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 季葦 袁圣敏 黃凱
(1.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實驗附屬中學體育組 北京 100032)
平衡功能是指人體在特定的環境中(無論是靜態還是動態)控制其重心,從而保持身體姿勢避免運動損傷和不跌倒的一種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平衡功能的下降與中老年人的跌倒發生密切相關[1]。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調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跌倒發生率約為33%,其中一半以上會出現再次跌倒現象[2],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獨立生活、引發其他疾病甚至誘發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下肢肌力的減退、關節柔韌性的降低、前庭功能和本體感覺的下降與帕金森、腦卒中等中老年疾病的發生均可使平衡功能受到影響。我國傳統健身項目(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是中華民族健身文化的瑰寶,已被大量研究證實可有效改善平衡功能,是預防跌倒的有效方法。該文綜述我國不同的傳統健身項目對改善中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效果,為中老年人科學地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運動來改善平衡功能提供理論依據。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肌力將出現快速下降現象。研究發現,人過50歲后,肌力每10年就會下降12%~15%,其中下肢肌力的退化最為明顯。目前相關研究發現我國傳統健身項目可延緩中老年人下肢肌力的減退現象,進而促進身體平衡。賈紅毅[3]以八段錦作為干預因素,設計了股四頭肌肌力測試來檢測對下肢肌力的鍛煉作用,發現八段錦練習對老年人股四頭肌肌力的向心收縮能產生明顯影響,對離心收縮產生的影響不顯著。股四頭肌是人體中最大的肌肉,也是維持身體及下肢直立的主要肌肉群,在保持平衡功能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許多文獻表明,五禽戲不但可以調節心、氣,通過鍛煉還可增強腿部力量,提高平衡能力。謝萌[3]的研究發現在五禽戲的猿提動作練習后,受試者小腿三頭肌的腓腸肌肌電數值呈明顯上升趨勢。另有研究發現,在進行太極拳運動的中老年人中,其下肢穩定性、雙腿平衡能力水平較高。一項縱向研究表明,中老年人進行為期16周的太極拳訓練后,受試者下肢力量和單腿站立時間結果明顯高于快走組[4]。
綜上所述,大部分研究表明,傳統健身項目對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而這種促進作用可能是由于對下肢肌力的改善所引起的。但仍有相關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例如,金昌龍[5]的研究發現,盡管長期的太極拳練習可延緩中老年人平衡功能的下降,但腿部力量與平衡功能之間不存在直接關系。總體來說,傳統健身項目通過延緩下肢肌力衰退對中老年人平衡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骨健康與全身狀況相關,下肢肌力的減退使骨組織的載荷能力明顯下降,跌倒的機率大大增高。中老年人的跌倒不僅能夠造成骨折,同時由于跌倒引起的長期臥床極易引發骨質疏松等并發癥狀,嚴重影響到中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推出的體力活動與骨健康立場聲明中指出:增加力量的活動可以使骨骼獲益。王忠山等[6]提出,長期從事太極拳練習能夠對骨骼肌肉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的刺激反應,顯著減少人體內骨礦物質的自然丟失,使骨密度保持穩定。張素珍等[7]采用雙能X線吸收法(DEXA)和放射免疫法檢測長期堅持木蘭拳練習的中老年人骨密度,發現長期木蘭拳練習有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并認為介入的時間越早越好。同時,有研究等采用自擬的益氣壯骨湯并五禽戲來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18例,總有效率為88.8%,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如上所述,我國傳統健身項目,特別是能夠增強下肢肌力的練習,在促進平衡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并且介入的時間越早越好。
柔韌性即關節和關節系統的活動范圍。據報道,關節柔韌性與中老年人平衡功能有著密切關系,我國傳統健身項目用于中老年人關節柔韌性的治療和康復也顯現出良好效果。王華[8]的研究發現,太極拳和健步走均能有效緩解老年人的平衡功能,且與健步走相比,太極拳運動可使老年人髖、膝、踝關節的活動范圍更大,更加有助于啟動機體平衡控制調節,從而提高關節柔韌性;另有研究結果發現,踝關節的活動范圍與下肢的肌肉控制和肌肉力量呈正比關系。不僅如此,五禽戲的練習也可以提高練習者的關節柔韌性。何宜忠[9]等發現,在鳥戲練習中,隨著人體重心的上下起伏,膝關節是控制整個運動的主要核心,老年人長期練習鳥戲膝關節穩定性會出現顯著提高。除此有研究發現,長期練習八段錦和易筋經的中老年人關節靈活度和平衡能力均能得到明顯提高,提示我國傳統健身項目具有顯著改善中老年人關節柔韌性的有效作用。
前庭系統,作用于人自身的平衡感和空間感,在人體維持平衡中占主導作用。陳文鶴[10]在文中提到人過60歲后前庭系統的退行性性變會變得非常明顯,實驗結果證實70歲以上的老人前庭系統內感覺細胞將會減少40%。上述變化可使中老年人前庭系統的反應減退,造成平衡功能障礙。研究發現,長期的木蘭拳練習能夠提高前庭系統的綜合處理能力。有研究應用PJ-I型電腦人體平衡功能檢測儀測定在轉椅上以1周/2s速度均勻旋轉10轉后中老年人閉眼時的平衡能力,發現6個月的木蘭拳練習對中老年人的前庭功能改善不顯著,但經過12個月的練習后, 其動搖程度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出現了顯著性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前庭系統的刺激機制,如果不能堅持長期鍛煉,之前鍛煉的效果將會在不久后消失。此外,長期練習木蘭拳、太極拳、五禽戲等傳統健身項目能夠有效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統機能,可延緩由于前庭組織缺血致使的前庭功能障礙。
本體感覺一詞最早在1893年由Charles Sherrington提出,主要包括平衡覺系統(主要感知身體的姿勢和空間位置變化)和運動覺系統(主要感知四肢和身體的相對位置)兩部分。本體感覺的傳入對軀體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據研究顯示,大部分研究顯示我國傳統健身項目與本體感覺之間存在正相關。特別是一項研究顯示,太極拳練習者本體感覺要明顯優于游泳運動者和無運動者[11]。但也有部分研究認為二者之間呈負相關,Li[12]等的一項研究顯示,太極拳雖然對老年人的總體平衡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本體感覺卻沒有發生顯著性提高;但其樣本量僅有5例,所得結果可能與其樣本量過小有關。除太極拳項目外,易筋經的動作中融入了大量強化本體感覺輸入的元素,如“摘星換斗”中的頭眼配合,“倒拽九牛尾”中支持面和重心的變化等,為中老年人提高本體感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有實驗證實,經過12周的易筋經干預,中老年人的本體感覺產生良好效果。太極拳與易筋經對中老年人的本體感覺同樣具有促進作用,但易筋經主要以提供不穩定的狀態來增加各種感覺輸入和姿勢穩定控制能力,是與太極拳最大的區別。此外,在木蘭拳練習時,膝關節基本保持在半蹲位,并有較多的轉身、旋轉和左右輪換交替的單腿支撐動作,需要本體感覺和各系統的良好協調工作才能完成,所以長期進行木蘭拳練習可提高本體感覺的敏感性,對中老年人的平衡功能產生調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中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錐體外系退行性疾病,平衡失調是其臨床主要特征之一。在2012年國際頂尖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太極拳干預PD的報道后,太極拳對PD的治療效果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認可。朱毅[13]等采用太極拳對PD患者進行4周的康復治療,與治療前相比,太極拳組的Berg平衡量表評分均明顯改善。有學者認為PD所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礙可能與前庭系統功能失調有關。還有一些研究報道認為,長期規律的八段錦練習可以對錐體外系神經系統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進而對人體的平衡功能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因此,長期的傳統健身項目練習可有效緩解和治療PD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礙。
腦卒中(Cerebral Apoplexy,CA)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及其他系統機能的改變而引起的中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極易導致平衡失調。于敏華[14]等較早的開始探討太極拳應用于CA康復的可行性。目前,經過一系列的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太極拳康復法與CA的現代康復技術有諸多相合之處,其臨床應用價值也得到了醫學界的一致認可。一項研究選取48例CA患者觀察簡化太極拳對其平衡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經過3個月的練習后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分值有所提高。有學者應用太極拳聯合Prokin平衡訓練儀對CA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結果證實太極拳組的患者各項指數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并優于對照組。另外,白艷杰[15]等人多年來對八段錦結合功能訓練和康復鍛煉改善CA患者的平衡功能進行研究,發現兩種方法均可有效改善CA患者的平衡功能。另有研究提示易筋經也是CA患者恢復期可選擇的有效體療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長期進行我國傳統健身項目的鍛煉能夠提高中老年人的動靜態平衡能力。由于人體的平衡功能涉及多系統、多器官的共同參與來維持,因此造成中老年人平衡功能障礙的原因也是千差萬別,其特點也不一樣。本文從下肢肌肉力量、關節柔韌性、前庭功能、本體感覺與中老年疾病等5個導致中老年人平衡功能障礙的角度闡述了我國不同的傳統健身項目對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為中老年人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項目進行體育鍛煉,提高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1]張建國,譚明義,毛文慧.中老年人靜止站立時平衡機能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5):604-607.
[2]Rubenstein LZ.Falls in older People: epidemiology,riskfactos and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J].Age and Agemg,2006,35(2):1137-1141.
[3]賈紅毅.八段錦鍛煉對預防老年人跌倒的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3.
[4]謝萌.健身氣功五禽戲平衡動作對下肢穩定性的運動解剖學與肌電分析[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
[5]孫威,毛德偉,逄峰,等.太極拳和快走練習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5):75-78.
[6]金昌龍.太極拳練習對中高齡者動態平衡機能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6):67-70.
[7]王忠山.練習太極拳老人骨健康狀況的多年追蹤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79-81.
[6]張素珍,盧福泉,陳文鶴,等.長期木蘭拳練習對圍絕經期婦女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及骨代謝相關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1,20(4):483-485.
[8]王華.太極拳和快步走鍛煉對老年人靜態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2(34):6657-6658.
[9]何宜忠,鄭德梅.健身氣功·五禽戲之“熊戲”健身養生作用[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0(3):49-50.
[10]陳文鶴,郭黎,馬俊杰,等.長期木蘭拳練習對中老年人平衡調節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68-75.
[11]虞定海,王三,楊慧馨,等.24周太極拳鍛煉對中老年人靜態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12):1115-1119.
[12]Li JX,Xu DQ, HongY.Effects of 16-week Tai Chi intervention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of knee and ankle in older people[J].Age Ageing,2008,37(5):575-578.
[13]朱毅,李建興,李凝,等.太極拳對早期帕金森病運動控制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55-358.
[14]于敏華,王衛東.太極拳訓練與偏癱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2,8(7):447-448.
[15]張銘,郭健,白艷杰,等.八段錦聯合康復鍛煉對中風病患者平衡功能影響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0):2438-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