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娟
[摘要] 目的 探討出院電話隨訪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的影響。 方法 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出院時均給予常規的出院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飲食知識、用藥指導、運動指導、并發癥預防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并電話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情況。 結果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自我管理行為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較干預前有所下降,觀察組比對照組改善顯著(P<0.05)。 結論 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并給予個體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維持血糖在較理想的范圍。
[關鍵詞]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7-116-04
Effects of telephone follow-up after discharging on 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HUANG Yujuan
Outpatient Department, Xing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in Foshan City, Foshan 5283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elephone follow-up after discharging on 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discharge guidance when they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ould receive the additional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such as diet knowledge, medication guidance, exercise guidanc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and so on. However,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on telephone for 6 month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nd blood glucose in 6 months after discharg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elf - management behavior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 the 6 months after discharging;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before, the concentration of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Regular telephone follow-up and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after discharging ar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self-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for maintaining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in an ideal range.
[Key words]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Blood glucose control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變以及人口的老齡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迅速增加趨勢,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但是如何將健康教育延伸到院外,目前尚無一種規范化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借鑒模式。電話隨訪是針對出院后患者的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使醫院的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間,還延伸到患者出院后[2]。為了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我科從2013年1月起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進行定期電話隨訪,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48~82歲,平均(51.8±9.7)歲;病程2~20年,平均(11.2±3.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及以上14例;對照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52~81歲,平均(53.0±10.7)歲;病程3~22年,平均(12.2±4.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及以上1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國際診斷標準,無聽力障礙,無語言表達能力障礙,無精神異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及出院前均給予常規的健康教育,包括堅持按醫囑服藥、定期監測血糖、適當運動、定期隨診、合理飲食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電話隨訪6個月,出院后1周、1、2、3、6個月各隨訪一次,每次20~30min。出院時了解患者家庭關系、飲食習慣、治療的依從性,針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病情等,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實施相應護理指導,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指導 電話隨訪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在護士和患者或家庭成員間建立有目的的、互動的以促進和維護患者健康且節省人力資源的延伸方式[3]。陳偉娟等[4]報道顯示由于疾病過程漫長,2型糖尿病抑郁的發生率為38.28%,因此保持與患者及家屬間的良好溝通非常重要。患者出院后,護士通過定期電話隨訪,可以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掌握患者的心理反應,根據個體情況進行指導,耐心給患者進行各方面的答疑,并與患者家屬溝通,講解家庭支持對患者的重要性,告知其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達到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1.2.2 運動指導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的基本療法之一,運動可以改善糖耐量水平,改善脂質代謝、減輕體重、預防并發癥等[5]。根據患者的時間及自身條件,對患者進行運動方式、運動量及強度、運動時間及頻率的指導,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登山等有氧運動,以自身能承受的中等強度為宜,運動頻率3~5d/周,持續時間20~60min/次,使患者通過進行長期、有規律、適宜的運動鍛煉,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和促進外周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血糖、調節血脂和降低血壓[6],并指導患者不宜早起、不宜空腹運動,要注意預防低血糖反應,避免劇烈運動。
1.2.3 用藥指導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記憶力下降和認識分辯能力差,加上藥物品種多,對藥品的名稱、劑量及使用方法、時間記憶不清、容易漏服、誤服或多服現象[7]。詢問患者服藥情況,強調服藥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根據醫囑按時、按量堅持服藥,告知患者不要擅自停藥及增量、減量的危害。對于一些特殊用藥,可以通過電話多次提醒患者及家屬有關藥物的注意事項,以及讓患者及家屬對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有所掌握,如雙胍類藥物宜餐中或餐后服,磺脲類藥物宜餐前30min口服,在使用期間要注意血壓、血糖的監測。
1.2.4 飲食指導 合理的飲食結構對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合理的飲食控制,可以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8]。指導患者飲食應清淡、規律、少量多餐,控制總熱量的攝入,以谷類為主,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優質蛋白質和富含纖維的食物如牛奶、瘦肉、海帶、麥片等;堅持長期低鹽飲食(每天不超過6g)、忌食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罐頭、巧克力等,戒煙酒。
1.2.5 糖尿病相關知識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指導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癥狀、誘發因素、預防及治療、識別并發癥的先兆及血糖的監測方法、胰島素注射技術等。對血糖控制好的患者,給予鼓勵;血糖偏高或偏低的患者,及時幫助查找原因。督促患者平時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外傷,避免感染。
1.3 評價方法
(1)血糖水平于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監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2)糖尿病自我管理評定標準。參照戴霞等[9]編制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評分標準,于干預前及干預后6個月評價,包括飲食、運動、藥物與血糖監測、足部護理、高低血糖的預防及處理5項26條條目。每條目5分為最好,1分為最差。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l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糖控制比較
干預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出院6個月后,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較干預前及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6個月后血糖值比較()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FBG(mmoL) PBG(mmoL) HbAlC(%) FBG(mmoL) PBG(mmoL) HbAlC(%)
對照組 50 7.21±1.78 12.65±1.21 7.71±1.9 7.01±1.38 11.37±1.85 7.15±1.12
觀察組 50 7.04±1.21 12.40±1.04 7.31±1.25 6.21±1.14 10.17±1.18 6.54±1.35
t 0.56 1.11 1.24 3.16 3.87 2.4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endprint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6個月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
組別 n 飲食指導 規律運動 藥物及血糖監測 足部護理 預防及高低血糖處理
對照組 干預前 50 16.21±2.24 11.78±1.62 14.35±2.31 15.81±1.72 12.98±1.21
干預后6個月 50 20.28±4.71 14.78±4.75 16.34±4.51 18.67±2.31 15.76±2.84
t 5.51 4.22 2.78 7.02 6.37
P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 干預前 50 16.42±3.75 12.52±1.80 14.85±3.21 16.45±1.75 13.17±2.15
干預后6個月 50 23.14±3.75 16.75±3.75 17.31±2.75 19.72±3.12 16.27±3.71
t 8.96 7.19 4.12 6.46 5.11
P <0.05 <0.05 <0.05 <0.01 <0.05
3 討論
3.1 電話隨訪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預防和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10]。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并非單純依靠藥物,還需要飲食、運動、睡眠、血糖監測、健康教育等措施。李敏等[11]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67%)對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對自我血糖監測重視不夠。出院后電話隨訪可以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不間斷的護理,保證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使患者獲得糖尿病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轉變思想觀念,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提高自我檢測血糖的有效性,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12]。杜瑞玲[13]在研究中指出,針對患者的健康需求,靈活應用健康教育方法,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全方位操作性強的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從表1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6個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降低血糖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電話隨訪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能達到較好控制血糖的目的。
3.2 電話隨訪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多數老年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偏低,對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對糖尿病膳食缺乏科學的認識以及對疾病性質和嚴重性不了解,自我約束能力差,甚至有的產生了一種不以為然的麻痹心理,因而健康宣教對老年患者尤其重要[14]。個性化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提高遵醫行為,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15]。護士通過出院后電話隨訪可以持續動態了解患者現存的健康問題,出院后的延續治療的效果和遵醫行為情況,可以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并傳授防治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技能,教給患者有關自我護理的方法,如足部護理,低血糖的預防和處理等,督促患者定期檢查身體,檢測血糖、尿糖,時刻關注自己的體重,根據身體狀況適當運動。表2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自我管理行為能力各單項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囑用藥、血糖監測、足部護理等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通過電話隨訪進行干預,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治療疾病的信心,減少患者負性情緒,養成良好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有效降低血糖的目的,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凌淑慧,華雪艷,付曄.社區綜合管理對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5B):1403-1404.
[2] 梁月英,伍淑文,謝肖霞,等.電話隨訪在糖尿病足病人家庭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1B):158-159.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3] 愈桃英.護士對出院病人實施電話隨訪的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46-247.
[4] 陳偉娟,陳錦秀,彭東旭,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5,20(13):64-66.
[5] 閔煜榕,高麗麗,程訓民,等.糖尿病運動療法的研究進展[J].東南國防醫藥,2011,13(6):532-537.
[6] 張玉榕,周梅青,陳洪芳.家庭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9):1578-1579.
[7] 方立君,戒群燕.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壓、血糖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9):3034-3036.
[8] 劉新民.實用內分泌疾病診療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87-144.
[9] 戴霞,梁榕.糖尿病教育的理論實踐[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60.
[10] 盧麗瓊,謝小蘭.生命力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1B):104-106.
[11] 李敏,姜琦,張寧,等.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現狀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4):1617-1619.
[12] 褚寶玉.延續護理對出院后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3,21(1):22-23.
[13] 杜瑞玲.改進教育方式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8,6(4):243-244.
[14] 劉艷紅,余桂芳,龍彩霞,等.個體化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病人知識掌握程度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9,8(9):30-32.
[15] 吳葉榮,張海林,李海紅,等.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實施連續性個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1):47-49.
(收稿日期:2015-0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