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冬梅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宏潤中學,河北 保定 071500)
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閆冬梅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宏潤中學,河北 保定 071500)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的基礎。教師要民主施教,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發展,體驗成功的快樂。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
初中地理;教學情感;互動教學
教師是新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觀念、教學行為及對學生的評價方法直接影響著新課程的實施,面對新課程的新理念、新要求,地理教師要不斷拓寬知識領域,優化教學功能,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對地理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
心理學家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和事物關系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和諧的;真正的學生發展,應該是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和諧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知識、智能、群體、個體、主導與主體、教書與育人等各個要素之間互相協調,這是對學生全面培養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進課堂有效的前提保證。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一是師與生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平等”。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的基礎。所以,教師要通過暢順的教學流程、幽默的教學表達、平等的學習互動等途徑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做到寬容。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課堂上的學習質量,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活力課堂的基本準則。教師要轉變“權威”、“裁判”的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著尊重,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不體罰、辱罵、訓斥、冷落和羞辱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和生活。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先做學生、后做先生”,理解學生特有的處境,善解人意。二是教與學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民主”。教師要民主施教,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并向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發展,體驗成功的快樂。三是文本與人本和諧。這種和諧的基礎是“正確的課程觀”。課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教師和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智慧、行動策略、知識經驗、社會閱歷、處世技巧、工作精神、實踐能力等,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個性差異、表現欲望等都是課程資源,文本(教材)更需要與人本(教師、學生)的有機整合。和諧的地理課堂,應依托教材步入和諧,依托教師和學生享受和諧。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專業地理的科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和記憶,缺乏地理情趣。非專業地理的兼課教師更拘泥于課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專業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和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生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的實質進步的一面。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對案例進行調查、閱讀、思考、分析、探究、討論、交流等,通過自己獲取的或教師教給的方法思路,分析和解決問題,加深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最后得出結論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具有教學過程開放、獲取知識自主、理論與實踐結合、實踐性和綜合性強、目的性明確、客觀真實、活動過程動態、探究結果多元等特點。
總之,在新的地理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強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牢記“三個代表”和樹立“三個一切”的思想,與時俱進,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的聯系,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身“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將是美好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春天。
[1]尹愛良. 新課程呼喚地理教師專業化[J]. 地理教育. 2003(03).
[2]張春華. 新課程對地理教師的新要求[J].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 2012(01).
[3]朱華平. “雙主互動” 實現雙贏——淺談“雙主體”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 學苑教育. 2014(02).
G633.55
:A
:1671-864X(2015)10-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