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江(太原師范學院體育系 山西晉中 030619)
花樣跳繩在山西高校發展的SWOT分析①
王治江
(太原師范學院體育系山西晉中030619)
摘 要:花樣跳繩是一項很好的有氧體育鍛煉項目,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隨著國家體育總局的大力推廣,花樣跳繩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并在多地區取得了很好成績,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借鑒國內花樣跳繩發展較好地區的經驗,依托管理學中SWOT視角,對當前山西高校發展花樣跳繩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深層次的剖析,花樣跳繩項目在山西范圍內推廣較晚,在山西高校中推廣的勢力略顯薄弱,并針對花樣跳繩項目進山西高校所面臨的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探討和教學評價體系的建設提出了針對性的合理化建議,以期為花樣跳繩在山西高校更好、更快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跳繩運動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花式跳繩高校SWOT發展分析
跳繩發源于我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2007年以前,我國對跳繩運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都沒有全國性跳繩比賽。不關注國際跳繩運動發展的動態,使我國跳繩運動水平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近幾年來,隨著全國跳繩比賽逐漸增多,跳繩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飛速發展,花樣跳繩很大程度了提高了跳繩比賽的觀賞性、娛樂性,促使國內多地區出現“跳繩熱”現象。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山西省花樣跳繩項目是從省教育廳2014年10月舉辦了跳繩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后才陸續進入高校課堂,該文依托管理學中SWOT視角,對當前山西高校發展花樣跳繩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深層次的剖析,探討花樣跳繩快速發展的可行性途徑,以期為花樣跳繩在山西高校更好、更快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跳繩運動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1.1花樣跳繩的健身性
對于跳繩的健身價值,國內外研究者都進行了探討和實驗研究,認為跳繩運動具有極佳的健身價值,每小時大約消耗體內1000卡路里,經常參加跳繩運動能夠增強肌肉力量,促進骨骼的發育;能增強身體的協調性,使神經系統得到很好的鍛煉,能夠提高人的心肺功能,發展耐力素質,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1],對青少年的力量、爆發力、柔韌、平衡等身體素質有著顯著性的提高[2],能有效控制青少年體脂的增長,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也是大眾健身、減肥的極佳運動。
1.2花樣跳繩的娛樂性
無論是體育課上,課間或課余時間參加體育活動都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愉悅身心。與跳繩相比,花樣跳繩形式多樣、變化豐富、趣味性極強,更易于在學生間推廣。隨著跳繩與音樂和舞蹈等元素的結合,花樣跳繩具備很強的娛樂性,參與花樣跳繩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都能享受到這項運動帶來的歡樂。
1.3花樣跳繩的教育性
花樣跳繩簡單易學,老少皆宜,且不受場地、人員等因素限制,大學生在練習花樣跳繩的過程中有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花樣跳繩在多人跳的練習過程中,互相之間經過長時間的聯系,才能夠達到默契配合,很好的完成技術動作,有利于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培養;花樣跳繩比賽中,個人花樣跳繩表演需要學生自己編排、組合動作套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花樣跳繩更傾向于表演項目,在練習過程中提升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有利于學生培養注意力,增強自信心,提升承受力,讓學生養成自律習慣。
1.4花樣跳繩的傳承性
跳繩發源于我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我們現行學校體育中實施的跳繩過于側重其競技性和健身性,偏離了跳繩的根本功能,從而使得跳繩在學校體育中的發展舉步維艱[3]。花樣跳繩形式多樣、變化豐富、趣味性極強,再配合上音樂,能很好的將健身、表演、娛樂等功能融為一體,可以緩解當下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局面,使學生在練習花樣跳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是學校體育借鑒民間體育資源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1.5花樣跳繩項目優勢
新型體育項目在學校中的建設和開展,首先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和相關經費的投入,而花樣跳繩進校園,已有許多研究者進行了可行性分析,花樣跳繩項目不僅安全和簡單易行,有很好的鍛煉價值,而且投入地相關經費也相對很少,一根跳繩的市場價格在十元左右,適當保存的情況下使用壽命很長,跳繩運動場地和服裝也沒有特殊要求,地面平坦,著裝寬松,穿有彈性鞋即可。花樣跳繩也不受人數的限制,可以進行個人花樣套路練習,兩人或多人花樣配合練習,也可進行團體長繩花樣跳。
經調查發現,從全國來看上海、陜西、沈陽、秦皇島、大連、北京、深圳、洛陽、成都等省、市地區花樣跳繩發展較好,而山西省從2014年10月才開始進行系統的花樣跳繩培訓,各大高校教師在培訓完后,花樣跳繩項目才相續進入山西各高校的課堂,雖然培訓現場各高校老師都表現出極高的興趣,而為期兩天的培訓,能否真正對高校教師在花樣跳繩項目上有所啟迪,有所影響,各高校教師在該校內的推廣是否會卓有成效就不得而知了。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人們開展關注生活品質,注重休閑、娛樂、養生。體育逐漸向休閑化發展,體育旅游也終將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相續開設休閑體育專業,如:浙江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杭州師范大學和山東體育學院等,將跳繩、空竹、風箏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課時進行學習,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山西作為休閑體育項目柔力球的發源
地,也僅僅是少數幾所高校進行柔力球項目的開展和推廣,而在2014年以前開展花樣跳繩的高校幾乎沒有,花樣跳繩項目在山西高校中推廣的勢力略顯薄弱。
3.1花樣跳繩進高校的可行性
全國范圍內已經有多所高校進行花樣跳繩課程的開展,近幾年來,部分研究者就花樣跳繩進高校的可行性做的全面的分析和探討得出,花樣跳繩形式多樣、變化豐富,具有極強的健身、教育和娛樂價值,十分有利于在高校開展[1];跳繩運動能調動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推進大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的提高,花樣跳繩豐富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強化了終身意識的培養[5]。花樣跳繩的多功能性為其進行高校提供了前提保障,有利于優化高校體育課程改革[3]。花樣跳繩項目適合進入高校體育課堂,使跳繩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3.2政策優勢
國家體育總局大力推廣花樣跳繩的發展,積極舉辦各類花樣跳繩賽事,吸引全國各省市參與其中,2007年第一次全國跳繩公開賽(廣州)后,成千上萬的人們陸續加入花樣跳繩的隊伍,各省市相續成立跳繩協會和和跳繩俱樂部,甚至有些地方花樣跳繩以廣場舞形式出現,促使比賽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為了更好的推廣跳繩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設立數以千記的花樣跳繩實驗學校和實驗區,并且每年都會對全國跳繩實驗區推送地“示范學校”“示范實驗區”進行審核,表彰優秀單位。
4.1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組織多樣化花式跳繩比賽和表演來促進花式跳繩教師團隊的建設和花式跳繩在學生中普及和推廣培養花式跳繩教師團隊,加強花式跳繩的培訓、學習,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交流和比賽的機會,雖然國家已經出臺相關跳繩的教材和影像資料,但是僅僅是針對大眾花樣跳繩推廣而制定的,相關花式跳繩的套路動作是否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還亟待相關研究者進行實驗研究來驗證,如果大眾花樣跳繩的套路動作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是花式跳繩在山西高校發展所亟須解決的問題。
4.2教學內容的探討
由于近年來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普遍下降,花樣跳繩對大學生的體能有一定要求,一些動作體能要求和協調性較高的動作,很難使大部分學生都學會。特別是在兩人或多人花樣跳繩配合時,需要自身具備一定的水平后,互相之間經過長時間的聯系,才能夠達到默契配合,很好的完成技術動作。花樣跳繩教師團隊可以到國內開展較好的城市地區進行交流學習,借鑒其教學內容,針對山西地區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刪減和增添部分內容,統一山西地區花樣跳繩的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達到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要求。
4.3教學評價體系的探討
在確定了花樣跳繩的教學內容以后,我們要對花樣跳繩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探討。在跳繩比賽中,常常以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次數來進行量化的評價,而花樣跳繩不能簡單雷同與跳繩的評價方法,也不能評比掌握花樣的數量或完成花樣套路的難度。每位大學生遺傳基因不同,學習花樣跳繩前基礎也不不同,在教學評價時除了從學生的體能、技能和協作三個方面考慮外[4],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自身花樣跳繩技術動作提高程度和身體素質提高程度。在學期末,通過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考核,才能客觀、綜合得出大學生本學期花樣跳繩課程的成績。
對近幾年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綜述花樣跳繩的健身性、娛樂性、教育性和傳承性,以及花式跳繩的項目優勢,結合山西省跳繩項目發展情況,從SWOT視角對當前山西高校發展花樣跳繩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后發現,花樣跳繩項目在山西范圍內推廣較晚,在山西高校中推廣的勢力略顯薄弱,各高校需加快花樣跳繩師資隊伍的建設及相互間的交流;借鑒花樣跳繩發展較好地區的教學內容制定本土化課程;從體能、技能和協作,以及學習態度等方面制定客觀、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使花樣跳繩項目在山西高校中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然科.高校設置花樣跳繩校本課程的STOW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3,23(1):83-87.
[2]楊小鳳,李建國,林承德.花樣跳繩對13~15歲少年健身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68-70.
[3]劉同記,龔園,任俊奇.花樣跳繩進入我國高校體育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134-137.
[4]張艷霞,張巍,呂韶鈞.構建跳繩大眾鍛煉等級評價標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2):135-140.
[5]王緒來,相銀芝.建設具有體育特色的校園文化探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12):66-68.
[6]陳琦.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科學,2004(1):40-43.
[7]唐穎婷,朱強,李勝席.國際跳繩聯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4,23(4):188-189.
[8]孫永梅,王全軍.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2,19(1):86-89.
[9]扈詩興.跳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129-132.
作者簡介:①王治江,36歲,男,遼寧省葫蘆島人,太原師范學院體育系,職稱助教。
中圖分類號:G8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