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華
【摘要】本文就落實科學評價理念,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一問題,從三個方面發表了作者的一些觀點:(一)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知識的發現與能力的形成;(二)準確定位評價切入點,引導學生步入正確感悟的路徑;(三)注重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評價;評價功能;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教學離不開評價,《課程改革綱要》對評價提出了綱領性的意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優化評價策略,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結果與過程的評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通過有效評價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知識的發現與能力的形成
學習評價要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結果”與“過程”都要進入教師關注的視野。教師要對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給予細心的觀察和科學的評價,以肯定學生的進步與成績,給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讓學生滿懷信心地行走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教師設計閱讀或寫作等語文實踐活動,應該立足教材和學生實際進行潛心研究,對教材中重難點的把握和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要做好預設和相應的評價設計。比如,研讀《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筆者對教材和學生做出這樣的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級的第一篇說明文,文章整體上使用的是邏輯順序,但在某些部分也使用到了時間順序,加之本文是說明建筑物的事物說明文,學生有可能會想當然地以為文章應該使用空間順序。對于初次接觸說明方法的初一學生來說,要正確把握整篇文章的說明順序并不容易。于是,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對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正確估計并做出相應的評價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決定在課堂上對三種說明方法先進行簡單介紹,然后請學生思考課文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假如學生回答是空間順序,可進一步追問:如果是空間順序,一般要有立足點和方位詞,請找出來。讓學生在尋找立足點和方位詞的過程中理解什么叫空間順序。如果學生回答是時間順序,可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找出依據:有關石拱橋歷史發展的說明采用了時間順序:旅人橋→趙州橋→盧溝橋→長虹大橋,以時間先后為序。之后,接著提問:那么在介紹其他內容的時候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比如介紹世界石拱橋的一般特點、我國石拱橋的特點、趙州橋的特點、盧溝橋的特點的時候,也是按照時間順序嗎?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明確: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的敘述邏輯。在此基礎上可以歸納總結:說明順序可以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但是絕不意味著所有的說明文只能采取其中的一種順序。而且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說明文是綜合這三種說明順序的。這里有個大小多少的問題,就是以什么為主的問題。請學生判斷這篇文章整體上主要采用了什么順序。
這樣的教學評價設計,既讓學生明白認為課文完全采用時間或空間順序的認識結果是錯誤的,又讓學生知道錯誤產生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的知識。
二、準確定位評價切入點,引導學生步入正確感悟的路徑
教學評價的功能很多,如激勵、診斷、導向等。新課程倡導激勵性評價,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排斥否定性評價的作用。即使是激勵性評價,也并不排斥否定和批評,有時恰如其分的批評也能達到鼓勵的目的。教室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上出錯是正常的。學生的錯誤恰恰暴露了存在的問題,也正是教師尋找并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無視和逃避學生的錯誤。錯誤也有其自身的價值,教師要善待與利用學生的錯誤,借此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并通過交流討論形成正確認識,促進學生的閱讀、感悟、概括、表達等各種能力以及人文素養得到應有的提高。譬如,我校一年輕教師教學《最后一課》,當進行到某一環節時,問學生韓麥爾先生這天為什么穿得特別漂亮,一女生回答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愛美的人,老師給予了肯定,之后又指定其他幾名學生發言。最后,老師評價大家的發言都很好,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教學過程中,女生的回答顯然有悖于文本和作者本意,這位女生根本沒有認真研讀課文,是主觀臆想的結論。作為教師,理應適時指出這一觀點的錯誤,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得出正確的感悟結果。而這位教師卻無視學生的錯誤,依然做出“好”“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的評價,不論是非曲直,一味贊賞,這種在誤判斷的基礎上又給予激勵性評價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其實,教師完全可以鎖定“這天”這個關鍵詞,作為評價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作出正確判斷。例如,當那位女生回答“他是個愛美的人”時,教師應該圍繞預先設計的切入點,指出學生回答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了委婉的否定,發揮了評價的診斷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到問題中的關鍵詞“這天”,由此指向“最后一課”這個有特殊內涵的故事背景,進而引導學生理解韓麥爾先生如此穿著的真正用意、此刻的精神世界及其思想品質。
三、注重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課堂評價不僅僅是為了評判、甄別,更主要是為了激勵、喚醒和促進。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擁有陽光般的心情和滿滿的信心,并不斷地品嘗快樂,擁抱成功。因此,設計教學評價務必要遵循發展性原則,著眼于學生的進步與成長。例如,在某個朗讀教學環節,筆者開展“比比看,看誰讀得好”這樣的活動,可以作如下教學評價設計:一是使用相對評價法。這種做法的前提是教師比較熟悉學生情況,在進行教學評價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選擇水平懸殊的學生進行比較。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比過于強烈會夸大相互之間的差異,就好比讓學生比較姚明和潘長江誰高一樣。教師可以選擇水平相差不大的學生,這樣才更有比較性,或者可以采用組際之間競賽的形式。二是使用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可以設計讓其他學生評價這兩位同學在朗讀上比原來有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不足有待改進,等等。這是符合新課改提倡的發展性評價原則的。注重發展性評價,是實行學生主體的縱向比較,而不是跟同伴之間進行橫向比較,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科,并不斷取得進步。
(編輯:龍賢東)