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春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 浙江杭州 311112)
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的思考
邵曉春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 浙江杭州 311112)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以民俗體育教學和社區體育的概念及意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對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以及探討出的在此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非常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借此來推動民俗體育教學改革,更好的來傳承與弘揚我國民俗體育文化,加快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有機結合,盡早建立規范化、合理化的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模式。
民俗體育 體育教學 社區體育 體育互動
民俗文化作為現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其構成部分的民俗體育文化同樣對此有著深刻的意義。將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雙向互動模式,能有效地推動民俗體育教學改革,這是高校教學適應社會宏觀調控總方向的現實需要。同時,借助高校民族體育教學的制度化、規范化,也能幫助社區體育朝著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發展。雙向促進、互利共贏,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互動是適應社會需求,推進社會主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明智選擇。
1.1 民俗體育教學的概念及意義
民俗體育是組成民俗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更是一種不可遺失的民間風俗習慣,民俗體育是依附于民間文化發展的,具有集體性、傳統性、生活化等特點的體育活動。任何一項民俗體育的成長與發展都跟它所處的地區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的存在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信仰習俗,更是人們賴以留戀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的方式,點綴了人們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閑暇時光。
體育繁榮是國家興盛、民族安康的重要表現,民俗體育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它適應社會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積極發揮著作用。民俗體育的存在和發展能夠振奮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在中國文化宣傳片上、在民俗旅游介紹中,在社區健身活動中,在各種傳統文化節上,太極拳已然成為國家民俗體育的代表。因此,我國諸多數的高等院校也都將太極拳列入了授課的內容,充分的顯示出了民俗體育教學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價值。
1.2 社區體育的概念及意義
社區體育是社會體育的一種,它是基于基層社區以及社區內的器材設備、自然資源等物質基礎,由社區內居民實施的,具有自發性、群體性、趣味性等特點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它的形成及發展源于人們對身心健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社區體育不僅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鍛煉身體,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同時還能使人頭腦保持清醒,更利于提高現代人們的工作、學習等生活質量。社區體育也是消除社會不良情緒、交流鄰里感情、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對促進我國文明建設及社會和諧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1 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的現實意義
民俗體育教學通過與社區體育的互動,可以促使民俗體育教學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等,從而推進民俗體育的教學改革。通過開放性的交流,促進師生對于社會體育對高校體育教學需求的把握,從而為教師教改提供參考依據,使學生加強學為社會的觀念意識。
實現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有機互動,能夠有效地整合大學與社區的體育資源。首先,大學師生是具有專業體育知識技能的高級人才,與社區體育的互動能夠幫助發揮他們的社會服務功能,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其次,大學具有相當完備的體育設施,但由于學校安排等諸多原因而遭到閑置,但社區對于這些體育設備的需求是強烈的。大學基礎體育設備對社區的開放,在解決社區體育設備燃眉之急的同時,使閑置設備得到了很好地利用,這能夠達到使雙方達到互利共贏。最后,大學的體育文化建設是符合國家政策、符合世界潮流的先進的體育文化,開放式的交流能發揮出大學先進文化對社區體育文化的指導作用,使社區文化健康發展。
2.2 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相應管理組織的缺乏以及管理職責的不明確。各體育相關機構和學校體育部門都沒有設立于社區體育的銜接部門,二者的溝通交流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這樣缺乏穩定性。持久性的溝通對雙方都是不利的,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機構,體育信息的傳播受到了阻礙,使雙方都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阻礙了雙方的共同發展,也阻礙了整個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的社區雖然建立了相應機構,但由于管理層專業素質的缺失和職責分配的不明確,大大削弱了對社區體育的管理,使得社區體育處于模糊混亂的狀態。
其次,學校教育體制的制約也是阻礙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國教育改革早就確定了素質教育的主體地位,但針對當下的教育情況,應試教育在很多學校中任然唱著高調。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體育教學;重視分數高低,輕視技藝掌握;重視學歷、輕視能力等現象任然很普遍。這些教育弊端使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高分低能隨處可見,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使學生與社會嚴重脫節。這大大阻礙了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互動發展,對民俗體育教學本身的忽視,使其發展改革成為泡影,更不要說與社區體育的有機互動。過分強調體育教學的規范化和模式化,造成了學生運動熱情的喪失,使得他們成年后也沒有參與體育的興趣,對社區體育的發展也造成了影響,對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都是一種阻礙。
最后,體育資源互補運行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市場配置資源的今天,社區體育的體育設備任然主要依靠國家和政府的補貼,設備的放置、護理、維修都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這嚴重背離了市場經濟體制,造成了社區體育資源的嚴重缺乏。由于目前各地區,乃至各街區、社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社區體育的體育資源配置參差不齊,對于全面均衡的體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學校長期的封閉式教學,使得學校的體育資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閑置,對社會體育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社區體育和民俗體育教學的體育資源互補運行的缺失,將造成優勢資源的嚴重流失,阻礙體育事業發展。
3.1 建立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組織管理機構
社會的現實需求,決定了加強學校與社區橫向聯系的必然性。成立以政府領導為主,以教育局,體育局,社區管理部門為輔助的行政管理小組,統一領導建立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組織管理工作。例如:協調學校體育場地、體育設備對社區的開放問題,專業人員的培訓及分配問題,體育專業學生的社會體育實踐問題等都將作為該管理小組的工作內容。各部門分配相應的工作人員成立管理小組,分工合作,明確職責所在,制訂具體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積極開展促進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的有關工作,建立績效考評制度。完整有序的組織管理機構,將從根本上推動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合理化、規范化發展。
3.2 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管理體制
學校應積極推廣學分制、選修制的實行。增強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熱情,是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選擇權利,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相應課程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思路,增加社會實踐機會,開放式教學,是學生明確的意識到學為社會。
民俗體育的教學內容應與社會體育相結合,把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全名發展的社會人才的目標提到日程上來。將教學內容向社會體育方向推進,發揮民俗體育的生活化特點,結合社區體育適當增加休閑娛樂項目,既能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又能幫助他們把所學的運用到為社會服務中去,發揮社會價值作用。
3.3 建立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資源互補運行機制
發揮各學校體育館優勢,向社會多方向開放,加強場館管理工作,提高體育設備資源的使用率,為社區體育進行服務。各地區在政府的領導下,可先試運行試點開放形式,根據試點結果,進行完善與提升,在實踐中檢驗效果,在實踐中提升利用。利用高校的知名度增強宣傳效果,吸引社區居民參加。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設備資源的互補運行。
由于高素質專業體育人才的缺失,社區體育的發展受到了直接的影響。民俗體育教學培養的正是具有專業體育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將學校人才輸送至社區進行體育教學與管理,在提升學生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發揮體育教學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也促進了社區體育的發展。通過雙方的均衡互助來推動整個體育事業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互動是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不二選擇。面對建立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管理機構缺失,資源互補不足,教學體制阻礙等諸多問題,我們應進行深刻的分析和討論,組織管理機構,彌補資源不均衡,改革教學體制,針對每一個問題,實施具體的、有效的解決辦法。將會促使雙方利益向最大化方向發展,使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的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推動全民體育事業的順利進行與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諧可持續發展。
[1]楊玉亭,王宏.民俗體育教學與社區體育互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3):146-149.
[2]徐澤民.試論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171-173.
[3]張弘,苗苗.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聯動發展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0):98-101.
[4]劉旻航.民俗體育功能分類及特點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5):40-45.
[5]沈樂群.關于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31-33.
[6]王敬浩.從民俗體育的哲學本質談體育教學目標改革[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58-159,162.
[7]向紹舉.成都市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現狀及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8]劉會成.大學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G812.4
:A
:2095-2813(2015)10(b)-019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