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3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①
王程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體育部江蘇南京210031)
摘 要:當前體育產業的價值和功能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各級部門和專家對體育產業的發展研究越來越重視和深入。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很多的貢獻,該文試圖通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來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文化和經濟以及價值觀念的沖擊,在中國夢的構建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應走科學化、生態化、世俗化之路,文章由此提出如何融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傳統體育現狀方向融合
①基金項目:江蘇省體育局局管課題,項目編號:ST13400201。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生存斗爭和社會實踐中少數民族的先輩們,創造和形成了許多獨樹一幟的文化習俗,它們當中包含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這些民俗體育活動既是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成分。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不同時代和環境背景中產生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時代的沖擊下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失去大家的關注度。在發展體育產業以及構建體育產業帶的今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應當有它的用武之地,如何實現和提高它的價值是值得認識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面臨信息時代的沖擊。人類的生存必需要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些少數民族與外界接觸較少,生存環境大多相對偏僻、閉塞,生態環境自然純樸,發展緩慢。人類在生活和勞作之后,也需要文化、娛樂等活動來放松身心,而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并逐漸成為偏遠民族地區人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娛樂和休閑方式。而現今在全球化發展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人們村寨集體化的自娛自樂的模式發生了轉變,轉向了個體或家居內的觀賞型。另一方面,對活動內容的關注也發生了改變,由關注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轉向宣傳大型國際比賽項目,比如: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逐漸失去其內部市場。
面臨人才流失的沖擊。隨著科技在進步,經濟在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少數民族聚居地,生存、生活環境相對落后,人們對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在城市生活的誘惑下,少數民族人口大規模的涌向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大中型城市,特別是少數民族村寨中年輕人(除考學在外的),大部分都選擇外出務工,他們關心自身的經濟收入是首要的條件,落后的生存和生活條件使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出家門,對本民族的這些傳承不再關注。青年人不再關注這些民族瑰麗,這就為其民族傳統體育在代際間的傳承提出了困難。
面臨商業化的沖擊。政府和旅游部門為了吸引到游客,增加經濟的收入,他們對本民族和地方的資源進行包裝和設計,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來,所以形成了很多的地方品牌。但是,政府或旅游部門在設計和開發旅游景點中,過濃的商業化開發很容易使其景點和文化失去原有特色,很多團體旅游的“標準化”就是例證。回過頭看看少數民族體育旅游項目就會發現,過多相同的體育項目、旅游紀念品商店、手工藝品幾乎也千篇一律。在民族體育表演上,演員更多的像是履行工作,看不到他們對自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喜愛之情,給人的感覺就是應付工作而已,這種推介本民族的文化演出,無形中卻使得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意義趨于消弭。
面臨文化認同的沖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多與群眾的生產勞動過程或儀式有很大聯系。在宗教思想的統治,崇拜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生產和生活在一定的儀式舉行,每逢重大紀念日,這更加隆重的儀式,舞蹈和田徑是所有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式的,始終貫穿儀式,從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體育的長期流傳。在傳統的宗教崇拜,祭祀儀式和表演活動,有豐富的文化民族傳統體育。
在具體的祭祀活動以及體育活動中,能定期的提示和表演,可以加深下一代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同時也提醒他們,作為一個國家的成員,應有以保持和延長其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現在隨著思想的進步,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全球化趨勢,媒體,學校和許多場合,很多神話和崇拜被作為“迷信”“偽科學”的思想而灌輸給年輕的一代人,使他們不能充分認識深藏背后的文化價值。此外,在舉行國家體育盛會時,它的禮拜儀式的一部分被簡化或省略,主要是以單純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而奉獻給大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價值在逐步消解,它們中的大部分正逐步從它的“母體”中消亡。
確立方向要科學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若想真正成為體育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使現代社會人們身體健康和公眾娛樂的需求得到滿足,就需采用科學化的方法。原生態民族傳統體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發展中產生,反映在不同的歷史環境條件下,有著獨特的道路發展特點和不同民族的具體方式。低效率的傳統運動形成于古代社會,有著落后的、不科學的、不健康的成分,精華和糟粕并存。例如:競爭性比較明顯的龍舟競渡,它最初是與濃厚的宗教迷信創建相聯系的,性別歧視女性禁止上船。我們在挖掘龍舟項目中,收集那些既有內在的文化又有比較強的競爭力體育項目,同時,摒棄那些有迷信色彩的宗教項目和對婦女的歧視,使之能成為今天跨越五大洲的出色的傳統體育項目。發展就是揚棄,既要取其精華,又要棄其糟粕,對于競技性較強的民族傳統項目,要使一些條款更加規范,比如:游戲的方法、游戲的規則、裁判的規則等等,使競爭更加科學的同時,更符合體育發展本身的規律。對于娛樂、健身、藝術性質濃重的傳統民族體育項目,應該掌
握這些健身項目的特點,既要使它們符合人體的全面發展,又要保持一定的運動負荷。
確立方向要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之后,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文明病的不斷蔓延以及體育的專業化及商業化,體育環境中出現了異化、興奮劑、體育暴力等等心態和生態危機問題,體育活動的真正目的開始得到反思,由此,綠色體育和生態體育的理念出現了。生態運動和綠色運動,強調協調體育和文化、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互相關心、和諧共生和共同發展的理念。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本身就有著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的生存方式相適應的自然特點,維護生態保護與發展的對其自身發展很重要。少數民族不僅要為本民族和全中國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更要使生態運動的概念、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全世界里形成共識,通過促進生態運動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克服各種現代體育發展的弊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
要有世俗化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世俗化是一種非神圣。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少數民族和宗教活動的傳統體育密切相關,甚至有些體育活動直接來源于宗教祭祀等活動。作為現代世界的今天,神性已經逐漸轉身離開這個多元的社會,展現出“神圣”社會向“世俗”社會變化的趨勢。研究發現,一些少數民族的很多年輕人注重現世生活遠遠超過了來世,這說明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基礎趨向消亡,因而順勢轉軌勢在必行。在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對節日有著很大的依賴性,這意味著大量的體力活動是偶然而不是頻繁的,頻率不多,強度不大,這大大減少了這些活動的健身性意義,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應超越在節日的偶爾展開,而是成為定期舉行的活動,逐漸普遍化、世俗化。
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深層文化內涵,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傳統文化特色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最重要的價值和根本所在,其價值和功能以及作用皆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和體育飲譽世界,倍受中外人士關注,豐富的體育文化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能。各少數民族受地域、風俗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呈現出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等,它鑄就了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蔚然壯觀的文化叢林。”在價值取向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應當區別于競技體育,要體現更多的人性和更富有親和力,減少對功利的追逐,要更強調多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和融合,只有這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
開發民族體育旅游,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將民族體育與旅游聯姻的新方法,是一項新型的旅游產品,在民族體育的開發和布局中,貫徹了體育學、旅游學、美學、經濟學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從旅游的角度來看,體育不單是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娛樂、消遣、調節情感、獲得經濟效益的手段,“體育搭臺,經濟唱戲”是指民族體育作為一種豐富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以及旅游服務等經濟活動的載體,為其提供了發展舞臺。近些年來,民族傳統體育在全國遍地開花,它借助各種博覽會和其它文化藝術活動,與各種形式的旅游節相融合,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架起一座實現人類自我發展和完善傳播民族體育文化的橋梁。它促進著世界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促進民族體育與旅游經濟的發展,使之水乳交融并且密不可分。一方面,民族體育使旅游發展得到帶動。另一方面,旅游發展使得民族體育資源的開發更加充分,這種狀況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雙贏。當前,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好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多角度、多渠道地挖掘和整理旅游資源,形成旅游區自然魅力和民族特色,最終形成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品牌。
豐富民族體育的內容,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文化底蘊,以及不同的開展方式,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比較大的區別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和諧社會表現得非常迫切和期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也應當順應這種趨勢,互相包容、互相補充。當前,在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體育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非主流體育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已經越來越被推到一個被大家遺忘的邊緣地帶,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外在強勢體育文化的滲透。另一方面也是少數民族自身的封閉與保守。當前,少數民族體育要發展,要在體育產業中占到一定的份額,改革其不合理的狀況就勢在必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工整理,增強其競技性,讓競技體育的可觀賞性成為吸引大眾的眼球;同時,在走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融合之路時,應當一方面使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獨特性得到保留。另一方面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和推廣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利于體育產業的發展形成。
體育產業對國民的經濟作用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而民俗傳統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必須深入挖掘傳統體育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分析當前存在的種種弊端,對民俗傳統體育推陳出新,走科學化、制度化、融合化之路,不僅使民俗體育的發展有燦爛的春天,對體育產業的貢獻也將不可低估。
參考文獻
[1]姚重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121-136.
[2]錢應華.體驗視角下的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J].商場現代化,2008(9):258-259.
[3]李志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源與變異探析[J].體育科學,2004 (1):68- 72.
[4]陳惠娜.論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蘊含的民族精神[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7):27-28.
[5]蔣心萍.廣西民族傳統體育與文明進程研究[J].體育科技,2007 (1):21- 24.
[6]顏下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與保護[J].體育文化導刊,2004(4):9-13.
作者簡介:王程(1968—),男,漢,江蘇鹽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管理與系統工程。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