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英英
(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8)
TAI Ying-ying
(X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Economics,Xuzhou 221008,China)
近些年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迅速,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強和易腐蝕等特點,對冷鏈物流的要求極高。江蘇省發改委編制的《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 近日出臺。所以,隨著移動互聯和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生鮮農產品電商呈現爆發式增長,江蘇迫切需要改變傳統冷鏈物流模式。
冷鏈物流的主要對象是易腐食品,國外又稱為易腐食品冷藏鏈,是一種特殊的物流形式。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禽、魚、肉、蛋等為主的生鮮產品為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從產地采購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直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處于低溫環境中,以防止農產品的變質和污染。
一方面,農產品在商品流通中質量會隨著溫度和時間而變化,每種產品都必須要有對應的溫度控制和儲藏溫度時間,需要提供不同的貯藏條件,所以農產品冷鏈物流復雜。一方面,生鮮果蔬等易腐爛不易儲存,物流某環節運轉不當,都會導致產品的損壞,所以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協調運轉,每一個環節都高效運作,物流系統化運作,形成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生鮮果蔬等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必須要有低溫的儲藏條件,所以無論是運輸、儲存,還是流通加工、包裝等各物流環節,都必須安裝溫控設備和先進的信息系統。要實現生鮮果蔬等農產品的物流,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因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成本比其他物流產品的成本偏高。
江蘇既是農產品的生產大省又是農產品的消費大省,建成了南京、蘇州、淮安等肉類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通過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和批發市場,江蘇已初步形成了區域性的冷鏈物流網絡;在南通海門、鹽城、濱海分別建設了豬肉、蔬菜冷鏈加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了3年4 萬噸速凍豬肉和蔬菜產品冷鏈物流能力。2014年12月江蘇省發改委編制的《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4-2020)》 出臺:到2020年,江蘇省將基本建成上下游有效銜接的冷鏈物流體系,新增現代化冷庫庫容200萬噸,新增冷藏運輸車5 000 輛,以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消費安全,解決冷鏈“ 斷鏈”難題。江蘇省冷鏈物流比例大幅提高,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40%、55%以上,流通腐損率分別降至12%、4%、5%以下。
2.2.1 農產品物流環節多,物流成本高
農產品物流環節多,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批發、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增加了農產品運輸路線、裝卸搬運和包裝次數,加大了物流損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市場主體對農產品層層加價,直接導致了終端價格的提升。嚴重損害了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江蘇依然是以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為主,直銷的冷鏈物流運作模式很少,而且很難運作。
2.2.2 儲運設施簡陋,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少
由于經濟發展與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蘇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較多集中在蘇南地區,蘇北地區設施簡陋且原始;缺乏專業儲存、保鮮、冷藏和運輸設備,冷鏈物流技術裝備不足。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立體庫等嚴重短缺,農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現象相當突出。運輸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貨車,使用冷藏等專業車輛的非常少。另外雖然公路“ 村村通”工程已開展多年,但是農村公路還是存在著總量不足、通達深度不夠、技術等級低等突出問題。
2.2.3 第三方物流在農產品市場發展落后
目前江蘇省的農產品物流大多由小型物流企業承擔,相關物流技術大多十分落后,導致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耗極大。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損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江蘇省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遠高于這一數值,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物流損耗甚至達到25%~30%。這使得優質農產品常常因為物流質量得不到保證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在江蘇,由于人們意識的問題,由于物流企業發展的原因,極少有物流企業能夠保證對整個冷藏物流過程進行溫度控制,一般只能在流通環節提供冷藏運輸和銷售環節的冷藏儲存,而在生產采摘環節基本無法實現。
2.2.4 無規模化的物流體系,沒有形成供應鏈合作
小農經濟分散經營,所以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在生產地就沒有進入冷鏈物流系統;市場運作中也缺乏統一的物流標準,即使有冷鏈物流標準,由于農民的傳統思想,也較難以執行;種植戶、采購商、物流企業分散經營,缺乏合作,無法進行供應鏈運作。
根據江蘇省農產品發展特點,可以發展“ 電商+冷鏈快遞+智能菜柜”的生鮮農產品直銷零售模式。擴大南京e 鮮美、常州萬家鮮、蘇食肉品電商、連云港菜籃子、1號農場等生鮮電商的影響力。推進雨潤、蘇食等食品加工企業和江蘇凌家塘、南京眾彩等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與快遞企業加強合作,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農產品配送直銷平臺。為了充分利用冷藏設備,節約成本,在同一輛常溫車上既裝載常溫農產品,又裝載鮮活農產品,實現“ 多溫共配”,進行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配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先商流后物流,即先確定購買者,購買者下訂單,鮮活農產品再從儲存的倉庫中進行物流和配送,防止農產品先物流后商流,導致農產品等待銷售或者銷售不出去,在銷售場所占用時間,帶來農產品的保鮮度下降,以致腐爛損害。
江蘇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分散,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個人土地規模小,基本上以農戶為單位。以批發市場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決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可以借鑒日本經驗,鮮活農產品主要通過產地中介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向批發市場出貨,農民合作組織將農產品集中運輸到產地冷庫,采取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配套的流通方式,進行產后的處理化。運輸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也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采取自營冷鏈物流。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商流與物流分離的優點,物流企業可以從產地倉庫運輸農產品以滿足需求。物流企業物流作業集中,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物流過程中,鮮活農產品始終處于合適的低溫環境中,商品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初級農產品得到有效的集中供應。
根據江蘇省各市的地理位置及農業特點,建立江蘇省鮮活農產品“ 綠色通道”模式。江蘇主要的果蔬主產區分布在徐州、鹽城、南通等地區,在這些地區建設具有產后預冷、分揀加工設施的果蔬冷藏保鮮倉庫;江蘇省的水產品主產區分布在南通、連云港、揚州、泰州、蘇州、淮安、鹽城等地區,在這些地區建設配備水產品需要的封閉式站臺、耐低溫設施設備的低溫庫;蘇北地區擁有較大規模的養豬生產基地及家禽養殖基地,因此建造其所需要的節能環保、經濟適用的冷藏冷凍加工儲存設施,從而打造一批面向周邊大中城市的生鮮農產品直供基地。合理規劃布局,利用地區特色,建立協調有效的地區間冷鏈物流體系,確保區域之間冷鏈物流渠道暢通。
[1]江蘇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江蘇省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江蘇商論,2013(2):3-5.
[2]胡軍珠.我國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模式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20):31-32.
[3]楊鈞.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47(2):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