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南充 637009)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①
謝娟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南充 637009)
經濟社會向縱深發展,學生成長環境日益復雜。生命安全當以全新的教學視角和教育模式植入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去。改變傳統的生命安全教育條塊分割現狀,把學生視為獨立的人格主體,轉變舊式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著重推進安全防范和安全事故應對策略的常規化、策略性教育,以增進學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具有現實意義。該文在陳述當前體育教學活動中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的基礎上,結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實際意義,探討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植入日常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安全教育 體育教改 常規教育 體育教學 教學改革
對于學生而言,生命教育安全理念由兩個基本內涵構成。一是防范意識。即在危及學生生命安全的事故尚未發生之前,其內心的深處已經養成自我防范的意識和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在造成學生安全事故的諸多案例中,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衛知識而致的比例達到七成以上。另外就是當傷害已經發生的時候,學生該如何利用既有知識、策略應對危局,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已經發生的事故傷害,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持續性傷害。傳統意義上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從根本上而言,它是較少地落實到實踐的教育。也就是說,當前我們對于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往往偏重于理論的灌輸和識記,而對于實際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應對之策的實操則幾乎沒有;除此之外,生命安全理論的教育是專門而短暫的普及性運動式的教育,它是和常規教育割裂開來的。這將會造成的消極后果是:學生對于安全防范和應對的策略的習得是短暫的,并且當面臨已經發生的安全事故時是手足無措的。學生是我們事業的繼承者和接班人,并且我們不可能永遠地把我們置于我們的保護之下,他們終有一天要成為獨立的社會個體,要面臨來自社會各式危及的侵襲和干擾,學校除了告訴他們什么不該去做之外,還應該教會他們如果遇到類似的問題是該怎么應對。讓他們自主選擇和思考自己的行為,并深刻洞悉該行為可能帶來的傷害,以及化解的策略,這才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民主教育,這也是我們要轉變傳統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的根本原因。
作為社會屬性的人,人們必須在自我認識和認識世界方面的不斷前進和深化,這也是作為整體的人類得以不斷進化的并最終主導世界的原因[1]。學生作為繼往開來的新人,背負著文明傳承和民族振興的重任,因此,我們的教育除了要培養他們的服從意識之外,還必須培養他們獨立認知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力。體育教學不僅要教會人們如何強身健體,并試圖培養他們終身體育的習慣和思維,還應該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健康對于自身、國家和民族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自發地進行必要的體育健康訓練,以維護自身身體的健康和生命的活力。因此我們提出將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和體育教學的實踐有機結合,融該理念與體育教學計劃之中。努力開展專題、主題教育,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到體育教學的課堂內外,把安全教育的精神內涵和特質錘煉進學生骨髓深處,形成常規化的深度教育,這便是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寓于體育教改的宏觀思路。但一個后文我們還將展開論述的事實是:由于源自教育生態環境的原因,要切實做到這一步,我們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和更艱辛的努力。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向著這個目標奮斗的理由。
理念是從人們認識現實的成果中抽象出來的意識性的東西,想要把它重新回到現實中去改善我們的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力,則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該理論進行盡可能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以把握其深刻內涵和廣闊外延,熟知其核心要件和主要內容并研究其用于指導現實的宏觀思路和微觀方案;同時,還必須對當前體育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案加以研讀和分析,努力分析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徑和思路,最終實現我們進行體育教學實踐改革的根本目標[2]。這一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2.1 深化理論認識,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我們認識事物的最終目標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學術界要積極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理論體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學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教師)應該深化生命安全理論層面的認識,以深刻領悟開展相應體育教學改革對學生對民族對國家具有的深遠意義;同時為今后把理論進行教學還原和教案編撰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把這一教學理念最終落到實處的一線工作者,教師群體除了要努力對理論進行學習和研究之外,還必須培育理論水平深厚,教學功底扎實的教師隊伍,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學工作開展中,能夠熟練地把生命安全的教學理論切實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防止,對理論的誤讀和不完全解讀;防止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
2.2 調整并完善教學體系,推進教學常規管理
改革以后,我們除了關注理論的教學之外,同時還注重實踐能力的教學。從而扭轉之前紙上談兵不痛不癢的教學實際。但這必須要求對傳統既有的教學體系加以調整,從而有機地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相應內容[3]。在此基礎上,推進現行體育教學體系的完善,最終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教學體系調整后,相應的教學常規管理必然發生聯動變化,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和相應教職人員應該立即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最大限度地合乎教學體系變革后的實際。
2.3 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生命安全教育偏重理論,并且采取的條款分割的運動式的短暫教育。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安全意識,往往時間稍久一點,學生就會把所有習得的安全理論知識拋諸腦后。直到又一起安全事故的發生。并且,由于理論教學往往枯燥乏味,教學效果長期以來并不理想。因此,若要進行有效的教育改革,真正落實生命安全理念,就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
2.4 避免運動式、板塊割裂教學,實施常規化、一體化教學
行事貴在“恒”。根據人類記憶遺忘曲線,任何抽象的知識如果只識記或是接觸一遍,那么受教育者的印象實難深刻。過去,我們對于生命安全的教育,往往采用的是和主體課程分開的板塊教育,用時短且無法深入內心。實施常規化教育,轉換教學模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生命安全理念的教學和體育教學實踐融為一體,貫穿始終,這才能夠在根本上實現有效教學,真切地推動教改工程的進步。
3.1 理念融于教學計劃
抽象事物的再現是需要載體的,我們認為,教學計劃就是支撐生命安全這一教學理念的有效載體[4]。把安全防范和安全事故應對策略的常規化、策略性教育理念融于體育教學的計劃中去,是我們開展理念普及的有效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尋找生命安全理念和現行教學計劃的契合點,甚至于推動舊式教育計劃的改進和創新,以適應理念傳播的需求。在切實研究和分析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實質、目標和只要內容的基礎上,實現融安全理念于體育教學計劃于一體,是方案的根本出路。
3.2 實施情景教學和仿真教學,強化教學記憶
教學實踐告知我們,學生對于知識尤其是理論的習得,圖像比文字好,情景比文字好。情景教學,是創設真實情景,把知識改編成現實的故事,并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讓學生在真實事件中加強認識,深化記憶。傳統的關于安全的理論教學,最多也就是能夠做到圖像和視頻資料的展示,然而那無一例外都是別人的事情。只有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他才能真正意識到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和遭遇生命安全威脅的時候有應對的策略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們提出實施情景教學和仿真教學。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把所有的學生置于一個高度逼真的情景中,讓他們面臨突如其來的“意外”,從而給他們麻木的神經以震撼性的刺激,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持續和教學質量的高效和生動。這便是通過強化記憶的方式,從外而內地加強學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識的提升和應對危機事件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發展。我們想方設法開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增進學生對于自身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意識,并培養其獨立應對危機事件的應對能力。必須牢記的兩點是:切忌“不擇手段”的教育,不能為了達成能上述教育目的,通過極端的手段去進行教學活動,這與我們教改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關于生命安全,除了學生應該努力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人來進行自我教育,以及學校應該利用體育課,努力提高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外,我們認為,政府和社會有必要給我們事業的繼承者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1]李清,季建成,鄔燕紅.結合生命安全教育的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以中國計量學院教學改革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75.
[2]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和體育與健康課程結合的思考[J].運動,2010(11):111-112.
[3]唐飛,周若清.論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生命安全教育[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21-22.
[4]李俊超.孟子生命教育觀的文化解讀[D].山西師范大學,2014.
G807.4
:A
:2095-2813(2015)10(b)-01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22
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傷害事故歸責研究,編號CJF012009。
謝娟(1982,4—),女,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