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關于阜陽師范學院體院學生急救意識和能力的調查研究
王桂芳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通過調查,了解我院學生急救能力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有助于提高我院學生的急救意識和急救能力,為我院輸送合格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奠定基礎。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生的急救知識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急救意識較強,但是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的還不夠全面,對于已經掌握的急救常識,不能很好地運用于實踐,遇到突發的意外事件,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使大學生能夠掌握和運用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識技能,以便更好的在教學和生活中服務他人。
陽師范學院體院 大學生 急救意識 急救技能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大力推進和實施,現代人們對體育運動、健身活動越來越重視,在大學以及中小學的校園內,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也正蓬勃興起。廣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不可避免地出現各類運動性損傷,能否夠正確處理各類意外運動性傷害,對傷病員的康復和生命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應對在體育鍛煉中易發的意外事件的發生,要求體育教師或健身指導人員要具備一定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通過了解該院學生的急救意識和能力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找出解決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提高該院學生的急救技能和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也會對全國其他高校大學生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提高產生長久的影響,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從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體教專業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學生中隨機抽取200名,其中,男生142人,女生58人。(注:因為大一學生還沒有學習過體育保健與安全防護類課程,因此未抽取樣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章、書籍、文件、教材等資料,獲得對該研究有關內容信息。
1.2.2 問卷調查法
調查問卷是以了解體院學生急救意識和能力的現狀而設計的。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回收率96.5%。
1.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獲取的數據信息,計算出研究數據。
2.1 體院學生急救意識和知識現狀
2.1.1 對體院學生急救意識現狀的調查分析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至延安時期成熟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勇于和善于開展嚴肅而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法寶,也是搞好高校黨建教育活動的潤滑劑。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嚴格黨內政治生活,開展積極而健康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明確指出:【要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班子、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常使用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槍、見筋見骨,不斷清除黨內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使廣大黨員干部思想受到洗禮,靈魂受到觸動?!縖1]
通過對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名學生的調查,得出如下結論: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急救非常重要,并渴望了解急救知識;而僅有小部分人則認為急救不重要,過于依賴于專業的醫療人員,把握不住最佳的醫療時機,或是認為自己的急救能力有限且不夠專業,由于害怕在急救處理過程中處理不當承擔責任而不愿伸出援手。
綜合上述情況,我院絕大部分學生的急救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但是還有小部分學生急救意識較差,對于以上這些情況,我們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去解決,以便更好地提高我院學生的急救意識。
2.1.2 體院學生對急救知識的需求調查分析
通過對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學生急救知識的需求狀況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對于一般急救知識的學習很有必要,并且表示已經掌握了很多急救常識,他們認為專業的急救知識技能能夠很好地幫助傷者,而如果具有一定急救能力但又不夠專業的話,可能會對傷者造成二次傷害,危及傷病者的生命。對于調查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予以解決,加強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2.1.3 對體院學生急救知識獲取途徑的調查
通過對該院學生的訪談及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得知,對一般急救知識已經掌握的同學表示他們已獲得的急救常識,并不完全是通過專業課程學習的途徑獲得的,還有的是通過電視、網絡、社會急救培訓、親人朋友以及其他途徑獲得,其中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電視、網絡成為僅次于專業課程學習的主要途徑;該院學生所獲得的急救知識并不系統和完善,對這些急救知識的掌握也不夠牢固與可靠。
綜上所述,以上這些體現了我們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進一步完善和規范急救知識的傳授途徑。
2.2 體院學生急救能力現狀
2.2.1 對體院學生運動損傷急救能力的調查分析
通過對該院學生運動損傷急救能力的調查發現,該院學生對于運動中常見損傷的急救知識掌握的較好,對于常見損傷的急救知識有所了解,但還未完全掌握,從未實際操作過,對自己不自信;而有小部分學生完全不了解常見的急救知識。
通過對調查所得數據的分析可知,該院學生對常見運動損傷急救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總體相對較好,但是,實際應用及操作能力比較差,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問題所在,找出解決的方法。
2.2.2 對體院學生意外傷害急救能力的調查分析
對該院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學生的意外傷害事故急救能力普遍較低,當面對意外傷害時能完全正確處理的除中暑外,均在30%以下,特別是燒傷、燙傷,僅有23.32%的人會處理;當面臨有人溺水時,竟然有16.06%的人完全不會處理。這種情況不容樂觀,我們應該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分析,想出有效的辦法進行改善。
2.2.3 對體院學生現場救護能力的調查分析
通過對我院學生現場救護能力的調查發現,對于運動而引起的挫傷、腫痛難忍,突發腦溢血而引起的昏迷等,大部分學生都會而且都有能力很好的處理;而對于頸椎傷員的搬運、心臟病等情況異常危急的病人,僅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會處理,而有一半以上的人在面臨這種危急的情形時,都會不知所措。
對于以上這些情況,教育者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學院可以多開展各種急救的模擬、演習,模擬現實急救場景,在類似于現實的情況下,讓學生對傷病員進行救護,鍛煉學生的應急能力及現場救護能力,以提高我們體育學院學生的整體急救技能。
3.1 結論
(1)調查結果發現,我院學生的急救意識普遍較強,對急救知識的需求意識也較為強烈,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相對豐富。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臨時應變能力比較差。
(2)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得知,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本身的急救意識和急救知識還有欠缺,所掌握的急救知識不夠系統全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學院現有的安全急救類課程結構存在一定問題,重理論、輕實踐,以至于我院學生的現場救護能力較差;還有就是因為實驗器材、設施不足,學生們不能很好地進行實際練習以提高急救技能。基于現存的這些問題,本研究給出了以下建議,希望這些對策與建議能夠為解決現存問題提供一些幫助。
3.2 建議
(1)加強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增強我院學生的急救意識。
加大宣傳力度,定期出各種急救知識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急救知識競賽活動,積極舉辦各種與急救有關的主題講座,以增強學生的急救意識。
(2)結合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增加一些急救實踐技能的教學。
學校應適當開設運動醫學與安全防護類課程的實踐課,增加實踐課的比例,從而提高我院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急救技能。
(3)在該校推行急救員證書考試制度。
在學校推廣急救員考試制度,不僅能夠激勵我院學生主動學習急救知識,使我院學生學習的急救知識系統化、標準化,還能使我院學生在以后的就業和工作中增加競爭的籌碼,使其能夠在生活中更好地幫助自己及他人。
(4)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增加學生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
學院可以通過印發急救知識手冊、組織急救知識技能咨詢和漫畫圖片展、或者進行現代化網絡教學等途徑。讓學生更方便快捷的了解和學習急救知識,在面臨危急傷病情況時能及時的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以幫助自己或他人減輕傷痛、脫離危險。
(5)加強與急救中心的合作。
學院還可以加強與急救中心的合作,邀請專家來學校進行講座或開設選修課,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醫院急救的見習,體驗急救過程,鞏固所學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以便在學習、生活、假日旅游等過程中面臨傷病意外情況時能夠正確處理,為自己及他人的安全提供保障。
(6)完善安全急救防護類課程的實驗器材設施,增加實踐演練。
該院應該想辦法完善安全急救防護類課程的實驗器材與設施,讓每個學生才能有機會進行充分的練習,以更好地掌握急救技能。還應多開展各種急救的模擬、演習,模擬現實急救場景,鍛煉學生的應急能力及現場救護能力,以提高我院學生的整體急救技能,為學院培養和輸送合格的體育專業人才。
[1]王滿,答邦俊,楊輝.河南省高師大學生急救能力現狀調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74-76.
[2]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167-168.
[3]劉倩.普通高校學生安全急救知識與技能的現狀調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79-81.
[4]魏穗霞,徐小華,鄧春梅.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急救能力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1,20(3):109-110,112.
[5]姚建軍,黃武,龔衛華,等.湖北省大學生急救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3(2):181-182.
[6]黃友華.大學生現場急救知識推廣普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23):173-175.
[7]王瑞東.河南省大學生急救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7).
[8]陳釗毅,譚勝強,吳杰蘭,等.關于學生急救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黑河教育,2006(1):28.
G804.5
:A
:2095-2813(2015)10(b)-014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