滑入功利陷阱,這就要求專家學者們實事求是,頂得住某些地方政府的威逼或利誘,真正做到“主持公道”。
我國地大物博,名人眾多,故里之爭此起彼伏,隨意搜羅一下,就發現有不下40條名人故里的官司——黃帝:河南新鄭,陜西黃陵,甘肅清水;炎帝:湖北隨州,湖南株洲,陜西寶雞,湖南會同,山西高平;堯帝:山西的臨汾、長治,山東的菏澤、定陶、曲阜,河北的順平、唐縣,浙江蘭溪,江蘇的金湖、高郵、寶應,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舜帝:山東的諸城、菏澤,浙江余姚,山西的垣曲、永濟,河南濮陽,湖南寧遠;女媧:河北涉縣,山西長治,湖北竹山,河南西華,甘肅秦安,陜西臨潼;伏羲:陜西,河南,甘肅;觀音:四川遂寧,河南平頂山,新疆昌吉;孫悟空:山東,河南,福建,甘肅,江蘇連云港,山西婁煩;嫦娥:湖北咸寧,江西宜春,山東濰坊、德州、日照,河南新密、南召,江蘇射陽;后羿:山西屯留,江蘇射陽;大禹:四川,河南,青海,陜西;西門慶:山東陽谷、臨清,安徽黃山;董永七仙女:山東博興,湖北孝感,江蘇東臺、丹陽,安徽安慶,河南汝南,山西萬榮;盤古:河南泌陽、桐柏,湖南沅陵,陜西宜川,湖北黃袍山;姜尚: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朱熹:福建尤溪、建陽,江西,安徽;諸葛亮: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山東臨沂;彭祖:江蘇徐州,四川彭山;西施:浙江諸暨、蕭山等地;梁山伯祝英臺:浙江鄞州、杭州,河南汝南,江蘇宜興,山東微山,廣西馬山,安徽舒城;二喬:湖北嘉魚,河南商丘,湖南岳陽,浙江義烏,安徽的潛山、廬江、南陵;趙云:河北臨城、正定;老子:安徽渦陽,河南鹿邑,甘肅臨洮;孫子:山東廣饒、惠民、臨淄;莊子:河南民權,安徽蒙城,山東冠縣、曹縣;虞姬:江蘇沭陽,浙江紹興,安徽靈璧;司馬光:山西夏縣,四川郫縣,河南光山;魏征:河北晉州、館陶、巨鹿,四川廣元,陜西;楊貴妃:陜西華陰,山西蒲州,河南弘農,廣西容州,四川導江;曹操:安微亳州,河南永城,河南安陽;武則天:山西文水,陜西西安,四川廣元;屈原:湖北秭歸、江陵、臨江,湖南汨羅;貂蟬:甘肅臨洮、康樂,陜西米脂,山西忻州;朱元璋:安徽鳳陽,江蘇盱眙,安徽明光;曹雪芹:河北豐潤,遼寧遼陽、鐵嶺,江西武陽;趙云:河北正定、臨城;花木蘭:河南虞城,安徽亳州,湖北黃陂,陜西延安;夜郎古國:貴州,湖南,云南,廣西,四川,重慶;牛郎織女起源地:河南魯山,山西和順,山東沂源……
也真難怪那位同胞對外人那么直言不諱了!饒了古人吧!名人活著本就不易,為何死后也難求安寢?如果僅僅是學術爭鳴還情有可原,但發生名人故里爭奪戰的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虛榮心和孔方兄陰魂不散。在國務院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文化旅游業已被劃入文化產業,通過發掘名人故里來發展文化產業無疑是事半功倍之舉。因而,有些地方爭奪名人故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為發展文化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經濟利益驅動使故里爭奪戰愈演愈烈,包括近年一些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申請與評選,宗旨本為弘揚優秀傳統,守護精神家園,但有些地方卻舉“文化”的幌子,行交易之實。故里之爭一旦變成利益驅動的面子工程,就難保與名人有關的件件樁樁不染上商業色彩了,其中甚至包括了學術,結果必然會導致真偽難辨,銅臭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