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明
(廣東培正學院體育教學部 廣東廣州 510830)
課程是整個教學工作中的最小單位,它是作為實現教育意義的一種手段,又是從事教育工作、從事教育管理等人員的研究對象。課程對于教學工作有著重要意義,而作為子集的體育課程同樣對體育教學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我們一直在談體育課程改革,是想利用改革之后的新理念、新手段以及新內容等來解決舊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掌握舊體育課程的癥結,才能抓住問題關鍵點,實現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要想讓體育課程改革收獲成效,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現有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和癥結,進而對其做出正確的調整,做好規劃。說到底,課程改革,包括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
高校體育課程根據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引,開始步入了全新的改革時期,“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引起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自從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布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開始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對體育課程進行了各種改革的嘗試。最后“三自主”選項課模式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果取代了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學課程模式,并在我國高校得到了普遍落實。
體育課程改革的最終的成果是要有新的觀念和新的措施,在中國出現過很多改革新觀念,例如技術教學、快樂體育、競技運動等。這些能夠反映當時的體育潮流以及體育價值取向,對促進當時的教育價值與人的培育具有積極作用,然而提出眾多的體育詞匯卻使得體育改革觀念的本質變得不明確。在以往的體育課程改革中,一直有這樣一種現象:體育課程改革者往往對于體育課程的內容以及手段措施的開發比較積極,然而很少對體育課程本質和規律進行深入的探究和認知。因此,大部分體育課程改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導致觀念和思想異常活躍。經歷多次改革之后,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體育課程改革依然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以及教學方式等問題上花費太多精力。當前體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是以技能考核為主。體育課程改革還需要以文化傳承為目的,運動技能的教學只是作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真正需要傳承的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我國體育文化中的優秀人文文化、生活常識等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階段和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階段進行教學。運動技能作為體育的顯性表達,受到體育教師的重視,但這并不能作為體育課程的主要任務。這顯然沒有弄清楚體育課程的本質,忽略了體育與體育課程之間的區別。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并不能等于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的冰山一角。通過每周的體育教學來完成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并沒有那么簡單,因而,拓展體育課程的范疇,開發體育課程資源就顯得格外重要。以前顯性課程的思路是《綱要》中指出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目前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還欠缺一些新意。體育教師往往并不是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也不是體育活動的主體,這是現象一直存在于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更多的成為課外體育活動的監督者,而學生則成為被動者。這說明高校體育課程的資源開發還遠遠不夠,也缺乏新意。當前體育課堂教學的典型模式有“三(四)自主”教學模式、“俱樂部”教學模式、“主附項兼修”教學模式以及“一體化”教學模式等等?!斑@些教學模式的主線顯然是以運動項目為主進行劃分的,這一做法顯然忽略了大學生的能動性,而且其參與的運動項目并不一定在參加工作后能夠成為自己健身的手段[1]”,“大學生不可能永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增強體質的身體練習活動[2]。”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和系統規劃與設計的過程。學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統、有目標的實現人的社會化[1]?!斌w育課程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同樣需要一定的系統性。體育課程改革是一個持續的探索過程,因此課程改革“必須在一個整體的、歷史的、長遠的大視野中展開[3]?!碑斍暗捏w育課程改革是在不同教育階段分開進行的,分為基礎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這樣的改革方式導致了體育教學目標、內容以及手段等方面的重復。以足球為例,在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階段,學生一直在上足球課,然而教學目標和內容等基本相同,導致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缺乏系統改革的體育教學方式在體育課程改革中現得尤為突出。“我們沒法辨別出大學體育課程目標與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有什么不同,這不僅在課程論上是不允許的,更會在教學實踐中造成混亂[4]?!碑斍绑w育課程改革不止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缺乏系統性,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同樣存在一些與現實嚴重不符的情況。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是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最好階段,體育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一階段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實和發展。初中和高中或迫于升學被放棄,或迫于現實的壓制受到“冷落”。這樣的情況使得體育課程不能在各個教育階段得到有效的開展,顯得名存實亡,影響了體育課程教學的系統性。
隨著知識的提升、經濟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體育學生要廣泛就業,體育工作崗位競爭壓力增加,要求畢業生能夠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因此,體育教學及課程改革的方向應該朝著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基礎體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向發展。在這種形勢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要以學以致用為路徑,嘗試新的改革觀念和思路。
教育是一種“尊重并提升人的主體性,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5]”的活動,在當下體育教育“個性化、生活化、終生化”為主流的背景下,如果體育課程單純的傳承運動技能便會失去存在的價值,體育課程的價值便不能體現。體育課程中傳授的知識除了運動技能之外,更多的是精神、意識教育。例如,體育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團結互助等精神。以生活為視角,加大體育課程改革的重構研究應成為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發展的方向之一。
在體育課程中,要認識到學以致用的本質特征,要努力實踐并強化實踐技能。在傳授體育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將學以致用的思想貫徹給學生,并不是僅僅是把教科書上的內容講明白。教師教書育人的目的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教給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新知識、并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實踐和創新。之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運動訓練學課程舉例,有些教師過分強調訓練原則、訓練方法等要點,結果學生為了通過考試或為了考出好成績,用功去記憶。然而,在考試結束之后,學生早已經將所學知識忘得所剩無幾了。而且,學生更多的只是記憶了各種訓練方法的定義和概念,卻不知道如何去應用這些訓練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從實踐應用能力上體現學以致用的體育課程改革思維。
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三自”能力,即自我鍛煉能力、自我監督能力以及自我評價能力。讓終生體育深入學生成長的各階段。堅持鍛煉身體、達到終身受益的教育目的。體育教師一般會按照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來進行體育教學,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不過,這些措施距離《綱要》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要求顯然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將學生作為資源開發的對象,這一問題便可解決。大學生在不同時期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大學生不同年齡時期身心發展狀況,不同學期的培養目標要求,將各個階段的目標細化。例如設置發展速度訓練的專題,要求學生打破原有的課程局限,跳出田徑項目的限制,將發展速度訓練的方法進行全面講述,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到體育知識,同時可以讓學生領略到不同地域的體育文化。“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學生是什么,還要告訴學生為什么,這樣才能可以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p>
當前體育課程改革比較分散,小學有自己的改革標準,初中有自己的改革目標,大學也有一套規章制度。這種各自為政的改革模式有它的優勢,同時限制了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我們應該在目前各教育階段分散改革的模式上有所突破,系統的總體規劃學校體育課程。只有系統的推行體育課程改革,才能真正實現各個階段體育課程的統一和整合。當然,出系統推行體育課程改革之外,還要多途徑的開發體育課程資源。例如,在小學階段可以利用體育游戲的形式開展體育教學,在中學階段主要教授體育技能的方式開展教學,大學階段則主要以知識傳承、傳承體育文化為主進行教學。體育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要踏踏實實的研究,認真負責的執行。如果過分依賴一些流行觀念和口號,那么改革注定成為一種形式,而無法成為一種成果。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資源建設也不要只停留在課堂與課外等顯性資源上,還要多注重校外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等隱性資源的開發。學生作為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對象,也是今后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重點方面,應該得到重視。
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在國家注重“健康第一”的改革思潮中,我們同樣要注意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培養問題。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好的轉化為實際工具而運用的能力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應該得到重視,注重發展學生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充分發揮所學知識,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適應社會的需求才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
[1]鄭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癥結與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8):82-86.
[2]李明學.“健康第一”思想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關系[J].體育與科學,2000,21(4):58-60.
[3]張榮偉.“新課程改革”:本體結構、認知框架與改進思路[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32-138,155.
[4]程傳銀,鮑志宏.關于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課程論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25(4):75-77,80.
[5]謝登斌.世紀之交師姐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8(3):35-40.
[6]楊新生,李明學.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加強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4):109-111.
[7]孫洪濤.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