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喆(國家體育總局秦皇島訓練基地(中國足球學校)運動康復中心 河北秦皇島 066004)
探究功能性訓練以及預防運動損傷的具體方法①
馬喆
(國家體育總局秦皇島訓練基地(中國足球學校)運動康復中心河北秦皇島066004)
摘 要:功能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身體功能提升,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協調能力、柔韌性。運動損傷在接受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發生率較高,會對運動員的比賽、正常訓練均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也會降低生活質量,還可導致運動壽命縮短,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均不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會下降。提升功能性訓練能力,可以提高人們的運動能力,將運動壽命延長,同時有利于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該文主要分析功能性訓練與預防運動損傷的具體方法,便于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
關鍵詞:功能性訓練運動損傷預防
運動訓練有利于增強身體體質,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尤其對于運動員而言,他們的運動負荷量較大,運動強度也大,在運動過程中,若稍不注意,極有可能發生運動損傷[1]。近幾年,功能性訓練在人們的體能訓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人身體的協調能力,提升柔韌性、穩定性、靈敏性等多方面的運動能力,效果顯著,可對運動損傷進行預防,降低損傷發生風險。
功能性訓練于1997年被提出,這一理念充分重視人體完整運動鏈作用,訓練方式獨特,可提高人們運動的爆發力,提高肌肉體積,在訓練過程中,遵循動態性、穩定性、平衡性訓練的原則,其表現形式為多個維度與運動關節參與,能夠有效對身體重心能力進行控制[2]。接受功能訓練后,即便身體處于不穩定狀態,也可以被控制,提高人的本體感覺功能,在訓練過程中,要將損傷預防、身體結構、身體機能三者結合,便于控制運動損傷發生率,促進訓練質量的提升,可增強體質,將運動壽命延長。
特異性原則是遵循功能性訓練的最基礎原則,功能性訓練并非傳統的某塊肌肉孤立訓練,它需要提升人們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提升肌肉協調性,訓練的目的并非肌肉,而是動作,能夠促使肌肉協同運作,促進肌肉力量的提升,提高人呢的運動爆發力、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除此之外,功能性訓練還需對實際動作進行模仿,明確技術活動的生理特征,對訓練方法進行選擇。
在訓練過程中,強調神經系統合理控制肌肉,確保小肌肉得以訓練,同時也可訓練深層穩定肌,強化心理暗示作用。在功能訓練中,可以通過意念、意力操作,達到提升人體適應性的目的,可優化人體的運動能力,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另外,功能訓練非常注重人體關節的訓練,關節部位的穩定性、靈活度會對體能發揮造成直接影響,若關節部位的穩定性不佳,則可能出現人體動作不對稱的情況,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3]。例如踝關節穩定性不佳,則會連累膝關節,導致該關節部位出現疼痛癥狀,髖關節的靈活度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可誘發背部疼痛,胸椎的靈活性也會遭到破壞,引起下背部、肩背部出現疼痛癥狀[4]。一般而言,功能訓練的主要目的并非訓練外表肌肉形狀與體積,而是要注重與意識的統一,重視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確保小肌肉的協調發展,將預防運動損傷、運動訓練兩者結合。功能性訓練可以促進人體運動能力的提升,在運動損傷預防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應用效果較好。
2.1核心肌群的訓練
人體若接受本體感受與核心區穩定肌群訓練,有利于促進核心區關節穩定性的提升,可將核心區穩定性提升,確保機體的協調能力增強,對改善肌肉動力功能鏈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可增強人體的運動能力,控制運動損傷發生風險,支持、穩固軀干[5]。
核心肌群增強后,可支持、穩定自身的運動技能、身體姿勢,可促進骨盆、脊柱的穩定,對人體的平衡性、控制力有著較好的改善作用,可促使能量消耗降低,對提升肢體協調能力非常有利,可有效控制運動損傷發生率。人體在快速發力動作過程中,可充分發揮核心肌群的作用,將肢體在動作中的位置保持,穩定深層小肌肉群,能夠對肢體起到保護作用,可降低運動損傷發生風險。提升核心部位的力量、穩定核心力量,可達到保護脊柱的目的[6]。另外,對核心部位的協調能力進行調節,能夠為上肢、下肢穩定肢體的建立提供條件,可對肢體損傷進行預防。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借助其他的小工具,例如小蹦床、平衡墊、平衡板、瑞士球等,促進本體感受訓練,將肌群力量充分穩定。
2.2力量訓練
運動素質的基礎就是力量素質,通過強化力量訓練,也有利于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就競技角度而言,擁有力量之后,才能夠有速度,才可促使肢體更加具備靈活性。從運動損傷預防方面而言,在力量訓練中,必須要具備規律性、針對性,將肌肉群不平衡因素克服,增強運動員身體的自控能力,提升他們的關節穩定性,有利于促進機體緩沖震動能力的提升,可將重復刺激強度減輕。力量訓練并非單純體能訓練,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功能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要意識到這一點。
2.2.1抗阻力訓練
抗阻力訓練能夠促使肌肉力量的提升,使人體肌肉功能得到改善,降低肌肉損傷的發生風險。人們接受抗阻力訓練后,能夠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并且這一訓練可被應用于醫療康復訓練中,對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有促進作用,可將肌肉痙攣解除,促使關節活動幅度盡早恢復,還能夠促使關節承受能力、肌力大大提升,同時還可達到拉伸強健韌帶的目的,可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7]。
2.2.2靜力性力量訓練
靜力性力量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短小肌群、肌肉群、深層肌群產生變化,該訓練能夠將人體關節穩定性提升,對運動損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神經肌肉募集能力、肌肉控制能力的改善,對肌肉萎縮還可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2.2.3離心收縮力
離心收縮力可以將肌肉抗牽拉能力大大提升,有效降低肌肉損傷發生風險,有資料顯示,提高離心收縮力的適應性后,當人體在承受較大負荷的過程中,肌肉更堅韌、更強壯的條件下,對肌肉蛋白合成有促進作用,可增強肌肉力量,保護肌肉,降低損傷發生率[8]。
2.2.4自由重量訓練
自由重量的訓練對訓練場所有一定要求,需于三維空間內進行,便于強化人體肌肉系統的穩定性與控制能力,功能性顯著,通過接受自由重量訓練,可具備移動自身身體的功能,例如在懸吊訓練中,需要接受深蹲訓練,這表明這項運動對下肢部位的力量有較高的要求,在不改變負荷的情況下,可對訓練機器設置進行調整,將訓練難度加大[9]。
2.2.5超等長訓練
人體接受超等長訓練后,可促進肌肉牽張反射肌能的改善,神經肌肉系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利用最快速度,控制肌肉拉長,確保神經肌肉控制變得更完善,展現運動爆發力,促進肌肉反應速度的提升,控制運動損傷發生風險。
若人體擁有良好柔韌性,則在運動過程中,可將關節活動幅度增加,同時能夠使運動動作美感增加,可隨意支配動作,促使運動效率得以提升。伸展訓練對人體柔韌度的培養非常有利,同時可對肌肉力量進行發展,確保肌肉的爆發力與彈性功能充分發揮,降低肌肉勞損、肌肉僵硬發生率,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拉伸訓練是很多活動項目的前提準備工作,一般而言,準備活動中均需利用拉伸訓練,對訓練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拉傷進行預防,例如在動力性柔韌練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拉伸訓練,將肌肉伸展范圍拉大,對肌肉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利,可促使人體運動表現力增強。完成訓練后,還可以通過拉伸運動,放松疲勞的肌肉,對肌肉代謝物的排出有促進作用,能夠促進運動員身體能力的恢復,將局部損傷減輕,可促使關節活動能力盡早恢復,對血液循環有促進作用,恢復機體柔韌性,放松軟組織與肌筋膜。
動態拉伸實際上是對軀干肌肉群、四肢的拉伸訓練,經離心收縮力后,可通過快速向心收縮達到目的,能夠提升自身爆發力。如果向心收縮力、離心收縮力兩者間的時間越短,則能夠存儲更多的彈性勢能,便于向心力的轉化。運動者在肌肉體積未產生變化的情況下,可合理控制神經肌肉,使神經肌肉能力得以優化,增強穩定性,對肌肉的平衡性、穩定性、靈活度、柔韌性進行訓練,增強肌肉組織的功能性,確保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兩者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強化關節活動范圍,運動者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自身運動能力的提升,可作連續動作,提升動作幅度。經動態拉伸動作,可確保肌肉能力增強,控制運動性損傷的發生率,能夠將運動壽命延長。
在目前的運動中,幾乎所有體育項目都對平衡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運動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確保在比賽中以最好的狀態完成比賽項目。在訓練期間,可能會出現重心偏移的情況,一旦感到身體偏移,要通過平衡能力,促使身體平衡得以維持,若運動者缺乏較好的平衡能力,則可能出現運動補償,對技術發揮造成很大影響,還可能誘發運動損傷。平衡訓練有利于促使肌肉神經控制率得以提升,它是一種漸進性、系統性、目的性較強的訓練方式,對肌肉多個維度進行強化,可將控制能力大大提升。運動者可以充分利用運動神經系統,對信息進行調節與反饋,控制肢體平衡。
對于運動員而言,如果比賽安全不合理,或者運動訓練方式不科學,便可能造成運動性損傷,若損傷問題未及時得到糾正,則可能出現局部慢性損傷的發生,對運動訓練計劃產生較大影響,在損傷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導致運動者出現肢體功能障礙,還可能對其生命構成威脅。運動者可以通過參與功能訓練,強化自身的保護能力,預防軟組織損傷與肌肉損傷,對運動性損傷可起到預防作用。在功能訓練是一種系統性的訓練方式,可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率。本文主要對功能性訓練進行了簡單的闡述,然后分析了這種訓練方式的預防運動損傷中的具體應用過程,有利于為運動損傷的預防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楊杰,楊飛,黃文硯,等.基于運動解剖學理論的身體功能訓練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思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2):214-215.[2]張舒暢.體能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及其康復手段[J].現代教育科學,2014(12):178,54.
[3]黃梓航,王雷.預防功能性訓練運動損傷的理念及應用概述[J].實用醫藥雜志,2014(11):973-975.
[4]陳杰,陳月亮,吳佳偉等.功能性訓練及其在運動損傷預防中的作用研究——以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為例[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83-86.
[5]蘭龍軒,劉葉鑫,黃鑫.探討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及康復訓練的作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20):169-170.
[6]焦爽,閆汝蘊.本體感覺訓練預防踝關節運動損傷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6):713-716.
[7]趙寒冰.基于功能性運動測試的青少年功能性運動能力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8]羅晨,張秀云.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對運動損傷預防及康復訓練的作用[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2(3):35-39.
[9]金宏寶.運動損傷的基本原因及預防的原則[J].連云港教育學院學報,2000(4):97-99.
作者簡介:①馬喆(1981-),女,青海西寧人,助理研究員,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體科學。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