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典詞是中學語文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傳統以誦讀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將古典詞的意境情感傳遞給學生。筆者由古典詞的傳統出發,變誦讀為唱詞。以唱帶誦,從而達到學生能夠熟悉課文內容,提升其對學習的興趣,體會、感悟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并且能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
【關鍵詞】唱詞;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詞是中國古典文學體裁之一,有唐詩、宋詞、元曲之稱。詞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就筆者所教學的蘇教版中職課本為例:兩學年四冊書共88篇課文,選詞15篇。這其中必學課文占據了12篇。因此,對古詞的學習是中學語文的重要環節之一。
傳統意義上教師教授詞大概遵循以下幾個步驟:先讀正音,再講解釋義,最后分析全詞內容,勾畫該詞文學特色,課后背誦該詞。
這種教學方式優點在于:由淺入深,非常有層次地將教學目標、重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可以了解該詞的內容,感受課文的文學之美,領悟作品的藝術特點。
但這種教學方式亦有缺點:程式化嚴重,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生對文學藝術審美領悟不夠,往往會陷入教師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課桌前昏昏欲睡的誤區。
在古典詞教學中,我也有以上感受。我認為出現這樣的問題,與詞的文學特點有關系。詞是樂曲的歌詞,是演唱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造成詞的特殊性:字數不等,押韻不等,句數不等。它不像詩歌那么整齊規范,易于理解。這給學生在認識、理解、欣賞中產生障礙。再有古典文學作品,因為時間的久遠、詞語意思的變遷。這都給學生在理解內容上存在一定的障礙。
我曾在班級做過調查,學生對小說、詩歌喜愛程度遠遠超過了詞。出現這樣的現象大概源于學生對詞的理解障礙。學生理解障礙不消除,導致學生對詞的喜愛程度。
為了能更好地教學,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欣賞詞。我認為應該更改教學模式,重回以歌唱詞的傳統。
一、由誦詞到唱詞
為何在語文課上要唱?我以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唱詞本是詞的原始表現形式
詞本來就是用來唱的。只不過到了近代,懂唱詞、會唱詞的人越來越少。唱詞才逐漸變成誦詞。對唱詞的重新恢復,這有助于學生對詞這一古典文學形式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唱詞有助于學生領悟作品情感及大致內容
我們知道音樂中的節奏、韻律所蘊含著的情感。通過聽、唱詞,學生大致能了解學習的課文,作者大致要說些什么,作品情感是喜是悲。
(三)唱詞易于接受
學生喜愛的學習內容是多元的。有的喜歡語文,有的喜歡體育,有的喜歡數學。即使是喜歡語文,也有的喜歡古詩,有的喜歡小說。正所謂各不相同。但學生正值十五六歲青春年華,唱歌很少有人不喜歡,易于學生接受。
(四)唱詞易于背誦
背誦古典詩歌往往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但對于學生而言,特別是不主動學習的學生而言,背誦恰恰是負擔,不愿背誦、不能背誦的情況在中職學生中比比皆是。針對這樣的現狀,我的對策是以唱代背,會唱自然會背誦。我發現一個現象,學生雖說不愛背誦,但他們流行歌曲的歌詞記得極溜。因此由背誦到唱詞,恰恰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能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二、如何唱
如何將唱詞融入教學實踐中去,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條:
(一)選擇好歌曲
選擇歌曲要注意旋律優美,照顧到學生的審美特點。實際上,網絡上這種為詞譜曲的曲子很多,有的偏古風,有的偏現代。我認為在選擇上要照顧到學生的審美特點,不能一味求古,要選擇學生愛聽、愛唱的歌曲。
(二)提前做好熱身工作
指望歌曲在一節課內就讓學生熟悉、會唱或許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我的做法是,提前將選擇好的歌曲發到QQ群、微信群中,讓學生自己先聽聽。另外在課前下課的休息時間里,可以提前將歌曲播放,同樣起到提前熱身的作用。
(三)利用學生對唱歌的興趣,但不做過多硬性要求
雖說提前做了熱身,但不能指望學生在一節課時間內會唱。事實上,做過多的硬性要求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反而不利于教學。我們更多的是對那些會唱的同學予以表揚,激發其他同學的興趣。對那些不會唱的、不想唱的不做過多要求。
(四)厘清唱詞在教學環節的安排
我不認為唱在教學環節中占有多么重要的環節,它只是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從作用上來講,唱詞所起到的是:熟悉詞的內容,感受作品情感,幫助學生背誦。一定要樹立語文課是主體,唱詞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形式的理念,不能將語文課上成音樂課。
(五)唱詞不能完全代替誦詞
唱詞固然有其優點,但不能完全代替誦詞,特別是誦詞中所蘊含著的韻律節奏。這是唱詞所不具備的。
三、結語
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古典文學樣式。它與古詩既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詩歌可以誦讀,而詞除誦讀之外還可以唱。這樣的行為,既可以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提升對學習的興趣,體會、感悟詞中所蘊含的情感,也能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中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
目標。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要注意既要有唱詞,又不能過分突出唱詞,從而將語文課變成音樂課的傾向。在實際教學中,還要注意一定的朗誦對語文教學是有幫助的,也是歌唱不能完全取代的;要克服用唱詞來代替誦詞的傾向。
作者簡介:滿瑜,男,1980年生,漢族,中學一級,本科,漢語言教育專業。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