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虎軍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XIE Hu-ju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
通過調查研究和分析,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在對我國農產品物流和高職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基礎上,依據企業對物流管理專業涉農人才需求,提出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業面向和知識、能力、態度進行分析,構建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涉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和目標。
人才培養是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就業為價值取向,注重職業道德和以職業素質培養,注重學生農產品物流基本作業技能的訓煉和組織農產品物流作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專業技能能力和職業綜合素養。依據企業對農產品物流人才需求,基于學生畢業時的就業職業崗位能力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以農產品物流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工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創建“ 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企業頂崗、校企并行”的新模式,培養適應于農產品物流企業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 產教融合”就是結合生產實際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 工學交替”中的“ 工”和“ 學”的主體都是指學生,具體是指學生的工作范圍和學習內容相互交替進行,也就是生產或工作和學習將結合;“ 企業頂崗”是指根據企業生產情況和實際需求,安排學生到企業具體工作崗位上頂替原有工作人員,獨立承擔并完成工作任務;“ 校企并行”包括校企雙方互派并共同培養師資和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共同考核學生等。
通過與農產品物流公司、農產品集散中心、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等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合作,結合農產品物流的特點,改革課程體系與內容。以校企并行專業教學團隊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合作企業頂崗實訓為保障,以培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主線,在對專業目標精準定位的基礎上構建“ 產學結合、工學交替、企業頂崗、校企并行”人才培養模式。
2.1 課程體系構建基本思路。在認真整理物流企業對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需求的調查報告基礎上,詳細分析企業對各層次農產品物流人才需求、企業對農產品物流的崗位需求、企業對各崗位工作人員能力(包括專業技能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需求、企業對學生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態度等四大方面。根據市場調研明確專業定位,再根據專業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根據市場調研和企業調研,以對接物流師職業資格標準,在現代商務職教集團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 專建委”)的專家、學者指導下,明確企業各崗位職責再根據崗位職責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結合崗位職業標準確定教學內容;最后根據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內容構建基于工學結合、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
2.2 課程體系架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引入物流行業及農產品物流企業崗位職業標準開發專業課程,以國家職業資格(助理物流師、助理電子商務師、助理營銷師、農產品經紀人、國際貨代員、外貿物流員)標準構建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技能能力以及職業素質培養課程標準。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與企業深度合作,融“ 教、學、做”三位一體,充分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合作企業實訓基地,形成“ 產學合一、校企并行”的基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中模擬企業生產情境與學生在企業實踐教師指導下,與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下定崗實訓相結合。融合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合作企業的實訓資源,職業標準和教學內容相對接,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相對接,學校和企業共同構建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2.3 課程體系構建模式
2.3.1 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根據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分析,我們培養的專業人才的職業崗位主要分為就業崗位和發展崗位兩大類。就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核心能力與素養分析情況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工作任務表
2.3.2 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1)產學結合原則。農產品從采摘、采購、集貨、運輸、驗收、入庫、在庫、配送到農產品市場開發、客戶服務、大宗貨代等各個工作環節都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教學內容選取上,要根據農產品物流企業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將農產品在生產、流通各個環節中的所需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到教材中去。使學生有目標性、有針對性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能。
(2)工學交替原則。基于農產品物流企業正常運作的時效性、時段性、集中性、復雜性等特點,在根據企業崗位運作實際和結合學生已學專業知識的基礎,在教學活動安排上,基于工學交替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第一是有計劃、有步驟、有效地安排學生進企業、頂崗位開展實戰學習;第二是由校企合作企業和職教集團、“ 專建委”安排專家、學者、工程師等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來校教學;第三是充分利用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內實訓基地開展理論教學和提高專業技能。
(3)循序漸進原則。為了更好地、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依據一般的職業教育規律并根據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的實踐和經驗,以“ 從簡單到復雜、從實例操作到理論總結、從具體到普遍”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
(4)全面發展原則。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中指出的: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生應在掌握專業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根本要求,要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充分考慮到不僅要求學習專業理論,還要提高職業技能,不僅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并以此為原則,通過課程教學、實驗實訓、生產實習等渠道努力做到使學生全面發展。
2.3.3 課程模塊與教學內容設置
(1)職業素養模塊:入學教育與軍訓、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體育、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大學語文、心里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與規劃、就業指導、安全教育;
(2)專業基礎與技能模塊:物流導論、商品基礎知識、運輸管理實務、采購與供應管理、經濟地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物流企業財務會計、物流專業英語、物流市場調查與開發、國際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快遞實務、物流市場營銷、貨代英語、物流信息管理、供應鏈管理、溝通與協同、物流客戶服務;
(3)專業能力拓展模塊:商務禮儀、電子商務、生鮮商品養護、企業管理、統計數據處理與分析、冷鏈物流運營實務、物流法規、管理學原理、物流成本管理、商品包裝技巧、企業物流實務、物流設備、第三方物流項目管理;
(4)實驗實訓環節:運輸管理實務實訓、采購與供應管理實訓、倉儲管理實訓、物流市場調研實訓、電子商務實訓、物流專業綜合實訓、物流沙盤實訓、農產品物流專業技能抽查實訓。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必要環節,也是極其重要和最為關鍵的環節。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同學們的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并培養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等。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由課程實驗實訓、專業實訓、技能綜合實訓課、企業頂崗實訓或企業預就業實習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
3.1 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實踐教學。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中的采購、運輸、配送、倉儲、物流市場調查與開發、國際貨運代理等核心課程都開設有相應的實驗實訓內容,將這些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要求對接起來,按照真實或模擬職業崗位情景,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單元模塊實驗室、現代物流綜合實訓室開展實踐教學。
3.2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實踐教學。根據校企合作企業和現代商務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生產實際情況,有計劃、分批次、按步驟地安排學生到企業生產一線以頂崗實訓、頂崗實習和預就業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充分融合、無縫對接,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和環境中練習、提高專業技能。
3.3 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對接的實踐教學。面向市場、依托行業、服務“ 三農”是高職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辦學的出發點和服務宗旨。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專業教育的開展,專業教育的結果也直接作用于產業的發展。因此,將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對接起來開展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
3.4 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的實踐教學。根據基于工學結合的新農村高職經貿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助理物流師、助理營銷師、助理采購師、國際貨代員、報檢員等職業資格證書。將這些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的需求,有效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能達到通過相應職業資格鑒定的水平。為此,將職業資格證書中相應的技能要求與課程教學、專業技能培養對接起來開展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反饋是對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對實施結果的檢驗和總結,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有效指導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改革直到適應市場需求、用人單位需求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方法之一。
4.1 構建“ 學生—學校—企業—行業”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體系。“ 學生—學校—企業—行業”四位一體評價體系是指學生、學校、企業和社會四個評價主體共同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和對評價結果有效反饋,持續作用并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質量評價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首先,組建“ 四位一體”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工作小組。該小組一般由學生、學校、企業、行業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第二,學生主要反饋初次就業率、專業對口就業率、就業滿意率、滿意程度等指標。第三,學校主要評價和反饋學生課程學習、校內實訓、操行考核、綜合評價等指標。第四,企業主要評價和反饋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的專業知識、核心技能運用以及職業操守、團隊合作、溝通協同等指標。第五,行業主要評價和反饋對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職業業績、行業知名度等指標。
4.2 引入社會第三方質量評價反饋體系。以學校和企業為主題,引入社會第三方質量評價企業,以第三方角度和專業評價方式方法對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進行全方位、客觀、科學、全面的評價。再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校、企業,作為下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對象指標。通過質量循環式的改革、評價、反饋、再改革、再評價、再反饋,達到逐步提升質量的目的。
[1]江建秧.基于高職教育的物流人才供需調查與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3):223-224.
[2]李玉清.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4(1):103-105.
[3]辜麗川,楊露,張友華,等.高校農產品物流工程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4(5):19-21.
[4]鐘昌寶.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0):128-131.
[5]王靜.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考[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150-152.
[6]潘昭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76-79.
[7]許道云.基于物流職業崗位群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6):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