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良菊
【摘要】“隨文練筆”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巧妙利用教材特點進行的一種寫作訓練。如果我們能根據教材特點,采取合適的方式,在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找準合適的點,組織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對閱讀教學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和錦上添花之效。那“隨文練筆”應該怎樣來設計呢?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隨文練筆”這一塊園地里收獲到屬于自己的果實呢?下面就怎樣實施有效的“隨文練筆”策略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材;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抓住空白,補一補
教材中有許多空白之處,有的省略了人物之間的對話,有的故事情節跳躍,有的結尾意味深長……這些空白、省略就像音樂中的休止符,電影中的空鏡頭,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此空白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安排小練筆,引導學生進行“補白”。如《盤古開天地》第四自然段寫盤古倒下后,他身體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在引導學生誦讀、品味之后,可以再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安排小練筆:“盤古身上的某個部分,如牙齒、鼻子、耳朵、頭發、眉毛等還會變成什么?”在靜靜的課堂上,孩子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盤古的牙齒變成了巨大的巖石,盤古的頭發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盤古的胡須變成了嫩綠的枝條……”這些練筆都是對文本的補充,使文本更豐滿,同時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盡情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二、續寫結尾,編一編
有的課文的結尾意猶未盡,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這樣的課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結尾。如《小攝影師》一課,教學生學習了人物對話的三種形式后,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要求用上不同的對話形式。學生興趣盎然,創意無限:第二天早晨,小男孩又來到高爾基的門前。他敲了敲門,秘書來開門,秘書把小男孩帶到高爾基的辦公室。高爾基看見小男孩,微笑著說:“小男孩,我等你很久了,你是來給我照相的嗎?”“是的,上次耽誤了您寶貴的時間,真對不起。”男孩紅著臉說,“請問您現在能再給我一點時間嗎?我照完相,立刻就走。”高爾基說:“可以呀,還是昨天那個姿勢嗎?”“是的。”小男孩高興地說。高爾基又拿了張報紙,坐在了沙發上。小男孩熟練地擺弄著相機,“咔嚓”“咔嚓”,照片照好了。小男孩鞠了個躬,說:“高爾基同志,謝謝您!”說完,小男孩提著照相機蹦蹦跳跳地走了。第二天,高爾基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掛在了教室的墻報上。
此外,教材里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寓言、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學生很愛閱讀,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愛好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語言形式進行續編故事的訓練。
三、精彩篇章,仿一仿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拘泥于課本,被文本束縛。作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開發的可能,我們應該努力充分利用好這個“例子”,挖掘課文中的突破口,尋求寫作的訓練點。我常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借鑒課文某一語言現象進行仿寫。低年級教材有許多課文寫法相似,非常適合學生進行仿寫,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一)仿寫句式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圍繞第一句總起句,有幾句典型的句式:“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部分的教學,我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受文本語言獨特的美,然后啟發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思考:“秋天的雨還把什么顏色給了誰呢?”讓學生學著用這樣的句子再來寫幾句:“你看,它把 給
了 , 像 。”學生有了這樣的鋪墊和依托,筆尖自然地流淌著美麗的文字:
“它把紅色給了高粱,紅紅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照呀照呀,照亮了整個果園。”
“它把黃色給了梧桐葉,金黃的梧桐葉像一只只蝴蝶,飛啊飛啊,飛來了秋天的美麗。”
“它把紫色給了葡萄,一顆顆葡萄挨挨擠擠的,像一串串珍珠,閃啊閃啊,閃出了秋天的喜悅。”
……
通過仿寫的練習,學生感受到了秋天的色彩繽紛,豐富了想象,還學習了課文獨特的語言表達。
(二)仿寫片段
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典型的結構段落進行創造性仿寫。在教學《假如》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發現詩歌每一小節都是按“我要什么—我為什么畫”這樣的結構來寫的。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這種結構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用“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 畫 ,
讓 。”這樣的構段方式仿寫兒童詩。于是,我們看到一首首充滿創意、流露著真情的小詩: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地震災區的小朋友
畫一所所美麗的學校,
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幸福地學習。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會給雙目失明的人
畫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
讓他們和我們一樣,
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勞累媽媽畫個多功能的機器人,
媽媽再也不用為操勞家務
而輕輕嘆息。
我們不禁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折服,為他們善良的心靈感動。這樣的練筆,使孩子的個性得到了盡情的張揚,并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學會了運用語言。
(三)仿寫標點
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一課及語文園地二“我的發現”中,出現了人物對話時引號的三種用法。學完這一單元,我讓學生留心觀察,選擇生活中的對話場景,用上正確的標點學寫人物對話。孩子們寫下了“飯桌上的對話”“看病”“買菜”等富有生活氣息的片段,引號的應用也得到了落實。
四、改變體裁,變一變
呂叔湘先生說:“改寫,各種方式的改寫,各種范圍的改寫,實在是作文的最好準備。”改寫,一般不改變原文的思想內容,大都只改變原作的形式,如改變文體,改變人稱,改變結構等等。改寫,學生除了要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還要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改寫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是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好方法。如可以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我在教完古詩《夜書所見》后,讓孩子們把這首詩改寫成記敘文,孩子們寫道:“晚上,我坐在客船上讀書。窗外的風呼呼地吹著,梧桐葉緩緩地飄落下來,送來了陣陣寒意。朝前望去,秋風中,江水微波蕩漾。這里風景多么迷人。此時此刻我更加思念家人,他們現在怎么樣了呢?我不禁流下了傷心的眼淚。突然,院子里傳來一陣陣歡笑聲,還有一盞燈和兩個若隱若現的影子。我仿佛看見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在抓蟋蟀,一個孩子提著燈籠,一個孩子抓,他看見一只蟋蟀,連忙撲上去,蟋蟀沒抓到,自己卻撲了個空。我情不自禁地笑起來,仿佛回到了自己歡樂的童年,此時不由得更加思念自己的家鄉……”
以上所舉的幾種隨文練筆的形式、訓練內容,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由于都是片段訓練,對學生寫作的要求不高,又是閱讀教學達到一定的時候,有了一定的依托才開展的,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解決了“寫什么”的大問題,學生的創作自然水到渠成。
于永正老師說:“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很顯然,如果我們及時發現教材中的突破口,把小練筆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就能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使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發展思維,豐富想象,提高創新能力和語言的運用能力,達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相結合的目的,真正發揮讀寫結合的功能。隨文練筆,也能練出精彩!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