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活動式”教學是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基本方式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操作平臺,實施語文的全程教學。它既是一種教學形式,又是一種教學觀。“活動式”語文教學理論的實踐和研究,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改革邏輯,它沖破了舊的教學法研究的束縛。
【關鍵詞】高職語文;“活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活動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框框,給學生呈現更為豐富的學習內容,更加鮮活的教學模式和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它既是一種教學形式,又是一種教學觀。語文課堂上活動式教學是以老師和學生的活動為表象,然而在實際課堂上的活動式教學也存在著一些誤區,缺乏實效性。
一、活動式教學存在的誤區
(一)重形式,輕效果
在活動式教學的課堂上往往只追求表面的活躍,而不顧教學內容的內在情感,也不管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什么樣的層次上。活動式教學作為一種富有時代意義的教學方式,最關鍵的并不只在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更應看其實效性,學生能否從中學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才是根本。課堂上一會兒讓學生朗讀、討論,一會兒讓學生表演,整個課堂非常熱鬧,但這種對學生無多少思維價值的表面上的活躍,算不上真正的活動式教學。
(二)活動中教師的缺失
目前,雖然不少教師也非常重視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往往收效甚微。其實這與作為引導者的教師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片面或錯誤地認為只要課堂由學生主宰,就是一堂符合標準的活動型語文課,而忘記了語文課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動,而是通過活動感知和體驗,并進行分析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素養等。
(三)沒有充分了解學情
一個活動要發揮作用,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智力發展水平、自身能力素質、物質條件等因素有著緊密的關聯。職業學生心理狀況、學習基礎與高中生不同,他們沒有升學的壓力,他們的未來直接面向的是就業,因而在設計課堂活動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設計課堂活動,才能貼近學生實際,也才會讓學生接受,收到實效。
二、展示活動式教學魅力的策略
(一)激趣,創設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作為一種教學形式,語文“活動式”教學要求教師能將靜態的教材轉化為動態的教學因子,創設出適宜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條件(時空,氛圍、資訊等)和活動策略,通過活動“場”的培育,著力于“場效應”的生成,實現活動的教學化。例如,我在自己課堂上就安排了“課堂前奏”的活動。所謂“課堂前奏”是指上課鈴響之后到正式上課之前的這段時間,學生大多還沒有從熱鬧的課間活動中平靜下來,此時教師最好安排一些有效的小活動,比如“一分鐘演講”“美文推薦”“我最喜愛的詩詞賞析”等。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演講、點評的能力,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為后面正式進入課堂學習做了良好的準備。
(二)整合,靈活運用活動形式
新課程下,教師應該學會“用”教材,要善于發掘利用課內課外語文資源中的活動因子。高職語文教材每一單元最后都有“交流與表達”“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可以把這些整合到前面的課文中。在學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將本單元的“表達與交流”中的“訪談”與之融合,在第一堂課后,以蘇軾幾首著名的作品為主線,布置學生做了“模擬訪談”的準備:①依據興趣成立活動小組。(《江城子·密州出獵》組、《卜算子》組、《定風波》組)②層層推薦確立訪談問題。③合作探究整理“蘇軾”的回答提綱。④小組推薦確立訪談人和“蘇軾”。通過這一訪談活動,我們了解了蘇軾經過“烏臺詩案”之后,初到黃州時的凄冷的心境。訪談之后,我和同學們對蘇軾情感變化進行分析梳理,這個過程不僅體悟到蘇軾情感變化的歷程,同時也對第一堂課“人間如夢”的辯論做出了很好的呼應。然后我和學生一起分享感受,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作品、對詞人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
語文課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在于它不僅給學生知識,還給了學生“心靈上的認知”,而活動式教學很容易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智慧的閃光點。
(三)調控,保證活動的高效有序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往。在“活動式”教學中,活動本身就是對話與交往,這種交往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因此,活動的調控主要圍繞以下方面進行:首先基于目標與文本的調控。在開展活動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維持好教學的基本目標。由于活動教學的開放性強,同時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想象力豐富,加上目標意識不強,在熱烈的活動開展中有時難免會出現偏離活動目標的情況,此時就需要適當地引導,及時把學生拉回來,使其活動內容向教學目標靠近。其次基于學生參與性的調控。學生的參與性是指學生在活動式教學中的參與頻率、持續性和熱情。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或者會出現隨著活動的開展而逐漸降低的情況,針對其參與度不高的原因進行及時調控。如當學習內容難度較大,學生活動開展遇到障礙時,學生會失去方向,此時就需要教師的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肖家蕓.語文“活動式”教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安淑春.高職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1).
[3]鐘啟泉.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陳媛媛,女,1980年生,漢族,江蘇徐州人,本科,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