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新城區小學,河北 保定 072450)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王軍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新城區小學,河北 保定 072450)
閱讀是人們通過書籍等介質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人們通過閱讀大量的文字信息,并且對文字信息進行篩選以及整合,選擇出有用的信息供人們使用。所以在小學課程中,語文閱讀教學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的學習,培養出較為專業的閱讀方式,從而能夠更方便的獲取信息。本論文現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現狀進行描述,當前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舉例,同時提出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策略。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問題;主要策略
(一)學生課堂閱讀時間增長。
一般來說,語文授課教師為使學生將重要的課文背誦下來的主要措施,便是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篇的解讀,然后對課文進行多度,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印象以及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通常情況下,一篇文章語文教師會讓學生進行四到五次的閱讀。首先是通讀,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后,再讀一遍。接下來可進行小組之間的討論,對文章解讀。然后老師讓部分小組上臺進行有角色的朗讀,讓學生帶入感情色彩,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最后全班整體對文章閱讀一次,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課堂閱讀方式較為多元化。
在小學語文課本的講解中,老師會依據課文不同的特點來選擇閱讀的方式,如講讀課時老師會采用聽錄音讀、領讀、齊讀、個別讀、分段讀、分角色朗讀等不同的閱讀形式;而在講解標有“*”的閱讀課時,教師則會選擇輕聲讀、默讀、快速讀、競賽讀、評讀的形式。閱讀形式依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和課文不同的特點而靈活多變。
(三)學生閱讀基礎較為牢靠。
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功能是相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的,通過觀察發現,在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課堂上都能達到預定的知識教學目標,學生字詞掌握牢固,閱讀準確流利,為進一步的閱讀理解與情感體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學生不具備充足的閱讀時間。
由于課業的繁重,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感覺非常大,平常的閑暇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在周末或節假日的時候也被父母要求參加各種興趣班,通常情況下都與閱讀無關。有的小學生課外閑暇時間比較充裕,但是大多數時間都被浪費在電視、電腦上面,覺得看動畫片或打游戲比看書有意思,而幾乎從來不讀書或很少讀書,還有的小學生雖然也進行課外閱讀,但是由于環境的影響,導致他們讀書的時間少,讀書的數量也很少。
(二)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方式。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閱讀缺乏濃厚的興趣,大致有三點原因。
1.有些語文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在平時課堂的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味地注重對課文的分析,而忽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閱讀指導,既不愿花時間去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也很少指導學生如何挑選正確的閱讀材料,學生無法體會出閱讀帶來的快樂,當然對閱讀不感興趣。
2.有的學生是在父母和教師的強制性要求下去閱讀,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產生了逆反和抵觸心理,反而對閱讀提不起興趣,甚至討厭閱讀。
3.隨著圖書市場的不斷擴大,市面上的書籍數量越來越多,品種也越來越繁雜,小學生喜歡接觸那些動感十足、形象化強烈、極具吸引力的動畫片和網絡游戲,而將那些十分有益的課外讀物棄之一邊。
(三)語文教師忽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小學語文老師為了讓學生們在最短時間里接受最多的語文知識,以應付平時測驗或期末考試而不斷縮短語文閱讀的時間,如在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對文章的內容、形式、寫作手法等語文知識進行分析講解,而學生幾乎沒有或很少有時間去仔細地閱讀文章,根本沒有經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去了解文章的內容,即使是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文章的內容、寫作方法等,也還是不明白文章到底講述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
小學生只是不斷被動地接受這些語文閱讀的“技巧”如怎么分段、怎么歸納等固定的一個閱讀模式,而實際上根本不能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使小學生對這樣一成不變的模式產生厭倦心情,實際的課堂閱讀教學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設備提高學生的興趣。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課堂效率已備受關注,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多媒體,控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已成為信息時代下教學改革的關鍵。在導入、朗讀、評價等環節合理應用多媒體,增加知識背景,吸引學生注意力,創設感知情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化。
(二)授課教師應致力于讀與寫的有機結合。
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寫結合已經不是新名詞,在目前關于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論述中,讀寫結合還是比較受老師喜歡的一種比較奏效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方式。實踐證明,讀寫有機結合確實能解決在閱讀與寫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能解決寫作教學無序、低效的困境;解決閱讀教學課與課之間脫節、讀寫的割裂,教學分離的問題。
(三)明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聽、說、讀、寫,從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通過讀書帶動聽、說、寫,從聽、說、寫中學會讀,使學生各有所長、各得其果。大多教育者都認為,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可能每節課在聽、說、讀、寫上都達到課程標準,但應該是有偏重點的,如《小英雄王二小》和《這個辦法好》側重聽、讀與講的訓練,學生不僅要學會這些故事,領悟其中的思想感情,還要帶著感情,能夠在班級或在家庭中將王二小、毛澤東等這些人物故事講給其他人聽;而在《誰住頂樓》的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能夠以話劇或表演的形式將課本內容的自編自演出來,在講解之前便能以自己的理解將課本內容以講故事、畫漫畫、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發展個性的能力。
[1]吳俊梅.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學周刊,2014,30:81.
[2]朱坤林. 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 教學與管理,2014,29:40-41.
[3]欒育蓮. 淺談小學語文高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及對策[J]. 成功(教育),2013,09:66.
[4]吳燕飛. 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4:180.
[5]李艷平. 電子白板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基于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索[J]. 數字教育,2015,01:78-82.
G613.23
:A
:1671-864X(2015)10-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