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萍 楊中兵
(1.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數民族體育人類學研究中心;2.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瀕危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保護①
——以布依族銅鼓藤甲舞為例
王江萍1楊中兵2
(1.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數民族體育人類學研究中心;2.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
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斷代、失傳、消失的危險,因此,保護瀕危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激發民族文化創造力,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該文以布依族銅鼓藤甲舞為例,對其現狀、基本特征和功能進行闡述,并就搶救與保護措施提出可行性論述。
銅鼓藤甲舞 民族傳統體育 布依族 貴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并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在全球化進程中,為了積極面對全球文化競爭不斷加劇的挑戰,促進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價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價值,促進傳統文化轉化為文化軟實力。在建設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軟實力的價值,因此,如何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本土文化特色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課題。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春,南蠻首領孟獲雖六次敗于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請來烏戈國藤甲軍前來助陣,藤甲軍首戰告捷,即對蜀軍大進追殺,蜀軍且戰且逃,連敗十五陣,連棄七個營寨。最后諸葛亮不得不自損陽壽,以火攻之,方才擊退,成就了“七擒七縱孟獲”的佳話。藤甲軍大敗蜀軍的秘訣在于士兵身著藤甲戰服不僅刀砍不進,箭射不透,而且較為輕便。因此,三國時代的藤甲軍實際上就是一支極為精銳的兩棲作戰部隊,銅鼓藤甲舞的發源則是作為增強士兵的體能,團隊士氣演化出來的體育鍛煉方式。
相傳烏戈國后裔就是長久生活在安順市開發區幺鋪鎮歪寨村古老的布依族村民,銅鼓藤甲舞自古以來就是對烏戈國歷史的記憶。銅鼓歷史源遠流長,《宋史·蠻夷列傳》載:“西南諸夷,漢牂牁郡地……疾病無醫藥,但擊銅鼓、沙鑼以祭祀鬼神。”布依族將銅鼓視為祖先的傳家寶、宗族的團結燈,敬若神靈,十分敬重。每到大年三十夜,家族長輩歡聚一堂,準備公雞、豬頭、自釀米酒等物品祭祀銅鼓后,擊打銅鼓,歡慶重大節日。《乾隆貴州通志》有“仲家歲時擊銅鼓為歡”之記載。擊鼓有五層含義:一是歡慶豐收;二是恭祝大年;三是謹記祖德;四是祛除邪惡;五是暢懷心胸。布依語中的“布掉高”即為藤甲,就是藤子做的衣服。其材料是一種10~20 m長青藤,此藤有柔軟、韌性強、不易折斷的特點,通過曬、編、浸桐油等工藝制作而成,連接處用牛筋或麻絲纏繞,即可靈活穿著打斗。
布依族的重大節日即每年正月和六月六,歪寨村民先祭拜藤甲祖神并敘述有關藤甲的歷史。表演時,人們身穿藤甲,手持盾、矛、弓箭、刀、槍等器械,用銅鼓伴奏,舞蹈分為十二段,一般由8人不超過16人組成,男女均可參加。銅鼓藤甲舞的完整表演,一般從正月初六一直跳到正月十四。早期的藤甲舞主要以表現戰爭為主,從藤甲舞反映的內容劃分大致有3個階段。除藤甲胄以外,手持當時盛行的各種兵械,雙方兵戎相見,采用統一規范的步伐和動作。藤甲武士分成兩軍,鼓聲指揮著各自隊伍,鼓點由輕重緩急、單聲、連聲等方式規定了作戰信息,分別表現進退、包圍、突圍,以砍下對方首級(頭頂上纓絡)多少決定勝負。雙方以自身武功拼斗,時間為10~20 min一場,中途休息10 min,隨即進入下一場,決斗難分勝負時,需打上五六場才見分曉。
2.1 銅鼓藤甲舞體育文化特征
2.1.1 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與民族性特征
在貴州少數民族遷徙進入貴州的歷史原因中,軍事活動的需要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銅鼓藤甲舞的前身正是利用在歪寨村特有的地理環境中生長出來的藤條,制作出的藤衣,隨著士兵出征,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受到布依族先民的喜愛得以傳承,它植根于布依族人民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又作用于這個生存環境,充分體現著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特點。安順市地處黔之腹,滇之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加之山石眾多,地理環境復雜,布依族人民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一方面養成了勇敢、勤勞、頑強的民族性格和奮斗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迫使他們團結互助,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銅鼓藤甲舞不僅凝聚豐富的民族文化、形式,而且將民族狀態、精神也集中表現在舞蹈結構中,形成頗具特點的民族性與地域性。
2.1.2 傳統性
銅鼓藤甲舞在其核心表演中仍是沿用銅鼓伴奏,在音樂方面地方特色濃郁、步伐古樸,對陣雙方以奪下對手帽子的紅纓多少為勝,模擬戰爭氣息濃的特點,以增強其趣味性,其之所以能保持原始狀態,主要與它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有直接關系。首先,銅鼓藤甲舞流行區是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全境為山谷地帶,交通不便利,其次,由于自然與社會的原因,長期以來,歪寨經濟文化落后,與外界溝通甚少,未受現代文化傳播的影響,使得銅鼓藤甲舞保持其原始而特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表明銅鼓藤甲舞體育文化具有原始性特征。
2.1.3 表演性和觀賞性特征
民族傳統體育得到長久流傳和傳承的重要特點即是表演性與娛樂性、觀賞性、藝術性,三者相互影響分不開。銅鼓藤甲舞主要在重大的節日、喜慶、祭祀等場面中出現,表演和觀賞就成為它的特點。首先是陣容強大的方陣,堅不可摧的藤甲,氣勢恢弘的銅鼓聲,其次在對陣較量中,雙方踩踏統一的步點,呼喊一致的口號,手持器械大步向前,最后實戰中決出勝負,得到擁護者的掌聲,整個表演內容豐富且飽滿。銅鼓藤甲舞正是以它獨特的形式組成了氣勢宏大、剛勁有力場面,給觀賞者強烈的震撼,有很強的觀賞價值。
2.1.4 群體性
銅鼓與藤甲舞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活動,男女老少皆可參加,是布依民族特有傳統體育舞蹈,不僅承載者豐富的布依族歷史和文化,也蘊含著布依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健體強身,維持自己民族的強壯與生存,更體現出布依民族對人的速度、力量、耐力和身體技能的更高追求,凝聚著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2.2 銅鼓藤甲舞的歷史功能
2.2.1 健身功能
銅鼓藤甲舞起源于古代軍事體育,因此,發展體能,增強體質,強健體魄是其首要功能,通過漫長的社會生產、勞動實踐,培養布依族人民自覺自愿鍛煉的習性,并在生產生活之余,得到體力與精神的鍛煉和調節。
2.2.2 娛樂功能
我國少數民族由于其文化衍變的內在因素較重,環境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在自然純樸的生態環境中緩慢發展。銅鼓藤甲舞在這原生態的環境中,從軍事訓練逐步過渡成為布依族人民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他們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基本要求。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在重要的節慶日,銅鼓藤甲舞作為祭祀表演項目,以藤甲兵出征、戰斗、凱旋等作為表演內容,配以銅鼓鼓點,表演人員以飽滿的熱情、豐富的表情、整齊劃一的動作,再現古老烏戈國的歷史,這樣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濃郁民族特色的項目,在當時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喜愛和重視。
2.2.3 團結功能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加強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和穩定。20世紀50年代之前,銅鼓藤甲舞是當地布依族人民節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本民族興旺、繁榮、幸福的象征,同時,增強了本民族的凝聚力,作為橋梁和紐帶,使周邊的少數民族歡聚在一起,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銅鼓藤甲舞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對本民族軍事上的訓練和防御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世紀50年代銅鼓藤甲舞的發源地安順市歪寨村家家戶戶都還在制作藤甲胄,大型的祭祀節慶日還有隆重的銅鼓藤甲舞表演,而在60年代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四清”運動使得此項民族傳統體育從此失傳。至21世紀開始,部分民族學者和專家對銅鼓、藤甲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通過各個角度如:科研、新聞媒體、網絡等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推廣,而對銅鼓藤甲舞的認識和挖掘還處于空白階段,急需搶救和保護。
3.1 發展當地經濟,恢復歪寨布依族銅鼓藤甲舞的表演,并完善管理體制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介入是建立優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此,這項措施需要得到當地政府在政策和經濟保障方面的大力支持,通過宣傳平臺的搭建,在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節慶日中,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訓練恢復表演,實地實物看到演出效果及文化內涵,吸引企業開展保護性的投資和開發,擴大影響力,同時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支助資金,對于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傳統項目爭取保護資金來源。
3.2 建議貴州省民委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瀕危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建立信息資源庫
以文字、圖片、音像等多種科技手段,全面而有效地存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料,并制定文化搶救方案和保護體系。選擇一些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在其所在區域做文化、社會、經濟進行可行性發展,逐步推廣,以形成科學且有指導意義的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體系和民族發展模式。
3.3 通過國情教育路徑,進入學生課堂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民教育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血液。因此,通過宣傳資料整理篩選后作為教學或講座的背景,也可作為選修課程、少數民族文化活動月宣傳內容等等在學生中廣泛宣傳,并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演練,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文化為現代化服務,為民族振興服務,布依族是云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開始繁衍生息,并頑強地從遠古一直走到近現代的古老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過程中,布依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個性品質,藤甲被譽為古戰爭史的活化石,而銅鼓藤甲舞不僅反映出布依民族長期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時也反映出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族社會習俗,是歷史留給當今世界的寶貴財富,應得到保護和傳承。
[1]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
[2]付曉東.對高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思考[J].學術交流,2008(4): 186-189.
[3]夏晟.文化軟實力視域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發研究[D].湖南大學,2011.
[4]劉麗娜.對民族地區高校特色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大眾科技,2009(2):116,148-149.
[5]朱依然.非物質為華遺產視域下民間體育的活態傳承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12):105-109.
[6]馮勝剛.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
[7]馮勝剛.關于正確定義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4(4):117-121.
[8]林藝.近十年布依族研究綜述[J].民族藝術研究,2003(4):37-42.
[9]馬啟忠,楊芝斌.布依族傳統節日“六月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92.
G853/857
:A
:2095-2813(2015)10(b)-022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221
貴州省民委、貴州師范大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專項資金項目,課題編號:黔族專2012914。
王江萍(1978,9—),女,貴州安順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