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龍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學 河北三河 065201)
對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恢復方法研究
孟龍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學 河北三河 065201)
近年來,體育運動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各個學校也加大了體育活動的開展力度。然而,在體育訓練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運動損傷。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將會引發嚴重后果,除會干擾正常學習、影響身體健康外,還會制約體育訓練的開展、影響日常學習與生活。因體育訓練階段會出現運動損傷,對學生自身、教師教學和學校辦學等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該文對于體育訓練損傷問題的探討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學校 體育訓練 運動損傷 原因分析 恢復方法
在體育訓練過程中,普遍存在肌肉損傷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為運動技術動作缺少規范性、準備活動不到位、場地器材的制約、肌肉負擔偏大、動作幅度過猛等。經過多年實踐教學探索,筆者針對體育訓練損傷得出了個人見解,并提出了相應的恢復方法,希望能為體育運動損傷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降低傷病的出現幾率,提升訓練水平。
運動損傷指在運動活動中所出現的損傷,同時,損傷部位和訓練內容、專項技術密切相關,產生運動損傷的原因較多,可能是因為訓練水平不高,也可能是因為動作不規范、自我保護能力薄弱等[1]。分析以往出現的體育運動損傷可知,急性多于慢性,由此可知,一旦出現損傷,應立即處理、有效治療,盡可能采取可行、合理的方法,讓損傷部位快速恢復,相反,將可能耽誤治療。
2.1 一般損傷的引發因素
2.1.1 訓練準備不充足
訓練準備是安全、有效開展體育訓練活動的前提條件。訓練準備活動是指應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其處于興奮狀態,提升系統活動功能,讓學生自身緩慢過渡至緊張活動狀態。若開展體育訓練前期,訓練準備不充足,則無法統一協調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其余器官,待開始緊張運動后,學生自身的肌肉力量將會不足、彈性較差、伸展性不良。因學生無法將訓練準備有效融合到訓練內容中,在具體的體育訓練階段,高負重部位自身的功能將得不到顯著改善,待完全恢復運動功能之前,非常容易出現運動損傷,外加訓練準備階段由于用力幅度過大或者速度偏快,將會出現肌肉拉傷,存在扭傷關節的可能性[2]。
2.1.2 身體功能欠缺、心理狀態不理想
若訓練者的身體功能欠缺、心理狀態不理想,也可能在訓練過程引發運動損傷。若學生睡眠質量不高、休息不充足、傷病剛剛恢復、肌肉處于疲勞狀態、動作準確性不高、身體協調性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則會引發運動損傷。同時,因心理狀態影響著運動損傷,若情緒低落狀態下開展體育訓練,則訓練的參與性也不會很高,膽怯、畏懼和猶豫等心理將可能引發運動損傷。
2.1.3 背離解剖生理特點
在學校體育訓練過程中,若背離解剖生理特點,將會引發運動損傷。若肩周肌腱和周邊組織出現擠壓作用以及產生摩擦時,由于局部組織處于弱勢地位,外加外力作用非常容易出現運動損傷。
2.2 肌肉損傷的引發因素
2.2.1 突然用力
突然用力產生在杠桿原理之上,在撐桿跳訓練過程,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身體協調性,跨越欄桿時上身應靈敏地前移。確保大腿壓著地面,另外,在起跳過程,腳應迅速蹬地,進而在運動全程時刻讓身體充當支撐點,即杠桿原理[3]。但若從醫學解剖領域而言,肌肉周邊的短力臂作用力顯著低于反作用力,使得肌肉積聚較多力量,非常容易出現肌肉損傷。
2.2.2 生理性變化
長時間開展體育訓練將會增加肌肉體積,待肌肉體積變大,因周邊筋膜彈性不足,一旦肌肉開始工作,小血管大面積擴張,進而擴大肌肉血液流量,導致肌肉體積再次擴大,使得肌肉組織處于缺氧狀態,細胞內環境出現變化,產生乳酸,體液通過毛細血管慢慢深入,引發肌肉水腫,加大肌肉間隔壓力,制約血液循環,經由間隔內肌的作用牽引骨膜,出現炎癥,最終產生疼痛感。
2.2.3 超強負荷運動
針對體育運動損傷的調查結果顯示,若運動量過大或者運動強度過高均可能引發肌肉損傷。在體育訓練過程中,若運動量編排不科學,可能降低身體素質,使得學生產生身體疲勞,因肌肉過度使用,最終可能出現肌肉癱瘓。
在學校體育訓練過程中,一旦出現損傷,應立即處理,有效治療,如果耽擱將會干擾學生的正常成長、影響身體發育。現階段,針對體育運動損傷主要采用物理與中藥養護等恢復方法,上述方法具有副作用較小、可快速恢復的優點。
3.1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是一種較為實用、安全、可行的運動損傷恢復方法,可快速恢復,其中冷療法的應用效果最為顯著,受眾群體較廣,這是因為冷療法可使局部皮膚溫度顯著下降,讓毛細血管大幅收縮,以此來控制出血量,制約中樞敏感性,最終實現消炎、止血和減輕疼痛感。隨后,對損傷部位進行合理包扎,并抬起受傷肢體,以免再次出血。目前,在醫學領域中同時存在冷療與熱療這兩種療法,常規條件下主要應用冷療法,然而,偶爾也會應用溫熱療法,例如,紅外線照射,此種療法也可促進身體恢復[4]。
3.2 中藥養護
待出現體育運動損傷后,可實施中藥養護治療。中藥的使用和研究時間較長,我國在引入西醫療法之前,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主要使用中藥。同時,中藥在治療和恢復運動損傷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享譽世界。中藥還具有治標治本、經濟實惠、療效顯著的特性。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主要包含外治方劑與內置方劑這兩種,其中外治方劑下分為膏藥與外敷藥等,內置方劑包括丹藥和丸藥等。在治療實踐中,應結合損傷部位,參照損傷程度選擇相應的制劑,同時,一定要進行消炎與止痛處理,進而加快學生恢復,使其盡早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3.3 按摩療法
學校開展體育訓練活動時,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可采用按摩療法,此種恢復方法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并可快速恢復損傷組織。在古代便開始利用按摩療法來治療疾病,且廣為流傳。若想應用按摩療法則一定要掌握人體生理結構,熟悉各個穴位。對于運動損傷而言,按摩療法主要被應用在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中,同時,療效顯著,速度較快,此種療法簡單可行、經濟合理,非常適合大眾學習。也恰恰因為這一點,古代按摩技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學習和應用群體較多。然而,按摩也是具有特定章法的,并非雜亂無章,且手法至關重要,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方可快速恢復損傷部位。通俗來講,按摩手法一般由按、摩、拉等組成,在應用實踐中需要結合人體部位選擇適宜的手法,進而實現治療[5]。
3.4 運動療法
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康復訓練能夠維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確保代謝活動具有運動適應性,以免由于訓練終止而產生疾病,規避肌肉萎縮問題的出現,防止關節的不良變化。采用運動療法來治療和恢復運動損傷的作用原理為:經由運動鍛煉讓肌原蛋白內部的肌蛋白的含量發生改變,強化肌肉力量,調整血清睪酮水平,增加肌管,最終快速恢復損傷肌肉。因訓練強度不同,相應的恢復效果各不相同。對于肌肉急性拉傷,可實施小強度訓練,讓受損肌肉面向良好的一面慢慢恢復;實施大強度訓練時,因受損肌肉會出現適應性變化,肌肉極限強度與伸長量等都會顯著改善,可能恢復到損傷之前的狀態。然而,肌肉彈性剛度參數也會驟增,肌肉彈性大幅下降,這表明可能會威脅再次損傷。因采用的訓練方法存在差異,相應的肌肉恢復效果也各不相同,其中牽張訓練有利于拉傷肌肉恢復,而跑臺訓練有利于拉傷肌肉內部收縮力的控制,但不存在效應累積。在應用運動療法時,還應注意,損傷初期,若運動量過大將會降低肌肉恢復效果,然而,在損傷后期需要實施大量的訓練,進而快速恢復最初的運動能力。
一旦出現體育運動損傷,除需要立即采用物理、中藥養護、按摩和運動治療等恢復方法外,為降低運動損傷的不良影響,在常規體育訓練活動中還應重視訓練準備、加強動作指導。學生應聽從體育教師的指揮,認真進行課前準備活動,讓身體處于運動狀態,并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邊是否可能出現危險,如果存在危險,則應采取相應措施,盡量規避,慎重選擇活動區域,確保訓練場所平整、安全[6]。同時,指導學生合理選擇體育訓練項目,不允許長時間超負荷運動,且在訓練過程應服從安排,聽從指導,以免造成傷害。
經過上述研究探討可知,由多種原因共同引發體育訓練損傷,一旦出現運動損傷,將會對日常學習、學生自身健康與體育訓練的開展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在常規體育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與學生均應提高警惕,盡可能降低此類問題的出現。同時,學校應大力宣傳健康、規范、適度訓練的重要性,讓學生從自身做起,注重訓練細節,以免出現損傷,實現快樂學習與健康成長。
[1]宋晨.學校體育訓練中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恢復方法[J].才智, 2015(7):259.
[2]張俊龍,都玉華,張勇,等.學校體育訓練中常見運動損傷的原因及恢復[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4,32(1):56-57.
[3]張現.中學生體育訓練常見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7(6):83-85.
[4]賈國位.課余體育訓練的運動損傷與防治研究[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5(4):99-100.
[5]陸泓.淺談中學生體育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及預防[J].中國市場, 2013(13):102-103.
[6]吳艷玲.青少年學生體育訓練準備活動的組織技巧[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2(20):125-126.
G8
:A
:2095-2813(2015)10(a)-002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