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森


摘要:職業教育已由單一的職業能力培養轉變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調查發現:對于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學生遠低于教師和企業,教師略低于企業;對于職業素養培養內容,企業與教師、學生的要求明顯不同;企業、教師、學生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差別不大,但整體水平不高。文章分析了相關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的因素,提出職業院校職業素養應結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調整職業素養培養內容,加強學生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教育,構建三方聯動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使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實證分析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職業教育已從職業能力的培養轉為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這是當代職業教育價值理念的重大轉變。鑒于此,本研究對全國40所職業院校的教師代表、學生代表以及合作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通過對企業、教師、學生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內容要求、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揭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原因、提出措施。
二、關于職業素養的概念界定
國家相關文件對職業素養沒有具體的定義,學界目前對職業素養有三種定義方式。一種是概括式的定義,認為職業素養就是職業人在工作中體現的符合職業要求的綜合品質。職業素養理論的鼻祖San Francisc在《職業素養》一書中指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1]第二種是分類式的定義,將職業素養分為專業素養與非專業素養(陸剛蘭[2],2008),或者顯性素養與隱性素養。趙玲珍[3](2011)認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就業者所應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第三種是具體化的定義,認為職業素養包含誠實守信、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學習能力、競爭意識、吃苦精神等諸多內容。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職業素養要求。第三種定義方式一般在研究具體職業或工作崗位的職業素養時用得較多。綜合分析相關文獻對職業素養的定義,發現學界對職業素養的定義分歧點主要集中在職業技能是否屬于職業素養這一焦點上。
本研究的職業素養不含職業技能,采用具體化的定義方式。本研究利用職業院校舉行校園招聘會的機會調查訪談了100家企業招聘主管,讓招聘主管列出其認為的主要30項職業素養,然后對300家企業、300名教師、5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確定以下14個方面為職業素養的主要內容:文明守紀、工作規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責任意識、注重安全、樂于奉獻、團隊精神、創新能力、公平公正、服從安排、學習能力、善于溝通、忠誠意識。
三、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研究的文獻綜述
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期刊論文進行檢索,近10年來研究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文章多達563篇。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三個方面。根據對相關文獻的查閱和分析,結合本研究目的,現對已有研究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綜述。
1.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分析。根據麥克利蘭的素質冰山模型,知識和技能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的一小部分,而隱藏在水面下的“冰山”的一大部分則是人的隱性素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4]隱性因素對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往往有著決定性作用。在具有同等技術水平的前提下,員工職業素養的差別往往決定了其提供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學界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由過去關注求職者的能力、資歷開始向關注求職者的職業素養轉變,在求職應聘中對求職者的職業素養進行測評。職業素養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大學生求職及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職業院校普遍開始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已將職業素養的培養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虞希鉛[5]等(2013)從社會發展和青年發展兩個視角分析,認為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應該是提高青年的職業素養。
2.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學界認為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及現代學徒制的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但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職業素養培養目標不夠清晰、教育載體不夠豐富、忽視職業院校學生成長特點、校企合作不夠緊密、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師資水平有待提升、學生價值觀有待糾正、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等等。安洪斌,王琴[6](2014)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院校通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大學生就業指導、高職語文、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對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于進亮[7]等(2014)認為職業院校教師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潘蓉[8](2014)認為學生職業理想不清導致參與職業素養培養動力不足。劉新庚[9]等(2010)認為大學生的一切素養都由知識轉化而來,大學生其知識結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其職業素養的養成。
3.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要措施。根據目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學界普遍認為要構建科學系統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提出了學校教學的目標與職業素養培養要求相統一、教學建設以及課程改革融入職業素養元素、校園文化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與職業素養培養要求相協調、注重職業素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注重職業素養的社會參與性、建立職業素養培養的校企合作平臺、職業素養培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具體措施。朱穎[10](2014)提出建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體系,要從頂層設計到環境營造等八個方面開展職業素養教育。蔡敏,李超[11](2014)提出借鑒美國經驗,開設情商課程,以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胡嘯沖[12](2013)提出在職業英語教學中滲透職業素養的培養。熊志強[13](2013)認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平臺。張建利[14]等(2014)探索了依托產學研合作教育提升中越金融人才職業素養教育的途徑。馮燕[15]等(2011)發現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頻率和其所具備的職業素質具有顯著正相關的關系。
·高職教育·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狀況的實證分析
從理論到實踐,學界分別從企業、教師、學生的視角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沒有學者同時對企業、教師、學生進行深入調查訪談和對比研究。本研究將從企業、教師、學生三個不同角度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進行系統的實證分析,在深入分析職業素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四、研究樣本分析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由學校設計實施、學生自主選擇、企業最后驗收的過程。學校科學設計、學生積極參與、企業高度認同是職業素養培養成功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職業素養的成效如何?是否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無縫對接?面臨著哪些問題?基于此,2014年3月至9月,我們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全國40所職業院校的教師代表(每校40名)、學生代表(每校150名)以及每所職業院校推薦的經常到該校招聘或招聘該校學生較多的25家合作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面向企業共計發放問卷1200份,有效回收1083份,問卷回收率為90.3%。面向教師共計發放問卷1600份,有效回收1517份,問卷回收率為94.8%。面向學生共計發放問卷6000份,有效回收5810份,有效回收率為96.8%。調查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占25.5%,私營外資企業占38.7%,機關事業單位占11.2%,其他占24.6%。調查的教師中,男教師占46.3%,女教師占53.7%;理工科教師占61.9%,人文社科教師占38.1%;“兩課”教師占10.3%,輔導員占16.9%,專業教師占64.2%,其他教師占8.6%。調查的學生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理工科學生占60.1%,人文社科學生占39.9%。調查對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符合研究要求。
五、調查結果分析
(一)企業、教師、學生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
調查數據顯示,企業、教師和學生認為職業素養培養重要的比例分別是93.7%、90.4%、75.2%。可見,對于職業素養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學生遠低于教師和企業,教師略低于企業。
從招聘員工的視角考察企業對職業素養培養重要性的認識,發現企業在招聘員工時,看重員工專業技能的占9.3%,看重員工職業素養的占90.7%;從對職業素養促進學生職業發展這一觀點的認同度考察教師對職業素養培養重要性的認識,發現88.2%的教師認為職業素養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從學生主動參與職業素養培養的情況考察學生對職業素養重要性的認識,發現僅65.1%的學生會主動參與職業素養培養活動。
為了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對職業素養重要性認識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假設學生對敬業精神、報酬價值論、職業素養效用的認同度影響學生對職業素養重要性的認識。調查數據顯示,48.7%的學生認同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62.2%的學生認為職業素養對個人職業發展有幫助,認同錢多多干、錢少少干的以報酬體現價值的學生的比例達到了30.5%。回歸分析表明(見表1),學生對敬業精神、報酬價值論、職業素養效用的認同度對職業素養重要性的認識有顯著影響。越認同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的學生越認為職業素養培養重要,越認同錢多多干、錢少少干的以報酬體現價值的學生越認為職業素養培養不重要,認為職業素養對個人職業發展幫助越大的越認為職業素養培養重要。以上分析表明,部分大學生唯報酬論的職業觀導致了學生重視職業素養培養的比例偏低。
(二)企業、教師、學生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內容的要求存在分歧
調查數據顯示,將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內容按重要性排序,企業認為前三項是注重安全、工作規范、責任意識,教師認為前三項是愛崗敬業、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學生認為前三項是創新能力、善于溝通、團隊精神。可見,對于職業素養培養內容的要求,企業與教師、學生之間有明顯分歧。調查的企業中,主要招聘一線技術崗的企業占52.8%、主要招聘技術骨干崗的企業占19%、主要招聘基層管理崗的企業占18.2%、主要招聘中層及以上管理崗的企業占10%。經過交叉分析發現(見表2),對于主要招聘一線技術崗位的企業而言,生產安全大于一切,而工作規范是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此類企業非常看重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樣本中,招聘一線技術崗的企業的比例最高,從而導致調查結果是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還重要。
(三)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數據顯示,企業、教師、學生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不高,差別不大,均低于70%。但對職業素養培養不滿意的原因卻完全不同,將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滿意率進行交叉分析(見表3),發現企業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職業素養培養內容脫離企業用人實際需求,教師對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職業素養培養沒有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學生對職業素養培養滿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職業素養培養方法太落后。
六、討論與建議
1.職業院校應結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調整職業素養培養內容。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招聘職業院校畢業生大多數在一線崗位。這說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準確,符合國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但是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點不符合企業對一線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企業對一線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安全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而學校卻在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因此,職業院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了解企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針對不同職業、不同專業開展針對性的職業素養培養,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的同時,加強學生安全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
2.職業院校應加強學生正確的擇業觀與價值觀教育,糾正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學生主動參加職業素養培養活動的積極性較低,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學生越來越看重工作報酬,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缺乏對職業素養的正確認識,認為良好的職業素養對求職和職業發展沒有多大幫助。因此,職業院校應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學生錯誤的職業觀,讓學生與企業多接觸,使學生深入了解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3.職業院校應構建系統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提高職業素養培養的實效。對于職業院校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企業、教師和學生有著不同的認識,職業院校需要全面考慮三方面的因素,構建科學系統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讓職業素養培養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13]熊志強.基于職業素養培育視角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3(8):72-75.
[2]陸剛蘭.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2008(24):111-112.
[3]趙玲珍.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養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06-108.
[4]王乃國.IPQ育人模式 立足職業素養的個性化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9-13.
[5]虞希鉛,李小娟,焦陽.論當代青年職業素養的教育[J].青年教育, 2013(2):108-112.
[6]安洪斌,王琴.培養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養途徑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100-102.
[7]于進亮,紀鴻飛,唐文君.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策略探究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4(5):55-57.
[8]潘蓉.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初探[J].教育探索,2014(12):134-135.
[9]劉新庚,劉邦捷,李超民.論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現代拓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9):129-133.
[10]朱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24-25.
[11]蔡敏,李超.情商培養課程:美國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新途徑 [J].教育科學,2014(6):85-89.
[12]胡嘯強.職業英語與職業素養的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11):59-60.
[14]張建利,李文亮,車車.依托產學研合作教育提升卓越金融人才職業素養的途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4(4):78-80.
[15]馮燕,羅倩妮,陳艷伶,夏欣愉.高職院校專業社團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作用[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59-63.
(責任編輯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