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巖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從社區體育的活動對社區體育特性的思考
張允巖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人們在物質財富得到滿足的同時,也開始了對精神文明的需求,因為對精神需求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社區體育應運而生,它對人們的身體和精神方面都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作用。但是,在活動內容,除了有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在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有的體育項目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活動項目,如:廣場舞、健身氣功、棋牌游戲等。因此,該文主要是從社區體育的活動內容來研究社區體育的特殊性。
社區體育 活動內容 特殊性 思考
1.1 國外
社區體育的概念,最早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那時日本的經濟從二戰中恢復過來,并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現代化的擴大,社會競爭力和工作壓力越來大,由于片面的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活單調乏味,使人的人性受到壓抑。但是政府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在1973年,在經濟企畫廳頒布的《經濟社會基本計劃——為了充滿活力的社會福利》這一政策性文件中,首次把社區與體育運動相聯系起來,社區體育這一概念就在這樣一種的情況下,因時代而應運而生。通過這一政策性的文件,政府是希望通過社區體育,來重新把福利和人性帶到社會中來,以促進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
1.2 國內
我國社區體育的概念,是在1989年民政部首先提出來的社區服務來獲得的啟發,從那時起,體育活動成為社區的一個重要的服務內容。1995年6月20日由國家體委(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該綱要的頒布,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鼓勵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各種身體活動的積極性,提高身體素質,能夠更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對群眾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規劃意義,在這以后,社區體育逐漸走向人們的視野。綱要的提出,為以后更好的開展社區體育,使體育走進人們的大眾生活,提供了政策依據。而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文件中,提出了“城市體育應當以社區為重點”的重點規劃策略,這就使城市社區體育在人們群眾生活中的地位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我國的社區體育相比西方的發達國家,起步較晚,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從90年代開始,一些專家學者開始了嘗試對社區體育概念的闡述。我國的很多體育研究工作者對社區體育的概念進行研究,但是觀點都不一,如宏觀的有李建國(1994)等認為“社區體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內由居民自主進行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并且是通過體育活動建立良好的相互關系和形成共同意識,促進地區社會性的一種社會活動”。微觀的肖叔倫(1994)認為:“社區體育就是以城市基層社區為單位,以社區成員為主體,實行政府部門支持,體育部門指導,社區部門參與,為社會成員提供體育社會保障的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在微觀的社區,主要是強調居民所居住的街道和居民生活委員會所管轄的范圍。在這里,筆者對李建國的社區體育“居民生活圈”的特征更加有認同感,因為中國的社區與國外西方國家的社區還是有區別的,西方國家在開展社區體育使,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供社會福利,在硬件設施是比較完善的,而且人口也相對較少,這樣人均體育資源相對充足,而在我們國家,雖然地域廣闊,但是由于商業的過渡開發,許多城市都是寸土寸金,把本來應該作為公共服務的項目變成了商業開發,大多數小區只有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作為公共活動的體育空間,這就導致了體育資源的緊張,矛盾的升級,如:于秋芬在《社區體育運動開展中權利沖突分析》一文中,就以廣場舞糾紛為例,顯示了體育資源的緊缺而導致的矛盾激化,在福州三縣洲大橋下空地跳廣場舞的群眾發現場地被人潑糞水等等,這就要求在資源相對缺少的城市里,開展社區體育應當以“居民生活圈”的方式來開展,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呂樹庭在《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體育—社區體育概念之管見》這篇文章中,提出來“在特定時代所產生的特定概念,它的內涵是有時代烙印的。”因此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既有區別還有聯系,社區體育一部分活動內容與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是有重疊的,如: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屬于西方競技體育,從表面上看,沒有差別,但是在活動性質上還是有不同的,這主要是因為,它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素質為核心,促進身心協調發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加人們對身心健美、休閑娛樂、醫療康復等多方面的滿意度和需求。而不是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技術、獲取金牌為目的的體育組織形式。還有一部分是屬于中國傳統健身養生的項目,如:太極拳、健身氣功(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這些項目是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這在競技體育里面是沒有的,也是社區體育與競技體育的主要區別。因此,社區體育主要有一下幾點。
3.1 游戲性
體育競賽,是現代體育運動的核心內容,是對體育運動精神的反應,沒有激烈的競爭,體育這棵蒼天大樹便沒有了生機。人們主要是想通過競賽來激勵人們,孰優孰劣,便一目了然。然而,社區體育雖然也屬于體育一部分,但競技體育的更快、更高、更強,顯然是與社區體育概念不符合,人們參加社區體育并不應該強調競爭,而更多的是通過社區體育,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夠放松身心,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
3.2 公益性
人們參與社區體育的需求不同,有的是為了治療疾病的,有的是為了擴大人際交往的,有的是強身健體的,不管人們參與需求動機是什么,但是總體上的特點是都具有公益性,與之相反,競技體育的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的負面影響會影響體育的正常發展,有時還會被政治和經濟所左右。正是因為社區體育的公益性這一特點,使社區體育成為社會福利的一種,為國家所重視。
3.3 低技能性
學校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大多數項目都屬于西方競技運動,屬于身體對抗性高、體力要求較大的,運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突破身體極限,而社區體育卻不用,社區體育不僅僅是身體運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人們主要是通過這項活動來進行娛心和娛情,交流感情,同時,社區體育還包含很多中國傳統養生項目,這些項目相比西方競技體育,技能性更低些。中國傳統養生項目的低技能性更適合社區體育的活動。
3.4 自由性
自由主要有兩種,現在的主要分為積極和消極的自由,積極的自由更多的是自愿原則,即人們在做任何事情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沒有任何的壓力,不受外部力量所影響,以自己的行動意識為指向。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感覺到放松。這種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與競技和學校體育不同,人們在參加競技和學校體育的同時,有時會迫于外界的壓力,但社區體育則不同,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時間等具體去安排。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又一次體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社區的功能,發展其特性,使它成為社會和城市和諧發展的紐帶。
4.1 個體的和諧
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的和諧,也主要是人的和諧,只有人的和諧才能夠使社會真正的和諧,社會和諧是以人的和諧為基礎。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對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開展社區體育對構建和諧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參加社區體育,利用各種的便民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系統的免疫力,還可以保持個器官的健康發展,這對社會壓力日益劇增和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在性格上人們需要頑強、勇敢、拼搏,在意識上要敢于不怕困難,勇于挑戰,在身體上能夠強健體魄、延緩衰老,這就使社區體育的重要性顯得更為重要。這一不是簡單的身體運動,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4.2 人際關系的和諧
人際關系的和諧是人的和諧重要一面,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的融洽和睦,而通過社區體育活動可以充當社會“安全閥”的作用,增進人際交往。社區體育活動內容簡單多樣,很多活動內容需要多人參加共同完成,在具有較高的吸引力的同時,還能為人們提供一個交友的社會場合和機會,通過言語、肢體、魅力來增進好感,加強團體的團結,增進凝聚力,要充分發揮社區體育這一平臺,使人們能夠積極的主動的參與進來,讓雙方和多方都能夠接受,使鄰里關系和社會同事關系更加和諧。
社區體育作為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其內涵還是強身健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區體育不僅僅限于這一范圍內,更多的是為了與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我們在對待社區體育態度上,應該與學校和競技體育區別對待,更多的是把社區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們應該看到社區體育的優點,把它作為一種社會福利,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來享受,這就要求把我們社區體育進一步社會化。
[1]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2]黃渭銘.高校體育改革要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相銜接[J].福建體育科技,1999(2):1-4.
[3]王美,崔東東.社區體育概念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4(7): 1 1-1 3.
[4]李建國,沈建華,張建成,等.城市社區體育組織結構“小型化”探索[J].體育科學,1999(4):17-20.
[5]黃文仁.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機遇及其面臨的困難[J].體育與科學,2001(4):14-16.
[6]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J].體育科學,1999 (1):4-7.
[7]劉志成.我國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2(4):75-80.
G80-05
:A
:2095-2813(2015)10(b)-019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