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
(復旦大學 經濟學院,上海 200433)
農業產業化是作為一個新的農業發展戰略而被提出,充分顯示了其給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農業產業化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國際上稱之為“農業產業一體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隨后傳入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和深化運動,形成高度發達的產業。
我國農業產業化是經濟體制深化改革和市場農業發展的產物。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些新問題和新矛盾不斷顯現,影響到了農業發展步伐,為此全國各地開始了農業產業化道路的探索和實踐。1993年山東濰坊市提出“確立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農業發展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中央政府高度肯定。1996年被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綱要》,農業產業化開始向全國全面推廣。1987年以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經歷了27個年頭,已被廣泛認同為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農業作為滿足人類需求的最基本、最古老的經濟產業和生產活動,自從人類社會大分工以來,一直長盛不衰,為人類繁衍生息和社會發展提供永恒動力。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人需求,又不消弱滿足子孫后代需求的發展,具體而言,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和諧,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農業產業化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延伸和應用。作為一個新的農業發展戰略而被提出,充分顯示了其給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
所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農工貿、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1.“龍頭”企業帶動型。即“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是最先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的形式。是以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在保持農戶單獨從事生產的基礎上,將農產品加工、運銷集中到企業來經營,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這種形式主要體現在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向型企業。它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企業與農戶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農民與企業只是契約關系;二是公司(企業)與生產基地或農戶簽訂產銷合同,規定簽約雙方的責、權、利關系,企業給基地和農戶一定的的扶持政策,提供服務,設立產品最低保證,并保證優先收購,農戶按合同向企業交售優質產品。其缺陷是受制于資金不足以及缺乏抵押性資產和契約不能對當事人構成有效的約束。
2.主導產業帶動型。主導產業+基地農戶。從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走專業化發展之路,圍繞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拳頭產品”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共同體。主導產業帶動型能夠變自然資源優勢為生產優勢和經濟優勢,常見于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比較效益明顯的地區。如中國的西部地區,擁有可供開發的荒廢土地資源,按產業化經營思路進行設計規劃,若干年后就能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生產系列,起到發展農村經濟目的。
3.市場帶動型。專業市場+農戶。市場帶動型是指通過興建各種農業專業市場或交易市場,發揮市場龍頭作用,拓寬商品流通渠道,帶動農業的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和農產品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促進農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該模式特點有二:一是以合同或聯合體的形式,把農戶納入市場體系;二是以市場為紐帶,把農戶與客戶聯結起來,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營銷效率和經濟效益。這種模式在各地都有,可帶動一方產業,促進當地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合作組織帶動型。合作組織+基地組織。在市場經濟中,農戶因市場壟斷、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抗風險能力低等原因在市場談判和交易中處于劣勢地位。為了分散和抵御市場風險,以及維護自身經濟利益。近年來,各地出現了農戶自發聯合或政府引導下創辦農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經濟組織,形成聯系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式的綜合經營模式,從而形成“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農業產業化”。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人們就沒有正確的實踐。實踐喚著理論的指導,理論的深化必將加快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1.組織創新與制度變遷理論。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和制度的演變,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組織和制度的變遷通常表現為一種新的制度安排逐步代替舊的制度安排,一種新的行為規則逐步取代舊的行為規則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生產力是促進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調整和變化的決定性因素。而社會系統理論認為,組織是一種協作關系,他的產生和存續,以其提供或分配成員的“誘因”大于或等于各成員“貢獻”為條件;從經濟學角度看,一種新的經濟組織的產生,必將具有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減小進入市場障礙、利于分工協作、取得規模優勢等許多功能,是其成員預期“誘因”大于“貢獻”和利益驅動作用的結果;從制度變遷角度看,制度變遷的實質,就是通過新的制度安排,使顯露在現行制度結構之外的利潤內部化,從而達到資源配置和利用的“帕累托最優”。農業產業化是一種更合乎經濟發展規律的新的制度創新。由于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原來有效的農業制度就會變成非有效的,農業產業化就是在這種新的經濟機制條件下,產生的一種誘致性的制度變遷。它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所推動和引致的自發性制度。實踐證明,這種制度非常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具有完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分工協作理論。勞動創造人類,分工協作提高了勞動的層次和效率。分工協作,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伴生物,是生產社會化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標志。
分工是由于人的技術和能力不同而產生的,協調是為了實現群體目標。人類對分工協作的研究從未間斷過,其中主要代表是亞當·斯密、馬克思、馬歇爾、亨利·法約等人。而亞當·斯密在《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認為,“勞動生產力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系統地分析了分工協作帶來效率提高的原因。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同時指出,“通過協作,不僅提高了個體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阿爾弗雷·馬歇爾對分工協調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報酬遞增規律和工業組織上。他認為,“自然也就是土地在生產上所起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減的傾向,而人類的作用即勞動、資本和組織的作用表現出報酬遞增上的傾向”。亨利·法約則認為,勞動分工屬于自然規律的范疇,其目的是同樣的勞動得到更多的成果。而現代分工協作理論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其遍及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各個行業,范圍十分廣泛,水平也相當高。而協作創造一種集體生產力、提高個體與整體勞動效率、節約交易成本。
3.規模經濟理論。規模經濟,又稱規模節約或規模利益,是指因生產或經營規模擴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趨勢。經濟增長是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新古典經濟學一直把它看作為遞增報酬的源泉。馬克思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于生產規模”。馬歇爾則將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歸結為組織創新的作用,并認為,“勞動和資本的增加,一般導致組織的改進,而組織的改進增大勞動和資本的使用效率”。然而西方經濟學認為,“規模經濟是由于技術進步為主體的生產諸要素的集中程度決定的”。對以上概括總結規模經濟應該定義為:“規模經濟又稱規模利益,是指因生產或經營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趨勢。”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通過集中化、專業化、一體化生產形式來進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有利于擴大經營主體的規模,還有利于形成關聯產業群的優勢。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經驗表明,農業發展也就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4.經濟創新理論。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了“經濟創新理論”。它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內函”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重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熊彼特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產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
根據經濟創新論,結合農業產業化的內涵來看,基本上符合熊彼特“經濟創新”觀點。第一,從宏觀上來看,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和社會化,以及形成三大產業(即第一、二、三產業)部門聯合、協同運行的一種新型經營體制;從微觀上看,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通過產權、契約關系,來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經濟組織的集成化和管理的企業化。因此,不論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看,都是農業經營體制和組織形式創新。第二,農業產業經營組織,實際上已經“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而不管“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第三,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農戶而言,無疑是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制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第四,農業產業化是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來實現的。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會采用“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制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第五,農業產業化經營也會采用或引進一種以上的新產品。
隨著農業產業化理論和實踐不斷完善,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在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實現制度創新、加快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業產業化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而且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推進農業制度創新的動力源泉,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生產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必然選擇。從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來看,它的出現和發展有著客觀必然性。
《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貧窮落后局面,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可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適當、經濟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而農業產業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新的經營體制,通過將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從產前、產中、到產后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小市場”和“大市場”相結合的同時,也保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得到延續。近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顯示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發揮著強化農業產品供給、實現勞動力的轉移、增強農民收入、凸顯農業生態保護等功能。
由于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本質聯系,二者都是從生態、經濟與社會的良性循環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因此,我國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通過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尋找能發揮區域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通過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等不同經營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先必須要求農戶保持一個相對穩定或略有提高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以保證數量充足的產品供給。農戶和工商企業即農業的主體雖然可以向市場提供產品,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主體進行生產與經營是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向市場提供安全產品為目標。用西方經濟學觀點來理解是農業產業化的內部存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的問題。雖然二者的目標有相悖之處,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資源配置可以有效地將二者統一起來,如對農業主體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減免稅等方式。
其次,推行農業產業化,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各主體之間都有自己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分配不均時常發生,則必然會導致農戶利益受損,市場風險加大,也就達不到增加農戶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走農業集約化經營與規模經營模式,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的提高,是解決農業產業化主體之間分配不均問題的很好方法。
再次,由于農業產業化不僅僅是停留在初級農產品的生產上,還要通過科學技術,提升農副產品加工部門工作效率,拓寬加工部門生產領域,開拓新的農業就業渠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在更大范圍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由于對資源的過度開發轉向適度開發,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還要滿足后代人的需要,這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
由于我國正在進行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實施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期,注重經濟發展質量與經濟效益,強調人口、資源和社會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其措施是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保持農村經濟穩定增長,促進農村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經濟制度、新的生產方式條件下,農村迅速蓬勃發展。可是,由于政府對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脆弱,分散的小農戶經營規模不經濟,致使農村產業結構和剩余勞動力之間矛盾突出:一是不合理的農業結構造成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剩余;二是剩余勞動力大量出現使得在農村生產過程中排斥農用機械使用,因而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小,商品率和勞動邊際產出率較低,使得農民沒有足夠的生產剩余進行資本和技術投入,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推行農村產業化經營體制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能夠在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并加快農業發展步伐的基礎上,優化、提升農村經濟結構,為廣大農民創造更多勞動崗位,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使農業勞動力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也間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實現城鄉和各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加劇農村內部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問題。因此,如何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關系到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問題。
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引領和推動東西經濟貿易、南北政治交往的主角則是鮮卑吐谷渾人。“吐谷渾”即“蒼鷹”之意⑦卓鴻澤:《吐谷渾的藏文撰寫藏文名稱及其阿爾泰語源》,載沈衛榮《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三輯,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7-31頁。,這只勇猛的民族之鷹,在西晉初年西遷青海草原,建立吐谷渾王國,今柴達木盆地則成為其大本營和安全后院,政治中心在今都蘭縣。吐谷渾從建國到滅亡,共傳15代22王,立國350年之久,在溝通中外絲路、聯絡南北中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我國農村幾十年的改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戰略意義的是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之路——農業產業化經營(牛若峰,2003)。
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既取得巨大成就,也面臨總體發展很不平衡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30.87萬個,帶動農戶數11 800萬戶,比2011年增長9.2%;農戶年均增收2 803元;從2000—2012年,年均增幅達10%左右(見表1),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表1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及其帶動農戶情況
2.農業產業化形式呈現多樣性。近年來,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采取了多種組織模式,各種形式競相發展。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位居首位。截止2012年龍頭企業78.15萬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6 852家,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42萬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83萬億元,凈利潤2 293.53億元,上繳稅金1 121.33億元。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了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有很大促進作用。但是龍頭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和專業市場帶動型等農業產業經營模式并沒有全面普及。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村經濟較發達,市場機制比較健全,農戶市場意識較強,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走得很快,龍頭企業有一定規模。中部地區發展水平不高,還處在起步階段。
1.我國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缺乏統一發展規劃。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周期長,回報率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從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經驗來看,政府在各自的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發揮了應有的職能作用,通過政策、法規、資金、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扶持,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但是,目前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尚未建立制度化和統一發展規劃等情況下,采取“一刀切”、“拉郎配”和行政命令的辦法做出決策。違背了市場規律,違背農民的意愿,導致政府“越位”、“移位”和“虛位”等不當行為,出現一哄而上,盲目上項目,陷入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困境。這些不可避免地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2.我國農業產業化市場運營機制不健全。可以說,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這就要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將系統內、外市場與非市場機制有效結合起來,建立一種農業產業化的市場運營機制,從而通過制度創新達到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我國目前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市場化體制不健全,主要表現:第一,城鄉市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以及農村行政區域和市場經濟區域要求存在矛盾,從而割裂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市場紐帶。第二,農業產化經營習慣用行政手段去推行。通常是建基地、抓主導產業來啟動和推進產業化,這種工作方式在農業產化經營過程中必將出現較大失誤。第三,由于企業、市場等“龍頭”或中介組織通常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利益分配過程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的產業化經營組織中,農戶利益很容易受到損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總之,目前我國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
3.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規模小、競爭力較弱。據統計,中國有2.8億農戶,而農業產業化經營覆蓋面不到農戶總數的1/3,絕大多數是小規模、分散的種養,農戶規模小而分散。由于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小,規模經濟效益難以發揮出來,出售農產品初級產品較多,大多是簡單加工。農產品加工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較低,我國農產品加工值和農業產值之比是0.61∶1,而發達國家高達3∶1;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40%~50%,而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90%,其中二次深加工只占20%。技術落后是導致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較低的農產品加工程度,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與出口創匯能力。
4.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從其發展規律來看,農業產業化導致的農業經濟集約化、專業化和服務的社會化,是以先進的物質技術裝備為前提的。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仍然在沿襲多年的手工勞動和畜力耕作為主的生產方式,大量的先進農機機械和新技術在農業中得不到推廣和應用。農民生產意愿不是按照市場需求來生產,而是按照自己消費的意愿決定,常常出現跟風問題,導致產品過剩,出現無序競爭,產量滯銷等問題。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裝備水平已經構成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差距越拉越大,據統計,我國科技對農業貢獻率為50%,而發達國家為70%以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約30%~40%,而發達國家為60%以上。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約有15—20年的差距。這既不利于我國農業專業化,也不利于管理機制的培育和生產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從而制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深化農村組織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它將關系到農民能否增加收入,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到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針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制約因素,提出以下對策:
1.轉變政府職能,規范經營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為了引導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使其在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國各級政府應該轉變政府職能,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規劃,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政策,搞好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保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規范、有序、健康、快速發展。首先,我國各級政府應該完善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法規和制度,因為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的經濟體制。也就是說,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和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行為既要合法又要遵循市場規律。政府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規范發展是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的、內在的要求,同時也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法制保障。其次,我國各級政府應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要突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穩定農產品價格、完善農業服務體系、降低農業生產和交易成本,從而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再次,政府除了要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外,還要積極引導金融行業對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支持。鼓勵銀行按照“效率優先、因地制宜、規模經營、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調查和掌握產業政策信息的基礎上,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2.完善市場體系,培育農業主導產業。當前,我國經濟建設正處于全面開放的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必將和國內外市場建立廣泛的聯系。因此,需要健全的市場體系作為媒介,以此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建立統一開放、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路體系,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主要框架、以各級綜合農貿市場為支撐、以各地自建商貿城為網絡、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體系。使農產品能有長期、穩定和廣闊的銷售渠道,以此帶動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和農業產業化體系,“龍頭企業”的發展,真正達到“促進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同時,還要積極開拓多元化的市場體系,把資金、勞動力、農業生產資料等市場和市場網絡系統、流通服務體系等建設同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對集中。既可以為農業產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公平競爭的條件,還可以推動小城鎮發展,更有利于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向一個更高階段。
農業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前提,也是區域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的集中體現,更是農村經濟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主導產業的培育上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要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積極培育農業主導產業;二是政府部門應當通過利益的誘導,使農業開發企業和農戶結成主導產業的培育主體;三是要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骨干項目和拳頭產品,才能真正把握和明確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四是各地政府在選擇主導產業時,切忌照搬照套別人的模式。
3.搞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化的拉動作用在所有農業產業化經濟組織中是最明顯的。它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是聯結國內外市場與農戶的紐帶。因此,各地應圍繞其農業主導產業和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建設。發展龍頭企業要按照“大規模、高水平、新產品、外向型”的要求,優先支持一批已經實行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有選擇地改造一批鄉鎮企業,并引導其向農副產品加工方面轉化;與科研單位合作創建一批面向國內外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
農產品生產基地是“龍頭企業”的依托,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各地區在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過程中,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根據市場前景、產品質量、資源優勢三大要素進行綜合評估,篩選出一批優勢產品,重點培育,加快發展,逐步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形成農業產業化組織的拳頭產品。要立足當地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在專業村、專業鄉等群體生產的基礎上,加強規劃和協調,從生產、加工、銷售上加大開發和服務力度,努力開發出在內外市場上有沖擊力的特色產品,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不斷提高和完善標準,最終形成穩定的生產基地。
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目標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動,科學技術應用和資金投入是農業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農業產業化是指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工業部門的介入,生產要素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服務體系的建立,使傳統農業轉變為新型農業的過程。
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生產依然是沿襲傳統的生產方式——小規模的分散生產,單個農戶不可能成為農業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主體,也無法應用先進科學技術,致使我國農業經濟效益和科技含量很低,形成了長期的、低水平的均衡狀態。因此,應該把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作為加速農業產業化的首要推動力,切實改變落后生產方式。
首先,要把科技進步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現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鼓勵不斷引進新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產業化各個環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應該與龍頭企業和農戶合作,把高新技術引入產業化經營領域,增強我國產業化經營組織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其次,建設符合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一是以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為主體組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二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活動,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技術支撐。最后,加快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和培養人才是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的關鍵,也是科研機構加快發展壯大的第一資源和第一要素:一是在現有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隊伍的基礎上,廣泛吸引各方面科技人才,充實到科研隊伍中;二是加大人才培養必須采取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觀念,通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方式,培養農業及相關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的農業專門人才。
[1]汪艷,許勇.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J].農業經濟問題,1996(12).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卷:97,23卷:36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6-687.
[5][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328.
[6]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4.
[7][美]沃爾特·威爾科克斯.美國農業經濟學[M].劉漢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8]賈生華.農業產業化的國際經驗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9]雷俊忠,陳文寬,譚靜.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政府角色和作用[J].農業經濟問題,2003(7):41-44.
[10]朱洪澤.論我國農業產化化經營道路的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08(8):56-58.
[11]周镕基,白廣效,皮修平.我國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創新的理論研究[J].商業研究,2009(383):170-174.
[12]農業經濟問題問題雜志社.農業產業化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1997(8):6-12.
[13]占俊英.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1):14-18.
[14]王先鋒.關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運行機制的分析[J].經濟學研究,2001(1):27-30.
[15]唐春根,李鑫.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比較分析[J].世界農業,2007(2):9-12.
[16]汪艷,徐勇.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J].農業經濟問題,1996(12):13-15.
[17] Coase R.The Naturc of the Firrn[J].Economica,1937(4):386-405.
[18] Barrel,Yoram.Transaction Costs:Are They Just Costs [J].Journal of I,lnstiutional Theoereticd Economice,1985(141):4-6.
[19] 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真正的農村產業革命[J].農業經濟問題,1998(2):27-31.
[20] Luh Yir-Hueih,Spiro E Stefanou.P;roductictivity Growth in U.S Agirculture t Under Dynamic Adjustment [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1116-1125.
[21] Diao Xinshen,Diaz-Bonilla Eugtenfio,Robinson,Sherving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for all by2020,In Deve!opment Assistance Strategies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nd Regional Issues, VoL l: JBIC Research Paper 16—1:57-153.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f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