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龍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顯著增加,這是20世紀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之一。但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結構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趨勢,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問題也為各國所困擾。中國作為目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勞動力資源日益短缺、社會福利基礎薄弱、醫療與養老保障負擔沉重等一系列挑戰,人口老齡化必然會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經濟發展的巨大絆腳石,因此,增強老年人體質,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既符合我國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也是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所帶來問題的最佳方式。健身氣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是通過肢體的運動配合呼吸意念來達到強健身心效果的運動,具有形式多樣,動作簡單、柔和舒緩,功效顯著,等特點,適合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生理條件,因此健身氣功在老齡化社會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受眾的參與和認知,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口參與基數的擴大使人們對健身氣功功法的多樣性和健身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組織創編四套健身功法時以老年群體為樣本進行了大量心理和生理測試,以適應老年人的身心特點,為了滿足廣大老年人群的不同取向,豐富老年人健身內容和形式,2010年又組織創編了動作更加舒展,形體更加柔美,更富有節律性的健身功法“大舞”。同樣為適應老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場地條件,2011年又組織創編了坐式八段錦。由此可見,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深入老年人群的身心特點越來越成為影響健身氣功功法創編的重要因素。
健身氣功以其動作簡單、效果明顯、內外兼修的項目特點深受廣大老年人喜愛,但中青少年在功法習練人群中的占比較低。對于健身氣功這種老少適宜的體育項目而言,單極化的習練群體對形成良好的健身氣功習練氛圍具有消極影響。并且以競技體育項目為發展主體,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事業思維在我國根深蒂固,使得注重精、氣、神相結合,動作緩慢柔和的健身氣功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但這種制約將隨著后奧運時代人本位體育思想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因為老年人口基數的增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健身氣功受眾群體規模,從而形成良好的健身氣功習練氛圍,良好的習練氛圍又會使更多不同年齡階段的體育健身人群加入到健身氣功的習練隊伍中來,并且龐大的老年習練人群會成為傳播推廣健身氣功的“傳聲筒”,增加全社會對健身氣功的認同感,擴大健身氣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使健身氣功得到良性發展。
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一項現代體育項目的發展都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撐,而雄厚的物質條件又以該項目產業經濟的壯大為前提。健身氣功以老年人為主要受眾人群的項目特點決定了健身氣功產業經濟將以老年人群為主要目標群體。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對健身氣功相關服務和物品的總需求也將日益提高。并對健身氣功產業的多樣性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健身氣功產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所以說老齡化社會對健身氣功產業是一次巨大發展機遇。但在發展以老年人為消費群體的健身氣功產業時,一定要注意老年人產業的福利性與微利性特征。要清醒的認識到發展老年人健身氣功產業是老年事業的一部分,尤其是各級政府應加強相應的政策扶持,對健身氣功產業加大補貼力度,只有在政府的引導下走市場經濟的產業化道路,才能使健身氣功產業化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老年人的思想觀念引導,使他們從“物質消費”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健康消費”的新觀念。
健身氣功的發展不僅僅是依靠體育專業人才以競賽、推廣為目標的縱向發展,它需要多層次多維度的綜合立體發展。這就要求它需要不同行業的、不同領域的、學有專長的人們共同努力,需要各行業的廣泛加盟。健身氣功的發展需要大量人力資源來作為傳播渠道和服務主體,而老年人恰恰有較多空閑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深入,各行各業的老年人將有可能成為健身氣功發展的指導者、管理者、組織者、后勤服務者和醫務監督者。成為具有社會公益性事業特點的健身氣功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寶庫。為健身氣功在社會各領域階層的廣泛開展產生深遠影響。截止2014年底全國已有兩萬六千多個健身氣功站點,其中70%都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要習練群體,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和對健身氣功的喜愛使他們凝聚在一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必將帶著這份執著從一個健身氣功愛好者成長為健身氣功服務者、傳播者、管理者,為健身氣功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任何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都不是單一的唯物性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往往被賦予更多哲學性、思想性的內涵,這些內源性文化經過歷史的洗禮往往會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完整文化體系,這些獨立的文化體系又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水乳交融。具有悠久歷史的健身氣功文化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它歷經上千年的傳統儒家、道家等思想的熏陶,已經形成了融合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競技性以及哲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獨特文化風格。健身氣功的發展不僅僅是功法習練人數的增加,更應兼具健身氣功文化的傳承。并且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文化領域的全球化進程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如何在與西方體育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競爭中尋求新的發展, 并對其自身加以重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為中傳統體育文化的弘揚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
首先,具有中國“天人合一”傳統文化精髓的健身氣功文化與西方追求“好勇斗狠”“高、快、強”的體育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而與從傳統社會走來接收傳統思想熏陶的老年人的體育需求是一致的。其次老年人是健身氣功的主要練習群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基數的擴大,必將有利于健身氣功文化的傳播。再次,老年人作文健身氣功文化的載體,能增強健身氣功文化的社會認同度,加強青年一代對健身氣功文化的認識,為健身氣功文化的發展、傳承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截止2014年,健身氣功站點已發展兩萬六千多個,形成了300多萬人的功法習練規模,其中又以老年人為主要群體,但以行政機關為指導主體統籌下的健身氣功站點組織是面向全社會、各領域、全年齡段的習練者。其功法課程的開設、功法內容的習練學習進度以及場地條件都是對全社會的普適性設置,這與以老年人為習練主體的現實情況相沖突,資源設置的不平衡導致老年主體條件下的針對性不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年人習練健身氣功的積極性,背離了健身氣功廣泛適應性的發展初衷,所以應有針對性的建立健全以老年人為主體的健身氣功組織,無論是以站點形式還是以社團形式,都應以適應老年群體的生理及心理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應健全以老年人為主體的健身氣功組織的管理機制,注重培養老年人健身氣功管理骨干,形成一套“老年人管老年組織,老年組織適應老年人發展”的良性循環。
健身氣功雖然在節奏上具有柔和緩慢、圓活連貫等內斂型特征,但在動作編排上卻依然存在動作難度大,易學難練等問題。以目前推廣較為成熟的健身氣功易筋經為例,在“掉尾勢”這一動作中,要求習練者在雙手撐地的情況下“掉頭擺臀”其難度較大,絕大多數老年人難以掌握,造成動作變形,影響功法完整性及習練效果。再以“八段錦”中“搖頭擺尾去心火”這一動作為例,在身體轉正之前應有一“小擺尾”動作,但由于其對脊柱的柔韌性要求較大,故老年人難以將該動作完整做到位。由于老年人群的生理特點使得習練健身氣功的動作功效事倍功半是阻礙健身氣功全民化發展的因素之一,所以應在保持健身氣功功法特點的基礎之上考慮老年人生理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健身功法。
健身氣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僅僅依靠健身氣功自身的內源性傳播、推廣難以走上發展快車道。所以,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并應意識到健身氣功的發展能夠對改善老年人生活方式,增強老年人體質,提高老年人自我認知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諸多方面發揮作用,是老齡化事業發展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健身氣功站點的推廣模式較為成熟,習練人數也迅速增長,但很多地方還是存在健身場地面積不足、條件簡陋等問題。基礎硬件的薄弱直接影響功法習練者的練功積極性,關系到功法習練水平的提高。所以有關部門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迅速行動起來,把健身氣功作為老齡化事業發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完善健身氣功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健身氣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
健身氣功的是一項體驗性的體育項目,這就決定了它的推廣必然是以健身氣功傳授者的“口傳心授”為主要形式。而健身氣功的傳授者又以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所以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限制了健身氣功的推廣速度和規模。健身氣功傳播者的資源不足與老年健身氣功愛好者日益增長的功法需求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健身氣功事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所以應加大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力度,提高健身氣功推廣主體的規模和質量。打破資源瓶頸,構建健身氣功規模化發展的人力資源平臺。
人口老齡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回避的過程,也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經階段,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是社會轉型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產生危機意識和悲觀情緒是無可厚非的,但正視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將健身氣功作為老年健康產業的一部分,是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健康和醫療問題的一劑良藥。這對健身氣功這一中國傳統的健身體育項目來說,是一次發展的機遇,也是對自身發展的激勵,對與健身氣功來講,把握老齡化背景下的發展機遇,完善自身功法體系建設,大力拓展傳播途徑,與時俱進,才能讓健身氣功這一傳統體育項目永遠煥發生機和活力。
[1]王占坤.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空巢老人體育健身服務體系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3(2):28-32.
[2]張道鑫.王崗.中華武術[J].研究,2013.
[3]李恩荊.李晨光.運動[Z].2013(57).
[4]周澤鴻.李琳.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Z].2014(3).
[5]孟凡強.對老齡化社會發展機遇的探討[J].山東體育科技,2006(3):59-61.
[6]周春太,盧春宏,夏凡.黨員活動站體育文化活動之研究——以丹東市為例[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