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驍驍
“板眼”的啟示
孟驍驍

戲曲舞臺上精美絕妙的演唱,名角大腕們“有板有眼”的唱腔,每每令人反復回味。據考證,我國音樂戲曲中的“板眼”的產生及運用始自唐宋之后。所謂的板眼,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民族音樂和戲曲唱腔中的節拍。每一小節中的強拍,多以鼓板敲擊按拍,稱為“板”;次強拍以及弱拍,則以鼓簽或手指按拍,稱為“眼”,合稱“板眼”。板眼作為中國音樂構成中特有的概念,是中國音樂節奏、節拍、快慢、速度的樞紐。明代王驥德在《曲律》中說:“凡蓋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以板眼為節制,故謂之板眼。”可見,中國的音樂和戲曲中非常講究“板眼”,把它作為表現和調控不同人物、劇情、曲調、唱腔、韻律等的最重要的手段。
我們常說的“有板有眼”,通常指說話、做事很有條理。一般把做事穩妥、不毛糙,或者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稱作“有板有眼”。它的近義詞包括有條有理、有條不紊、有聲有色,反義詞則是亂七八糟、雜亂無章等等。可見,“板眼”的涵義及其運用早已跳出音樂和戲曲的圈子,被推而廣之了。人生如戲,生命如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同樣蘊含著“板眼”的規律和哲理。
作為軍人,干工作搞訓練不能總是狂亂無章地“起高調”,也不能總是心不在焉地吞吐呻吟。對于軍旅人生,那宏偉的樂章需要用正確的方向、堅定的理想和科學的智慧去“譜曲”,更需要我們用“有板有眼”的歷練和付出去“奏唱”。部隊訓練量大、任務重,但其中自有規律、有步調、有輕重、有緩急。有板有眼地工作和生活,需要我們有夢想、有藍圖,更需要我們有規矩、有原則;有板有眼地工作和生活,需要我們有設計、有籌劃,更需要我們有節制、有秩序;有板有眼地工作和生活,需要我們有激情、有膽識,更需要我們有智謀、有耐力;有板有眼地工作和生活,需要我們有滿足、有收獲,更需要我們有付出、有取舍。讓我們有板有眼、腳踏實地,踏準踏響強軍之歌的節拍。
【作者系海軍大連艦院政治系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