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凌
人仍然是信息化戰爭中軍事力量的核心
徐勇凌

對一種軍事力量價值的不斷思考和認識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思考和認識可以決定這一力量的發展方向,甚至決定這一軍事力量最終的水平。飛機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于“制空權”重要性的思考;轟炸機的出現,帶來戰略空軍、進攻型空軍等關于空中力量運用的模式轉變;具有精確打擊能力的高機動戰機的出現,代表著空中力量主導戰爭時代的到來。今天,當信息化技術的全面發展和太空軍事化不可避免到來之時,如果我們不能重新思考和認識空天力量的價值,我們很可能會在下一場戰爭中迷失方向。
隨著空中和海上武器裝備的出現,在歷史上,人們曾經改變了對于武裝力量以人為中心的認識——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陸軍,作戰力量是佩帶武器的人,那么對于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而言,作戰力量是載人的機器,力量的核心已經由人變成了武器。對于空中作戰平臺而言,武器的性能與作戰效能是其力量的唯一標志,就像我們在描述一款空中武器的威力時,更多的是描述其高度、速度、機動性等性能指標以及傳感器、武器的探測、殺傷能力,似乎忽略了駕駛飛機的人的能力。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是第一場真正意義的信息化戰爭,隨之而來的新軍事變革瞬間席卷全球,所有國家都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隨著信息戰爭時代的到來,軍事力量的構成與運行模式如何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果說在新軍事變革之初,許多人對于信息主導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甚至表示懷疑,那么今天面對信息技術高度發展,面對由于信息不足所帶來的決策疑惑和行動迷茫,人們對信息之于軍事能力之重要性的認識已成為一種基本共識。不用說現代局部非對稱戰爭中弱勢團隊因為信息缺失而毫無抵抗力的眾多案例,即使是從2O 14年3月發生的馬航失聯事件,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裝備與力量團隊在沒有信息支撐下的行動是多么的盲目。毋庸置疑,在現代戰爭或非戰爭軍事行動中,信息力已經成為最核心的能力,其重要性已經超過決策力與行動力。
在信息化戰爭中,對于決策團隊而言,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相關要素的數量與質量,事件中力量運行的動向是局勢判斷的基本要素,如果不能掌握這些基本要素,要對事件作出應對性的決策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力量團隊而言,他們已經不可能像傳統戰爭中那樣,僅靠從決策指揮團隊那里獲得的信息與指令,就能作出行動部署,他們必須扮演信息獲取者、指揮決策者、平臺操控者和戰場執行者的多重角色。在信息化聯合作戰中,空中力量本身就是信息獲取的重要來源,而每一個平臺既是信息的獲得者,也是信息的接收分發者,還是決策的執行者;平臺操控者不僅是一名駕駛者,他同時是信息員、決策者與行動者。如果說傳統空戰中飛行員的任務只是控制飛機平臺,使其性能與武器效能得以發揮,在現代空戰中,飛行員則既是平臺的操控者,又是武器管理、信息管理、任務管理、戰場管理的決策執行者。在這樣的復雜戰場中,武器本身作為工具的屬性沒有改變,但面對變幻莫測的戰場與復雜的任務,人作為核心要素的價值卻被日益突出出來——人的能力與素質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敗的關鍵要素,這是信息化戰爭時代軍事力量運用的必然結果。
信息化時代仍由人主導戰爭的理念,真正被人們廣泛認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無論如何,隨之而來的對于力量構成模式、力量生成機制、力量運行機制、管理機制以及軍事理論發展的推動,必將從深層次引發一場以人為核心的軍事變革——如何培養人、如何構建新的運行機制、如何發揮人的價值與作用。機械化戰爭時代技術人才是戰斗力的核心,而信息化戰爭時代,信息力、決策力、體系融合能力將成為人才的核心素質,相應的軍事教育體制、軍事訓練體制和作戰體系如何才能適應這種人才需求的巨大轉型,是這場軍事變革的關鍵所在。
(摘自《世界軍事》,題目為編者后加,內容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