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雙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體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內容非常豐富,取得的成果也比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合理的配置體育資源可以使體育資源得到廣泛充分的利用。任海、王凱珍[1]等在剖析了中國體育資源配置模式后,指出目前我國體育資源分配上的一個嚴重問題是資源嚴重短缺,而且利用率較低。分析這些問題的緣由后,提出了體育資源配置模式的改革建議,如改革法規平臺等,指出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杠桿作用,通過市場運作,使原先的體育資源升值,并從各方渠道吸納社會的投資。
宋玉梅,李驍天等[2]學者指出,城市社區是一種稀缺資源,因此在配置過程中應考慮區域性問題。同時又指出在社區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計劃與市場協調和公益性兩大原則,不斷優化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結構。
呂樹庭等[3]學者在剖析了珠三角區域的小城鎮社區體育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實證研究后指出,目前珠三角區域的小城鎮社區普遍存在體育行政主導的特點,因此社會力量參與度較高,且社區體育活動經費充足、來源渠道呈多元化態勢,體育場館設施,但功能單一,社會體育指導員有但整體數量不高,居民體育消費水平有待提高。
夏春風[4]在對紹興市越城區部分社區調查后發現,當地社區在體育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問題,如場地設施建設不完善,項目資源分布不均勻,體育專門指導人才匱乏且等級水平較低等。針對出現的問題,作者提出要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拓寬投資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等建議。
從文本中的“中國西部中小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西部中小城市社區在體育資源配置方面主要存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且社會贊助與捐贈缺乏,資源配置結構失衡且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未來配置體育資源過程中要變換格局,加強資源整合,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政府引導,推動社區體育資源有序健康的發展。
王玲[5]指出,在居住緊促的小區里容易出現社區健身場地狹小,有些小區甚至沒有健身場所,同時還存在場地資源稀少,活動內容單一等問題,另外經費不足,沒有專門人員指導和管理等問題也是阻礙社區體育有序發展的攔路虎。
蘇祝捷[6]調查了南寧市社區體育資源后指出,目前南寧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主要存在場地設施不足,活動項目內容單調、簡單,缺乏資金投入,缺乏專業管理人員以及健身指導員等問題。
在對袁廣峰、張納新、王毅、張璐璐、鄧悅曾等[7]學者文章進行分析梳理后得出,當前我國社區體育配置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社區內活動場地稀少,出現供不應求情況,而且器材配置分布不合理,人員稀少的地方配備器材,導致無人使用致使器材浪費,降低使用率。另外社會體育指導員配備數量很少,且專業能力不強,不能夠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健身意識。社區體育活動資金不足和居民健身意識薄弱也是阻礙社區體育蓬勃發展的絆腳石。
趙吉峰[8]學者的文章中總結出目前陜西地區的農村在體育配置上存在著經費不足且投入不均衡、場地和器材稀缺以及體育專業指導者匱乏等問題。黃繼珍、景俊青、何元春等[9]學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這幾位學者的觀點都指出當前我國農村體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到位,資源配置政策不完善,資源配置不均衡以及資源嚴重浪費等情況。同時農村地區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缺少健身指導員導致公共體育資源的浪費和器材設施利用不當影響使用壽命。
管延偉[10]指出當前農村地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以及企業贊助,各級政府部門沒有發揮好自己的作用,缺乏整體的協同合作,另外專業指導農村體育建設的人才不足,缺少體育宣傳和管理人員,新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缺乏系統觀。
在對高麗紅、黃明等[11]學者的文章進行總結之后得出以下結論:制約農村體育資源開發與配置的因素主要由歷史上的“城鄉二元結構”制度和農村體育發展政策落后,以及我國政府“重城市輕農村”和“重競技輕社會”的宏觀政策,同時還與農村自身的內部因素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和農村居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健身觀念落后有關。針對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如加強法制和制度化建設、增強農民健身意識和發展農村經濟、強化政府職能等等。同時還提出了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影響因素,主要跟設施器材不足、經費短缺、領導不重視、組織不健全和農民意識低有關。
聶曉冬[12]在對寶雞市農村體育資源進行研究后總結影響農村體育資源配置的因素主要是體育設施建設不足且質量差,器材開發利用不充分,農民收入水平低,經濟發展滯后,農民觀念比較落后等原因。提出應當完善立法,健全法制法規,加強體育知識的宣傳,調動人們參加體育的熱情,重點發展農村經濟。
許琨[13]在對學校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行研究后指出,目前高校體育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出現資源閑置浪費,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與此同時學校體育在經費方面嚴重缺乏,自身的創收意識又低,其他的一些資源雖然豐富但開發利用率卻很低。
葛文[14]通過調查體育資源在西安市普通高校的配置情況后指出,當前在西安市的高校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與體育設施資源,對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同時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閑置造成利用率低等問題也很突出。另外體育活動經費匱乏,自身創收意識不強。體育教師的空閑時間富足,但是服務意識淡薄,很少參與社會體育運動,不利于長期發展[6]。
彭英、唐剛[15]在對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資源配置進行研究后指出,當前學校體育資源各個方面都比較短缺,如: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配置不均衡;場地器材、儀器設備、資料圖書等物力資源也十分欠缺,沒有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且在配備財力問題上不均勻,無形資源重視力度不足。
從于慶冰、代明、姜亮的文章[16]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資源非常匱乏,體育器材嚴重不足,體育場地少之又少,很多農村學校連一個正規的上課場地都沒有,另外當地政府部門對體育不重視,學校體育經費投入不足等也是導致學校體育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對于這種現象政府部門需積極轉變職能,增加對教育投資。
邱建鈺,林長青等[17]學者剖析了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問題后指出,資源配置的結構問題是當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主要問題,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配置競技體育資源的時候,政府應該發揮主體作用,轉變職能,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研人員的比例。
在對戴健,馬志和等[18]學者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文章進行分析后得知,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競技體育資源配置是政府主導型的體育資源,社會力量參與度低,運動項目資源布局結構同構,產生的效益低等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與市場進行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競技體育的模式,而不是由政府主導壟斷競技體育。
從趙紅麗、和呂召[19]的中國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雖然近年來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很快,但目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在我國卻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人力資源十分緊張,高水平體育人才斷層現象十分嚴重,后備人才短缺,而且教練員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其次財力資源配備結構不合理,在舉國體制的影響下,國家對奧運項目的資金投入過多,非奧運項目則被忽視,一線城市和二線、三線城市的資金投入比例失調。場館經常出現重復建設問題,出現投資浪費等情況。最后場地器材設施總量不足,人均場地少,現有場地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另外作者從配置模式入手分析,指出我國的競技體育資源在配置模式上可分成計劃機制,市場機制和計劃與市場的混合機制[7]。
通過對上述文章的總結和梳理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在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現狀整體上是不理想的狀態,大部分的城市社區均存在著體育設施資源缺乏,活動資金不充足,缺少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管理員等問題,即使是珠江三角洲如此發達的地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而在農村體育資源配置方面目前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制約農村體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因素是場地器材設施少,經費投入不足,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政府領導不重視,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低以及農民自身健身意識差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中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軌制是分不開的,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導致農村體育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因此,政府領導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責,大力宣傳體育健身知識,增強農民健身意識,為更早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然而高校在體育資源方面整體上還是很富足的,但利用率很低,許多體育教師有很多的閑暇時間,但由于服務意識差,很少參加社會體育運動。另外農村學校體育資源還是十分缺乏的,場地設施的不足、體育活動經費的短缺都是制約農村學校體育優化配置的因素。
此外我國學者對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的研究多傾向于模式探索、機制分析,由于我國長期處在“舉國體制”的影響下,競技體育呈現“壟斷”現象。政府占主導地位,社會力量參與不足,這就需要轉變政府職能,適當的放權到市場中去,讓市場和政府共同為競技體育獻計獻策,為“后奧運時代”競技體育的均衡發展保駕護航。
[1]任海,王凱珍等.論體育資源配置模式——社會經濟條件變革下的中國體育改革(一)[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2):1-5.
[2]宋玉梅,李驍天,李龍,等.小康社會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相關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6):47-51.
[3]周良君,呂樹庭,陳小英.珠江三角洲小城鎮社區體育現狀和發展對策的實證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3):19-24.
[4]夏春風.紹興市越城區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現狀與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126(2):94-95.
[5]王玲.西咸社區體育資源配置與利用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2,25(1):56-58.
[6]蘇祝捷,韋穎.南寧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與使用現狀調查研究[J].運動,2010,8(12):153-156.
[7]袁廣鋒.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現狀與開發對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5(4):25-28.
[8]趙吉峰.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6-18.
[9]黃繼珍.資本視角下的農村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5):11-14.
[10]管延偉.城鄉統籌背景下新農村公共體育資源供給及配置模式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5):109-114.
[11]高麗紅.山東省農村體育資源的現狀及開發與配置的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
[12]聶曉東,沈一嵐.寶雞市農村體育資源開發和合理配置[J].新西部,2012(20):31-41.
[13]許琨.學校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8(4):52-53.
[14]葛文.西安市普通高校體育資源配置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114-117.
[15]彭英,唐剛.義務教育學校體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體育教學,2012(9):32-33.
[16]于慶冰,代明,姜亮.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資源開發與配置的制約因素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2010(10):70-71.
[17]林長青,尤信招,邱建鈺.優化競技體育資源配置結構的政府行為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2,26(2):139-141.
[18]戴健,馬志和,顧晨光,等.論長江三角洲地區競技體育資源配置與一體化開發的目標模式[J].體育科學,2007,27(6):3-7.
[19]趙紅麗,呂召.淺析我國競技體育的資源配置[J].競技與論壇,2008,1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