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珍陽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但多數初中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之所以對文言文不感興趣,除了文言文本身的難讀、難懂、難記的特點外,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直接關系。文章提出文言文教學的四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學習大量的文言文。眾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國古文化的遺產,是古漢語文學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無論什么時代都要學習文言文。當前教學改革更加重視文言文的學習。學好文言文能更準確地了解語言文字之間的邏輯關系,提高閱讀分析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更準確地掌握語言表達和文章寫作技巧。怎樣能更好地學習文言文,就當前的教改形勢和高效課堂的構建模式,簡單談談行之有效的幾種策略,以期共享。
一、“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前提
在現實文言文教學中,要解決老師難教的問題,克服學生怕學的毛病,這些頑疾的根除,“誦讀”可謂是一副靈丹妙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閱讀的重要性可窺一斑。
首先要讀出靈感。讓“誦讀”成為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過程,讓學生“沸沸揚揚”地大聲朗讀,把學生帶進課文,帶入情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奧妙,感悟課文內容的思想內涵。
其次要讀出語感。“語感”是一種感情色彩濃郁的朗讀形式,語感能夠直接快速地感悟、理解、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內涵所在,要引導學生“音正腔圓”、感情充沛、圓潤有力地讀,把握住停頓、語調、語速,讀出語言優美、節奏明快的韻味,讀出語感,讀出節奏,邊讀邊分析,融身于文中,達到身臨其境的誦讀效果,在誦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體會文言文典雅、明確、邏輯性較強的藝術特點。
二、落實“字詞”的含義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很容易碰到不懂的“字詞”,理解不透的“句子”。學生理解能力不夠,手里工具書又少,只有依靠老師來釋疑解惑。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掃清閱讀障礙的工作,如“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呼?”中的“簞”學生比較生疏,應該讀“dān”,是“端出,拿出”的意思。諸如“字”的通假現象,“實詞”一詞多義,虛詞的多種用法,古今異議,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等特殊語句的辨別,都要梳理,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畔”通假為“叛”,是“背叛”的意思。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中兩個“為”是“替”和“制造”的意思;“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就是一個判斷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同“現”;“敕勒川,陰山下,籠蓋四野”中的“籠”名詞作為“像名次一樣”介詞用;“北市買長鞭、南市買轡頭”中的“北市”和“南市”都是名詞動用用法“到北市去”“到南市去”的意思;“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中的“爺”現在是“爺爺”,古時則是“爸爸”之意;古時的“妻子”是“老婆和兒子”之意,而現在是專指“老婆”。此外,文言中虛詞的用法也很多,如“之”有代詞的用法,有動詞“去”“到”的意思,有助詞“的”的意思等。實踐證明,學生只有把握了文言文中的字、詞、句的變化規律,夯實了基礎,在學習中才能游刃有余,從而學好文言文。
三、重視“語法”的解析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
文言文中的“字,詞,句”在用法上較白話文變化大,比較復雜,需充分準確地掌握。掌握詞性在文言文中的變化規律相當重要,詞類活用比較明顯:名詞活用為動詞,在文言文中名詞有時表達為與之相關的行為或動作,常用副詞或能愿動詞來修飾限制,詞性就被活用為動詞,如:“便扶向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處處志之”中的 “志”,本意是名詞“標志”,而在這里是名詞作為動詞用,意思是“做標志”;“敬而遠之”中的“遠”本意是形容詞,在這個詞語中,活用為動詞,意思是“遠離”;“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在這里是形容詞作為動詞“受苦”而用。
在文言文中,一些動詞也可以作為名詞和形容詞用。例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中的“伏”之意由動詞“埋伏”而被活用為名詞“埋伏的軍隊”;“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中的“賢”,原意“賢達”是形容詞,在句中被活用為名詞“賢達的人士”。
此外,一些倒裝句等的使用也忽視不得,一些動詞的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更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影響學生文言文閱讀的關鍵所在。
四、重視欣賞,品味語言魅力
學習文言文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品出文章的意境,品出作者的情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愛蓮說》中“中通外直,亭亭玉立,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就要借助意象來渲染氛圍,通過遐想來表達意境,勾勒出鮮活的畫面,情境是作者跳動的心靈,情境是通篇的命脈,情境是打動讀者的鑰匙,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讓學生體味作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使學生受到感染、熏陶,撞出魅力的火花。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僅能給學生以文學的滋養,而且深受范仲淹的智慧、風骨、胸懷的教導,讓學生領會到作者敦厚寬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精神世界。只要教師能抓住要點,把握分寸,運用巧妙,就能讓一篇篇文言文猶如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使學生達到讀而不厭,學而有味,樂不釋手的境界。
總之,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以誦讀為基礎,把握語言文字的理解,深入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的感悟,體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把學生從怕學、厭學文言文中轉化為想學、樂學的氛圍中,使文言文這一古代文學奇葩在當代教學中再溢光彩。
參考文獻
[1]李曉舒.走出沉悶課堂感受古文神韻——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 [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2]土孝芳.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策略[J].關愛明天,2014(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